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TgzMDgxNA==&mid=2247485572&idx=1&sn=4bcf3226b794a20669748ebd15872fb0&chksm=96e6b075a19139638c3e71029e809876cdfd9e4118d080caa2855052516408108a411c7f0b66&scene=0&xtrack=1#rd

01.

在日常工作中,我很少会去干涉 UI 同学的设计方案,尤其是视觉部分。不过最近一位 UI 同学在我的原型上做了一个非常细微的改动,这个改动存在一个逻辑问题,是我无法接受的,于是有了一波(我个人觉得没什么必要的)讨论。
在我给出的方案里,我注明了该按钮不要放置任何图标,仅以我给出的具体文案「缴费明细」为标准的情况下美化按钮,突出按钮就可以了。但对方主动将「缴费」去掉,改成了一个图标加上文案「明细」。类似于下图。【图标按钮】不存在通用性理论 - 图1
我让这位同学改回来,他非常不服,认为这样很直观,而且也好看。我特别欣赏这种变相求知的方式,于是我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我说,我们这款产品是给安装了某燃气公司设备的小区用户查看与缴费用的。这类用户年龄群体相对来说比较大;他们大概在半个月左右会打开产品查询一次,或者在产品提醒需要缴费时才会打开 App,所以这是一款非常低频的工具类产品,这就意味着用户是无法形成操作习惯的。

如此,用户就很难对产品中并不直观的元素形成记忆,只能通过每次的使用来学习缴费与查询的任务,所以界面设计必须直观,保证用户每次使用都能够清晰易懂。而放图标对他们来说并不清晰,反而会产生阻力。

说完后对方依然不服气,提出一个理论:图标的信息传递速度比文字快,用图标显然能帮助用户更快理解这个按钮的意思。

这个理论从某个角度来说确实没错,但是在我这里并不成立。如果各位有读过我之前写的图标文章就知道,人对图标的理解主要建立在记忆与识别之上,而识别的重要性又是远大于记忆的。

比如,常规的一个图标「齿轮」,用户会知道这个齿轮在界面上代表设置;或者「放大镜」,用户知道是搜索;甚至看到「大拇指」会认为是点赞等等。但是,这些都是用户受过高频产品教育之后形成的认知,他们依然很难对非直观图标建立记忆基础。比如即便是对于现在在阅读文章的你来说,也没办法马上想起来微信底部第三个图标的样式是怎么样的吧(也许你记得)?

因为无论是从页面布局的位置角度出发,还是图标识别角度出发,用户经过长时间高频使用,已经形成操作习惯,看到就知道,但不代表一定记得。
所以常规情况下,图标是通过识别来建立页面关系的,而识别需要大量的高频使用,且样式是符合用户认知的,否则很难建立这种操作意识。

低频产品在这一点上没有这种优势,所以在设计上要以直观为主。于是在种种情况下,从产品属性、用户习惯、群体认知等角度来考虑,用文字直接指明意图,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是更好的解法。当然,如果说这是一款娱乐类产品,且是用户频繁操作的一个按钮,那我或许会重新思考。不过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02.

写上面这段内容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以前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同组的交互同学问我:为什么要把两个操作整合起来,隐藏另一个呢?不是有个理论说少于三个选项的情况下,最好都放出来,让用户更方便选择么?【图标按钮】不存在通用性理论 - 图2
我一直说,理论规范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的建议,涉及具体情况后,它们就没太多参考价值了。就比如这个问题,因为当时我们产品的社区氛围已经不错,日活也到达了一定量,用户参与讨论的比例也很高,所以为了提高用户之间的讨论度,就希望引导用户去点赞评论,以此刺激用户二次评论,所以才隐藏了时间维度这个选项。

而且,当时从时间维度来排序的意义也不大,因为无论是正序还是倒序,都会影响用户查看评论的行为。比如正序,新评论就无法被看到;倒序的话,对早期评论的人就不公平。所以先正序,再以讨论度和点赞数综合排序,这样大家看到有趣的动态,就会尽早参与讨论,以让其他人看到自己的评论而进行点赞,占领评论区榜首位置。于是,在这样的权衡关系下,隐藏时间维度,默认按热度排序,是有意为之的。

设计到了后期不再只是讨论某个控件意义,而是业务逻辑。当然,其中还有不少细节没有说明,但也无伤大雅了,各位只要能通过我这两个例子读懂我要传递的意思就可以了 —— 不存在通用性理论。

许多我们平时聊的界面元素,看起来似乎是从视觉角度看问题,但从来都应该从逻辑出发,而不单单是好不好看。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现在招人要求高,就是许多设计师习惯从视觉角度看问题,而不会从逻辑角度去分析。而这应该是基础。

但我常常看到市面上一些包装类文章,说通过某种(心理、经济、设计)理论得出方案,再依靠各种理论进行反推作为设计支撑,比如按钮设计的五个要素。就挺无奈,我相信他们自己在工作中都不是这样做事的,却让人误以为真是这样做设计,把一些人都带偏了,确实挺不好的……写着写着又开始说教了,我这样也不好。

不过更重要的是,别总想着在一个产品上总结出一套理论,以试图去解决所有产品的同类问题。还是那句老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