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www.thetype.com/2019/02/12498/
重建,是因为曾经被摧毁过——现在的中青年设计师里,能理解并掌握中文排版传统规范知识的人已经很少,在专业的美术院校里几乎已经没有老师教;没有多少人想到要学、愿意学,即使想学也没有人教、也没有教材,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完全摧毁、亟待重建的状态。
请注意,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排版」而不是「字体设计」(type design)。包括设计师在内的许多人,仍对这两个问题的涵义混淆不清。这几年,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和民族意识的兴起,中文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的「字体热」,但大部分人注重的依旧是中文汉字的「字体设计」。毕竟汉字书法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喜欢练字、能写一手好字的人不少。方正、汉仪两大字体厂商举办字体大赛,无论是从参赛数量和质量来看,字体设计到现在还可以算是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但是排版呢?
其实,并不需要所有人都来学字体设计,但是大家都要学一点排版知识。字体设计,尤其是用于正文的汉字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且繁重的工作。汉字庞大的字符集注定了只有一部分专业人士能够长时间从事这份工作。然而,正如西方字体界常听见的金句「没有差的字体,只有差的字体排印」,字体是需要靠排印来体现的。当今桌面排版 (DTP, Desktop Publishing) 的时代,排印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触手可及,使「排版」这样一项曾属于出版专业、印刷厂的工作成为了大众的日常。一份文件、一封家书、一份商业报告,都可以用电脑和打印机实现,大家每天都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排版。然而我们看到的现状却是,中文字体厂商们的字体样张上断裂的破折号屡见不鲜,中国最主流的通信应用软件的排版引擎里标点不避头尾。许多专业公司的设计师们都不会排版,或者至少不在意排版。
作为亿万用户每天使用的应用,「微信」似乎一直在回避「避头尾处理」的问题。(截图使用设备:iPhone X,使用版本:微信 iOS 6.6.6 版)
从「排版」再具体看看「中文排版」,现在能进行规范中文排版的,似乎也就只有那几家老牌出版社了。目前流行的电脑排版软件都是几乎都是西方厂商制造,而绝大多数的中文用户并不知道,他们日常使用的排版软件工具很可能根本无法达到中文排版的基本需求。
工具实际上还是其次,因为创作的关键在于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桌面排版的出现其实并没有为广大平面设计师减轻负担。从字体排印的角度来说,平面设计师的工作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在那往日的美好时光里,分工细致而明确:有专业的字体排印师、有谙熟排版规则的排版工负责排出规范的版面,而平面设计师只要定好大版式即可。而到现在,专业字体排印师不见了,排版工人也退休了,所有的排版工作要由平面设计师自己完成。另一方面,中文的平面设计师极少受过字体排印的教育,即使有一些知识的设计师,也多是从海外学习的。部分有留洋经验的设计师们对西文排版了如指掌,却对本土的中文排版一知半解,甚至用西文的知识生搬硬套在中文上。而他们之外,更多的设计师则从未真正与文字打交道,也没有书法或写美术字的基础,最多从事的是标识设计 (logo/logotype design)、海报制作,甚至在使用位图处理软件 Photoshop 搞字体——「正文排版是什么?InDesign 怎么用?别问我」。
桌面排版的确是极大提高了设计师们创意的自由度,但是对于「微观字体排印」里所关注的字距行距、正书法、标点符号等排版规则,却大多数都是源自文字本身的规律、排版风格和规范,并不是随着设计潮流而轻易改变的。电脑固然方便,但是我们要先理解最基础的概念之后再进行发挥,而不是忽视中文的原则而乱搞一气。
「行尾 uke 无浮动」:堪称 Adobe InDesign 最重要功能的「标点挤压」,在首选项里尽是各种「火星文」。这些选项原本都是为日文设计,然后经过英文再翻译会中文,更是令人一头雾水,这类问题在中文版 InDesign 里很常见。
多年旅居海外的笔者曾经多次被当地设计师问过:「你们中文有 typography(字体排印)么?」对方的提问本来没有恶意,我也会立刻反驳说「当然有,而且博大精深。」但是在回答的同时,我自己是心虚的:到底「博大精深」「悠久五千年文明」「印刷术是四大发明之一」意味着什么。我当时既说不出中文排版的要点,也无法找到几本系统讲解中文排版的书。没有理论类书籍也罢,现在甚至找不到几本优秀排版的范例给海外同行看——那些所谓「最美的书」,往往有着华丽装帧和精美的印刷,而翻开一看正文,排版简直堪称灾难。走进图书馆、书店,讲字体设计的书尚有几本,但是讲排版的寥寥无几。
华人的知识、思想、情感的记录,需要用中文字体、用中文排版流传下来。而到现在,那些在铅字时代留下的优秀排版传统,随着活字技术的消失、随着老一辈排字工人的年老,逐渐在离我们远去。之后从照排到电脑排版,中文的字体排印技术就一直是青黄不接。今天翻阅一下从 ISO 国际文件转译而成的堂堂国标 GB 文件,里面的文辞居然是如此晦涩、词不达意,让人甚至怀疑中国竟然找不到多少既懂字体又懂技术的专家。笔者当然希望事实并非如此,或者说,笔者更愿意相信,只是没有人在认真对待这件事。
