https://www.zhihu.com/xen/market/remix/paid_column/1268601178134126592

第1节 如何快速学习一门技能

如何搭建这个知识地图,让我们的学习更加系统化

image.png
第一步,去搜寻这个领域相关的经典教材,大约 3-5 本。
然后上豆瓣,搜索这几本书的评分,选出三本评分最高的。
第二步,把这几本书的目录全都看一遍,记住只是看目录,不用把这几本书都看一遍。不然好一百来万字看着都打退堂鼓。

从 A 到 B,从 B 到 C :刻意练习

  1. 选择一个你现在还不能掌握的子技能,把它拆成一个你经过一到三组 45~90 分钟的练习,就能达到 95% 的精通度的小任务。
  2. 然后你只用专注的练习这个任务,直到你可以达到 95% 的精通度为止,再去开始练习下一个。

image.png
从 A 到 B,再从 B 到 C 的方法:把 A 区中那些你需要学习的子技能,不断地拆解成你通过一到三组 45~90 分钟的练习就能精通的许多个小任务,挨个攻克,直到全部精通。

从A-C:

【感性知识】
在接触足够多的反馈之后,你的大脑就会在无需意识介入的情况下,开始发现潜在的规律。伴随着更多的接触,你的大脑回开始精心调整它的感知能力,最终找到真正的规律。
——《用户思维+》

那应该怎么拥有这种感性知识呢?——去进行大量的「感性接触」:
实例的数量必须足够大才行。
实例的质量必须足够高才行。
实例要足够多样性才行。

第 2 节 为什么要多学一些「没有用」的知识?

1
功利学习寻求的是一个封闭式的答案,它无法衍生出支线价值。
而非功利学习,却抱着的是「为什么」的心态。

2
当你开始从工具层面的单一的「怎么做」,变成了去思考生活中的许多「为什么」,当你抱着「为什么」的心态去学习时,你会发现——
居然有许多你曾经认为「没有用」的知识,未来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有了存在感。

4
但它的确被内化和吸收进你的潜意识,或许在未来可能你都不曾想过的某个地方,突然就迸发出存在感。
我把这个称为「世界观的拼图」。
知识就是知识,当你得到了它,你就得到了一小片自己世界观的拼图,你拼的越多,世界观就越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种东西渐渐浮现,那就是你关于信息的直觉。——河森堡

5
1、保留自己「无偏见」的好奇心
其实,随着我们长大成熟,我们对许多东西都会有自己的成见,也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此时,我们就可能会带着一种「偏见」去看自己没见过的东西。
当人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懂得分明了「对错」,对自己价值观不认可的东西,条件反射的你就会认为它是不对的。
但其实,世间万物没有一个标准意义的对错,只看你能不能不带偏见,不带自己的眼光,试着去了解它,再接纳它。
就像小时候,我们每天都向世界中的各种东西发问啊,但我们只想知道为什么,从来不会去批判对错。
这种童心,就是一种「无偏见」的好奇心~

2、多去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考虑用处
那种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中获得的欣喜,感动,满足,都会内化为你的气质和内涵。

3、锻炼自己的想象力
知识不如想象力,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则环绕着全世界。——爱因斯坦

6
有人说,「出类拔萃」是功利学习的成果,而「博学多才」才是非功利学习的专属。
或许,有些知识你不会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中,也难以将它作为高大上的谈资。
但你通过它,却可能会看见阿拉斯加的鳕鱼跃出水面,太平洋的海鸥从沿海城市上空飞过,北欧夜空绚丽的极光正在闪耀……
少带一些功利心去学习,你才能感受到真实世界的那一部分美好。

第 3 节 在迷茫的时候该做什么?

1
这样的生活,不能说喜欢,也不能说不喜欢;没有很幸福,也没有多不幸;并不算抗拒,但也没太大激情。

2
迷茫,它属于一种状似「静止」的状态。
摆脱迷茫的第一步,就是你要先主动去改变这个「静止」的状态。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迷茫,通常是因为见识还没有匹配上认知,无法对现状去做出一些解释,还会对一些新鲜且棘手的事情,感到痛苦和烦躁。

3
从迷茫期的【静止状态】动起来

4
在某一领域里提升自己,为自己增值。

第 4 节 学霸和普通人的真正差距在哪?

获得黑色生命力

「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时光。」
在情绪方面,他们熟悉痛苦,会比没有经历过重大创伤的人更懂得如何处理痛苦情绪
在认知方面,他们会有一种对复杂现实的理解能力,对真实世界的狗血和魔幻,他们的认知会高于一般人。
他们更懂得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真实,他们曾经经历过不一致,所以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有着高于一般人的认知。当别人都在抱怨「为什么是我?」的时候,他们已经能自我安慰「为什么不能是我?」

从低谷走出来,生命力小经验:
1、接纳自己的一切负面情绪
2、相信自己的痛苦是有意义的
3、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抵抗时间扭曲

