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

:::success 面试官你好,我是XX,很高兴能够得到这次面试机会,我毕业与于XXXXX学院,我从事UI设计行业已经4年了。
在这期间我参与的项目大部分是以医疗和电商为主,其中涉及了移动端、PC端和网页的界面设计。我的上一家公司是京广蓝图,是一家做医疗项目的公司,之前我主要负责的是“医学空间”这个项目的界面设计,并且配合前端完成设计稿的最终落地,同时也主导了整体项目的视觉风格的把控。
也有过从0到1的全程参与项目经验。深知设计需要在服务的前提下完成升级,希望可以在设计领域发挥价值的同时,也能将设计更好的融入商业。 :::

理论问题

名词解释

可用性测试

目的:发现产品和服务设计中的问题;发现提升产品和服务设计的机会点;理解用户的行为和偏好。

用户体验五要素

表现层(界面设计、感知体验)、框架层(原型设计)、结构层(流程设计)、范围层(范围功能)、战略层(产品目标、用户需求)

四大设计原则

亲密性原则、对齐原则、对比原则、重复原则

AARRR模型(也称为海盗模型)

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着眼于转化率的漏斗型的数据收集测量模型。 获取、激活、留存、付费、转发。

简单说下Material Design

:::success 安卓阵营产品的设计规范和风格,鼓励设计师和开发者把这种风格用在苹果设备和 windows设备上。注重卡片式设计、纸张的模拟、使用了强烈对比色彩的设计风格。
Material Design 的目标是创建一种优秀的设计原则和科学技术融合的可能性、并给不同平台带来一致性的体验、并且可以在规范的基础上突出设计者自己的品牌性。 :::

B端和C端有什么区别?

:::info 我所理解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1、面向的用户群:
B端一般会面向多层用户,并且存在多维度决策,多权限决策;
C端一般都是集中在某一主要群体或是某一单一用户上
2、业务形态上:
B端产品本质是满足工作需要,必然就会含括多功能搭配 嵌套使用的模式,且业务场景多,流程多;
C端产品始终都是围绕产品核心功能展开的,逻辑相对简单,主要解决一个核心痛点。
3、用户体验上:
B端注重效率,更多的是追求稳定性,可靠性,对体验要求相对较低;
C端则是注重产品体验感,注重易用性与情感化。 :::

:::info B端产品现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SaaS产品了,其实B端的早期产品不是这样的,它是买软件的,现在在PLG(产品驱动增长)思维的影响下,SaaS称为主流了,常见的比如飞书、GitHub、石墨这些产品。首先他们都是做to B的SaaS产品,并且都提供免费功能,用户量非常大,而且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洞察)我之前会觉得B端产品做的都很丑,他没有什么用户量的,而且B端的用户规模会比C端的少很多,B端是不需要做品牌的,甚至不用做营销。但是如果SaaS产品大量存在的话,以后B端也是需要做品牌、做营销的。他是通过试用版本来建立起大量人群的,就很难鉴定他到底是B端还是C端了。B端是企业采购,C端则是个人的付费。像Figma、钉钉、photoshop、飞书这些产品很难界定他们是B端还是C端产品,他们站在中间阶段。我觉得会根据购买人群、购买方式来看他是B端还是C端产品。如果企业购买Photoshop那么就是B端产品,而个人购买就会看做是C端产品。产品的购买人群、主要面对的用户,我们一般都会觉得B端产品没有多少人,所以不在乎用户体验的,因为他并不需要增强每一个使用用户的体验,来增加他的销售量。这是我一开始的想法。但是这款产品由于Saas的出现,他先通过大量基数的用户建立起了品牌方式,这是C端的玩法。所以他也有可能要重新推进自己的用户体验了。 :::

:::success 【 用户 】

  • B 端:主要面向企业单位 ”多人协同工作” 的群体,核心关注能否提供高效的系统与功能服务,重点关注在组织与业务团队办公。
  • C 端:直接面向于个人用户,更多的是关注产品体验以及是否能解决高频用户痛点为主,并提升用户粘性与高传播价值等。

    1. <br />【 场景 】
  • B 端:主要目的是帮助用户在 ”办公场景” 下能够完成的相对应工作,并且存在组织协同处理关系,例如报销审批、工单指派、测试发布等,场景一般较为系统化,且时间相对固定。

  • C 端:场景使用的自由度非常高,以满足个人行为为主,例如刷短视频、叫个外卖、回复朋友消息等,无时无刻都能穿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场景相对上是碎片化的,当然 C 端特性也经常存在些误区,经常会被体现在手机无线端上,其实PC端也包含在内,例如查看社交媒体网站、打游戏也是C端的使用场景。

【 功能 】

  • B 端:以功能为导向,需要一定时间上手学习才会使用,甚至有些用户根本不在意视觉美观度,只要能提供稳定的功能,解决需求就行。
  • C 端:简单易用易理解,是C端产品设计最基本的一个要求,最好是0学习成本,因此C端设计的目标也相对来说非常聚焦,尽可能迅速的满足用户诉求。

对于个人而言,会认为C 端产品可以像B端产品一样高效稳定,而B端产品也可以像C端一样拥有个性化的特性,两端特性做到相互融合 :::

作品集里有C端和B端项目,为什么现在还选B端呢?