《GB/T 16964.1-1997 信息技术 字型信息交换 第 1 部分:体系结构》部分书影。根据前言所述,此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ISO/IEC 9541-1:1991 信息技术 字型信息交换 第 1 部分:体系结构」。可以看到字形术语 3.25 weight (粗细度/字重)被错误地翻译成「权」,而其他很多术语也相当值得商榷。
必须承认,我们手头的电脑,包括其基本操作系统和排版软件,最初都是西方人开发的。曾在中国出版界独占鳌头的国产出版系统和排版软件则故步自封,完全跟不上国际上字体产业的先进步伐。创意业界里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西方软件进行中文排版,导致我们看到的中文都是「以西文模式制作的中文排版」。笔者甚至无法责怪负责排版的设计师,因为很多设计师本来就不知道正确的中文排版本应该是什么样的,只会反过来一脸迷茫地反问:「这样不是挺好的么?」而这才是完全被摧毁的典型表现。一般大众不具备专业知识尚情有可原,但如果连专业群体都没有危急存亡的意识,那么我们就只能等待消亡了。
现在有西方软件来「关照」我们,以「软件本地化」形式可以「顺便」帮我们实现一下中文排版功能。设计业界事实标准的 Adobe InDesign 中文版,实质就是把日文排版功能换了一张皮。作为中文用户,我们应该反省自己在做什么,而不能去怪那些软件公司,毕竟对于一个追求商业利益的商业公司来说,如果正版软件没有销路,总是不能把软件当做公益事业来开发专用功能吧。Adobe 公司一度甚至退出中国并停止在中国的研发,但这决不是使用盗版软件的一个更好的借口,而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个一尽头。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有好心的海外软件专家志愿来开发功能,现状却是无从下手——中文排版目前面对的窘境是,我们连自己的需求都说不出来,别人没法帮忙做。有需求才有实现,没有需求,只有干等消亡。
所以我要参与制定《中文排版需求》。所以我给 Adobe 公司撰写 InDesign 的反馈,要求改进软件功能。所以我要做一档用华语制作的播客节目《字谈字畅》。所以我要在这里启动「孔雀计划」项目写这篇文章。
与本站的所有撰稿人一样,笔者自己也只是在学习和研究,努力去探寻并重建那些已经坍塌的中文排版理论。我们要通过各种媒介告诉大家,中文排版里本土的、规范的思路应该是什么样的,内在的逻辑应该如何建立,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启发,并能在此之上做出更出色的设计。设计本来就是可以百花齐放,但哪些是基础概念、哪些是大原则不宜违背,哪些是多选项可以发挥、如何依照优先顺序制定一个自恰的设计逻辑,这是作为一款设计需要实现搞清楚的。这也是我们要做媒体、做播客的原因。如果没有我们抛砖,永远引不出宝玉。既然没有人做,我们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本站及其成员长期努力的方向来看,吃螃蟹主要有三个步骤:
- 第一,学习介绍海外知识。考虑到字体排印 (typography) 的系统化概念来自中文世界以外,那么先发挥「拿来主义」的精神,学习包括西文和日文在内的字体排印知识。通过线上文章和播客介绍,并翻译引进一部分海外经典著作到中文世界,保证翻译质量,不以讹传讹。庆幸的是,我们团队里有一批既懂字体排印又谙熟外文的成员。TIB 已经在近年引进了一批外文著作,比如《西文字体》、《西文排版》等书籍,可以说这一步已经扎实地踏出。
- 第二,挖掘和拯救中文字体排印传统。比如田野调查式的「上海活字」计划,通过老一辈的口述和过往的档案资料整理出中文字体排印的传统知识和一手史料;再比如从海外如日本等地的资料去寻找汉字活字发源和发展的重要历程。当然,挖掘搜集在先,之后取精除糟的工作更为艰难,也更有意义。
- 第三,为中文排版发声。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我们会分阶段总结中文排版的思路,并以适当的形式发布。一方面在印刷排版领域,理清中文排版中设计的要素和思路,传承铅字、照排时代的优良传统,结合电脑排版的实际,对中文排版进行理论重建,并在合适的时候集结成册;另一方面在网页排版领域,积极参与制定 W3C《中文排版需求》等规范文档,尽管这份文件还在草稿状态,还很不成熟,但是没有需求就没有实作;在这二者之间还要向各地软件厂商、让各网络服务商和设备为中文排版做优化,这样才能从根底提高并改善中文排版的面貌。
我们深知这不是我们这样一个小团队花一点时间就能做出来的。我们也愿意更多的朋友加入我们的行列。这个计划注定是以年为单位的漫长之旅,更不是能赚大钱的买卖,但我们觉得是时候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了。
我给这个计划起的代号是「孔雀」:因为当团队成员在聊天中谈到中文排版理论书籍「空缺」时,输入法自动跳出的首选词是「孔雀」。因此我们决定用这个可爱的动物来称呼这个项目,也希望整个项目能像孔雀一样早日开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何拯救濒死的本土中文排版,是中文圈设计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完成于上海福州路,二十世纪中叶中国民族印刷业最繁华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