越是长大,我们越会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即使时间从未改变过,但在我们的主观感觉上,时间就被「扭曲」了
「时间贴现」(Time Discounting)。:它是指,当时间流逝得越快,我们对做一件事的未来价值的估值就会越下降。我们会越发感受不到未来的存在,而只关注当下怎么样。

但强大的人,往往会刻意锻炼自己抵抗时间扭曲的能力,不被时间贴现所影响。他们对时间的敏感度超于常人。
所以想要变强,就要察觉到时间对你的诅咒,并且有意识的去克服它。给你两个小建议:
1、每天花 1 个小时去做一件有长期价值的事
2、每天为自己的生活找点变化

从消费到创造

主动尝试把消费模式切换成创造模式。

一件事物最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背后一定是经过了层层设计和思考的,而当你不满足于它的表象,试着开始从它的结构和原理去思考和拆解时,你就开始了解构。
解构之后,你又再次试着把它还原,重组,甚至加入自己的经验去创新,最后再将它用你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你就算是从一个消费者变为了创造者。
这是一个需要调动深度思考能力和执行力的过程,也是厉害的人和普通人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模式的本质差别。

1、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
2、没事多去「拆」东西

第 5 节 为什么你的进步总比别人慢?

1
一定要先求多,先重量不重质

2
唯一能靠自己去创造的条件,就是积累「量」

3
数量是现在的你能控制,质量却不是现在的你能控制的
所以无论干什么,都先别想着做出成绩来,而应该先想着如何让自己处于那种容易做出成绩的状态里并且稳住,指不定哪天突然顿悟或者突破瓶颈期,噌一下,人就上去了,成绩就有了。

5
量变到达质变,是在一个精准的领域,积累到一个爆发点后才能产生的结果。
1、找准自己想要达到质变的那个领域,千万别找偏了定位。
2、在这个领域大量的输出,但不能只做动作,而是要去思考和内化,形成积累。

6
1、不要过早的把自己放到「求质不求量」的阶段,做得好不好那是下一个阶段该考虑的事。
2、在学习初期,我们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量,所以第一求量,第二再求质。
3、只有动作的量变是不够的,能够产生「积累」的量变才有意义。

第 6 节 越学习反而越退步,怎么回事?

1
其实进步和退步,是同时在发生的
「进步」与「退步」,从来就不是你存我亡的关系,它们自始至终,都在独立发生,相互并存。
当你进步了一点点的时候,往往你会看到自己更多的「无知」。
2

已知的那点东西无法弥补指数倍增长的无知,而你此时的能力,还无法覆盖你所意识到的「无知」带来的问题,你无法解决它们,这会产生一种割裂感。所以你才会感觉自己在退步,而且越来越退步。

3
「无知的增长速度总是大于已知」

4
知识的诅咒:当你懂得了一个知识越久,你就会慢慢越无法想象没有这个知识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5
你不能想要追求光明,又不愿看到影子。

第 7 节 早起学习和熬夜学习,哪个效果更好?

1
熬夜学习只适合突击战,而早起学习才适合持久战。
2
早起提升和熬夜提升,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
其一:精力槽不一样。
其二:心累密度不一样。
其三:心灵充盈度不一样。

3
不过这个早起可不是固定意义上的早起,而是相对意义上的早起。
**
4
早起和熬夜,你对时间的感知度是不一样的
在相同的时间里,如果我们经历了新奇的性质丰富的事件,回顾时就会觉得这段时间很长。但如果我们经历了重复性的毫无新意的事件,回顾时就会觉得这段时间过得很快。

5
在一天的最开始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务

第 8 节 如何将你的压力巧妙转化成动力?

1
到了文明时代,我们无需再风声鹤唳,但伴侣压力、生活成本的压力、自我实现的压力取代了生存压力。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压力都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命过程,也让人也总得给自己找点事儿做才能安心。
「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罗曼·罗兰
2
塔勒布所说的反脆弱性:

「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
压力是人的特权,也是人的 VIP 成长通道。

对人来说,压力很多时候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3
《自控力》的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也说过,压力并无好坏,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它,压力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工作和生活的。

4
1、坦然接受自己会有压力
2、消除恐惧最好的方法是面对恐惧
3、把固定型心态切换为成长型心态
**
5
与压力和解,也与自己和解,不用消除,而是与它共存。
不是只有顺风顺水的生活才是人间四月天。

第 9 节 如何拯救你的间歇性堕落?

浮躁是浮躁的原因,也是浮躁的结果。
而堕落也是堕落的原因,也是堕落的结果。因为堕落而堕落,而堕落带来更多的堕落。

不要把自己当成一根火柴棍,要把自己当成一根橡皮筋。【弹性】很重要。

事实上也的确只有在能够原谅自己的堕落时,对生活的掌控感才会重新回到自己手中,心态的稳定和对全局的乐观,才能让你在更大的计划中做得更好。

别人可能希望你变得更自律,更上进,更懂时间管理。而我希望你变得更坦然,更轻松,更容易长期的坚持下去。我们不拼效率,拼状态就够。
1、找到对未来感的平衡
我们需要平衡好这个未来感,也就是要把近期未来的「享受」权重调得低一点,把远期未来的「成长」权重再调高一点,达到一种张弛有度的平衡。

2、把时间尺度拉长

3、精力管理胜于时间管理

间歇性堕落,是为了去持续性努力。

第 10 节 有哪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学习方法?