:::info B端产品这几年确实比较新颖,但是我认为说B端其实是需要设计师可以沉下心辅佐业务的,我接触的大部分设计师拿到需求就是做设计稿,然后做好看也就拉倒了,其实这样谁都行。他们也并没有说沉下心来去研究业务,但是B端又是一个需要设计师可以苦心研究的领域,话说回来就是我没有刻意要选择B端,我觉得B端、C端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说白了只要了解业务了解用户最终做可视化就可以了,为什么BC要分得这么清楚,其实我一直认为挺奇怪的,最后都是给人用的对吧,产品目的执行下去就行了,就比如说适老化呀或者给小朋友做的产品,产品逻辑做的这个简化一些就可以了。B端的模块更深入一些,区别就在于可能是产品的需求点不同,而且我不希望说把自己固定的那么死,说你只能是B端设计师或者你只能做C端,这样区分一名设计师其实我认为没有什么太大意义,而且我还很年轻,我喜欢去探索,喜欢研究很多不同的领域。 :::

PC端和移动端界面设计区别在哪里?

:::success 一个PC网页可以承载多个层级,多个维度的信息,内容越多,对操作准确性的要求就越高,鼠标点击可以帮助用户完成精准快速的操作。
而移动端碍于尺寸原因一个界面展示不了多少信息,展示的信息太多用户要滑动才可以看到。因此移动端设计要求界面与内容简单直接,遵循“一个界面,一个任务”的原则。 :::

为什么APP需要主色调?

:::info 主色调的目的更偏向于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让用户在相应的场景下能够唤起对色彩的记忆并且在手机上快速寻找到它;
主色调要对应产品的性质,比如社交可以用活泼黄、交易支付可以用冷静蓝、购物可以用火热红等等
对于APP识别度的认识,举个例子,我们人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这个就是我们的主色调,但是我们的身上可能有黑色眼球、金黄头发、红色嘴唇,这些就和APP中的一些点缀颜色一个道理
当你的APP没有主色调,用户认知的时候,就会觉得,你这是个啥?
举个有趣的例子:Keep在最新一次的更新中将Logo颜色由多年以来的“高级灰”变成了灰紫色的渐变,主色调上也向新的Logo色做了倾斜,给用户的直观感受是更柔和更活泼了,深层来说,这次改变也是为了配合Keep近些年的核心用户群逐渐由男性用户向女性用户进行转化,以及女性用户的付费倾向加强的这一行业情况的考虑综合,搭配UI风格由繁入简,核心内容由社区向优质多元训练内容本身的倾斜,让核心用户以及未来战略考量的目标用户都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

设计思考问题

说说你对UI理解?

:::success UI设计是帮助用户很好理解功能,保证视觉风格统一,同时很好的融合品牌进去,让你的整个设计能和其他竞品做出差异性,再更高级点,就是通过设计去推动业务达到商业价值最大化。 :::

以一个工作3年的UI设计的身份谈谈你理解的UI是什么?

:::success 我刚入门设计行业的时候认为UI设计就是要学好设计相关的软件,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软件只是工具,真正的UI是要有创意的,有审美的,并且要结合流行趋势和产品风格完成老板或者客户的设计需求,追求的是一稿过的设计,现在的我认为UI设计不仅要把页面做的美观,还要考虑用户体验、用户的使用场景以及设计的使用终端,因为设计的本质是商业,UI设计就是链接视觉表象和商业价值的桥梁,所以说好的设计不仅仅是好看的,还要好用的,要容易引起用户注意并带来点击转化的,UI设计的工作职业也因此而变得多元化。 :::

你认为什么样的UI设计师才是合格的UI设计师?

:::info 我认为判定一个合格的UI设计师是否合格要取决于一下3个维度:
1.是否能够完成公司的设计需求,在能够完成公司设计需求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并能够跟上公司进步的步伐。

2.是否能够跟上时代赋予UI设计的变化并持续重新定义UI设计这个岗位,2010年的UI重点以软件操作、视觉美感为主;2015年UI重点以人机交互、用户体验为核心;2020年的UI重点以定制化设计需求、完成多元化业务流的商业场景为基础;

3.是否对业务流中所涉及到的用户体验有足够的认知,设计的本质是商业,设计的使用终端一定是用户,在考虑美观度的前提下多维度结合用户的维度来进行设计会变得很重要;比如:杂志封面都是把大标题放在最上面,下面放人物和文案,其实并不是因为这样放一定多好看,而是因为杂志的使用终端大部分是在报社,其余部分都会覆盖,可见现在行业对于UI设计的定位越来越多元化。 :::

你认为什么样的设计作品是一个好的设计作品?