认知——让你爱上学习

一定要把学习本身,转换成一个只属于你的正循环渠道,无论是「看了这本书可以装逼」还是「学了这个知识毕业后就可以涨薪」,一次转换不行,就两次。
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不同,成就感来源也不同,你得去自己定义它,转换成只对你有益的样子。

方法——让你学习效率提升十倍的方法

1、利用醒后的 3 个小时,在自己专注力最高的时段(比如早上的这段时间),做需要专注力的工作。
2、把这个「专注时间」固定,形成习惯,让头脑记住这个「专注时间」。

今晚就做明天的学习预设
微习惯**Micro habit
费曼学习法**
通过以教促懂的方式,逼迫你吸收和回顾来进行有意识的主动学习。

环境——学习效果最好的学习环境

让身边人认可你的学习

第 11 节 为什么保持迟钝,你会更加容易成功?

1
这个时代的「噪音」太多了。
人注意力系统中的两种网络了——警觉网络和执行网络。
这两位起着互相拮抗的作用——警觉网络让我们「注意」到外部的刺激,转移注意到外部环境之中;而执行网络则「抑制」外部刺激,让我们得以专注在眼前的任务上。

浮躁是浮躁的原因,也是浮躁的结果。
**
2
古典曾提出过一个观念,叫「迟钝而有趣」。
《跃迁》中提到,在一个资源很多,多重博弈的世界,缓慢反应的能力比敏感有效很多,迟钝比敏捷更加重要,在管理复杂系统时,迟钝可以算是一种生存能力了。

3
关闭感知:试着抛开一切情绪,脱离当下,从自我中抽身出来,不再凭自己所听,所感的第一感觉去行动。

在《象与骑象人》一书中提到理性和感性的关系:
作为情绪、感性的「大象」如果真的想要什么,那么作为理性的「骑象人」是一定斗不过的。

但假如你能及时跳脱出来,从「当事人」视角进入「旁观者」视角,你就能够清晰的、毫无遗漏的看到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一秒回归理智。

关闭感知就是给了自己一个「延迟反应」的时间,让自己能够察觉到当下的情绪,并且想明白了再去做决定。

如果你能观察到自己情绪的微妙变化,观察到自己每一次不经意间升起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观察到它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它究竟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你自然就能回归平静与理智。

具体的操作你可以按照这个步骤去进行:

  • 我现在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 现在产生的这些情绪是合理的吗?
  • 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消解它的存在?

【正念减肥法】
它是指在你特别想吃东西的时候(真饿了不算),闭上眼睛,仔细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想吃?吃了会有什么感觉?不吃又会怎么样?你需要仔细品味你「想吃」的冲动,给自己一段缓冲的,体味情绪的时间。然后你会发现,越是拆解这种情绪,你就越不想吃了。

4
着急扑到西瓜上,啃到的永远只有瓜皮。
能耐心等西瓜成熟,才能吃到西瓜最甜的那一瓢。

第 12 节 看似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1
我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看这部剧的。而她却是从「创造者」的角度,去看这部剧的。

2
「创造者思维」。它是指,不从事物表面去了解它,而是更深入的去透视,拆解它的内部,再重组,整合,回到它被包装和加工之前的原始状态的一种思维模式。

3
「祛魅,剖值」。
祛除那些虚伪的魅力,剖露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价值。
当你站在消费者视角时,你所看到的一切东西,永远都是别人希望你看到的那样。
只有站在创造者视角时,你才能看透这些东西肤浅的表面背后,映射出的真相和本质。

4
「创造者思维」的方法

1、质疑,对你的生活保持审视

我们活在规则之中,按照规则的约束去行动,又被规则所塑造。
你要知道,规则不一定是对的。人生不是考试,什么都会有标准答案,生活中的大多数规则,对我们而言都只不过是「仅供参考」。
当然,我们可能无法改变规则。敢于打破规则的人也永远是少数,但我们至少可以去质疑和审视规则中的自己。
因为按照自己的想法灵活的生活在规则之中,和按照规则循规蹈矩的去生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让自己觉察到规则的存在,意识到它对我们的塑造和影响,再反过来去审视它,或许,你会摆脱规则所带来的思维惯性,找到另一种生活方式。

2、还原,运行「逆向工程」

你看到的那些表面上的「美好幻觉」也并不一定是真的,唯有把它拆开,去观察它那「真实的内部」,问一问:
在表面背后,那些「看不到的」的东西,是什么?
这样你也许才会对这个世界,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吧。

3、动手,从「消费」到「创造」。

一件事物最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背后一定是经过了层层设计和思考的,但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最外面的那一层长什么样子。
而当你不满足于它的表象,试着将它用你的方式还原重组,以自己的审美和思想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你就算是从一个消费者变为了创造者。
这是一个需要调动深度思考能力和执行力的过程,也是厉害的人和普通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