:::success 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的设计一定是视觉感官很美的,没有细节上的瑕疵的,排版整齐、配色舒适且符合产品定位和目标使用人群的,
其次我认为好的作品一定有主次层级的对比,让用户能够按照产品本身的设计浏览页面,
再次我认为好的设计一定能在视觉和交互上吸引用户的眼球并引导用户的行为并带来转化的,
最后我认为好的设计一定能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和品牌价值,比如一个好的logo,一定是能够代表公司形象和品牌的、一定是有寓意的和图形处理很美观的。 :::

说说你对当下设计流行趋势的理解?

:::info 在我的应用中也有用到近期非常流行的大间距留白风格趋势,因为它有突出信息层级,加强界面呼吸感留白的视觉优势。但同时也有不利于功能承载,会过于浪费空间的劣势所在。所以我对于一些功能承载率要求不是很高的界面,比如登陆页,空置率会比首页高一些,采用了大标题风格,突出用户所处在哪一个登陆注册环节。 :::

为什么要做竞品分析,做竞品分析对你做设计有什么帮助吗?

:::success 1.快速学习同类产品在功能、体验层面的解决方案。
2.明确市场竞争失态,获取灵感,吸取经验,为探索创新提供参考。
3.帮助明确设计目标,为产品推导适合的设计策略及执行方案。
4. 间接丰富对目标用户群体的认知。 :::

你作为设计师,在整个项目里的价值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info 基础设计搭建:设计规范和组件库
产品研发流程的接班人:设计上游承接产品,下游连接研发
用户体验价值的推动者:洞察用户痛点,设计优质体验
设计驱动产品:核心链路/功能优化改造
设计沉淀:输出方法论和设计文档
在了解业务的前提下,通过数据洞察,调研分析,运用合理的设计手段,帮助产品达到产品目标,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 ::: :::info B端方向
1.整体项目设计系统的价值输出(从整体项目中,寻找到xxxxxx的有效解决方法,从业务目标挖掘出设计目标,并通过进一步的设计策略,为客户打造出易用,易懂的底层界面架构,并通过使用流程和业务逻辑的思考,为客户凝练出最高效的使用路径,可以简单举个项目上的点)
2.整体项目的落地价值输出(从产品层,开发层和设计层面,寻找到落地设计的最优解,实现业务,技术和设计的三方平衡,可以举个项目沟通过程中,属于你最光彩的例子)
3.设计差异化的价值输出(对标市面竞品,挖掘出设计差异化的同时,为客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如:这里举出竞品和你项目中的某一个设计差异化,说出你项目的好) :::

用户体验、交互问题、组件

UE和UX的关联和区别是什么?

:::success UI设计的重点是指用户界面设计,其核心工作职责包含web端、app端、或者其他可视化端口的相关界面设计。
UE、UX指的都是用户体验设计,只是在国内我们普遍叫UE、国外普遍叫UX,除了强调用户界面的设计美观程度和交互设计外,重点强调了用户体验设计,也就是重点突出了体验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更突出了商业化设计的概念,让设计服务于用户,让用户反哺商业才是设计的精髓之所在;
可以总结为UI设计更重视的是提供给用户更好的感观,而UE设计更注重的是对于用户行为的引导。 :::

当发生围绕商业目标和体验问题,谁都无法说服对方的情景时,设计师该如何沟通呢?

:::success 首先,作为设计师要摆正沟通立场,理解商业化是所有产品的根本目标,体验也是实现商业化手段之一,我们反对的不是商业化,而是简单粗暴的商业化方式。商业化的前提是对目标用户有足够的了解和盈利模式的清晰判断。

其次,应能够识别于曝光越多越好,越直接越有效的这种思维方式,通常是一种鸟枪法的投机心理,在没有更巧妙的解决方式时,最节省力气的做法就是提升曝光的方式达成目标。

当发生争执时,如果仅仅站在设计立场上,用设计理论说服对方,通常效果有限。尝试找到产品实现商业化目标背后的逻辑,不要用手段代替目的,探索更好的实现商业化方式的可能性,比如尝试在合适的路径上推荐,或探索用户更容易接受的内容形式。 :::

你认为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工作上有什么不一样?

:::info 如果按照用户体验五要素来讲的话,产品经理主要是战略层和范围层的思考,更多的是战略业务的方向,洞察整理用户需求
而交互设计师则是在结构层和框架层,更多的是考虑用户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产品的体验,通过用户研究最终设计出符合使用逻辑,易用的产品
就打个比方:比如需要做一个鞋子,产品经理则是考虑做什么鞋,运动鞋 拖鞋还是其他,成本是多少,市场情况怎样能卖出去么?应该选择什么材质效益最大,而交互和体验设计师则是考虑说 我这个鞋子怎么穿,直接穿还是系鞋带,需不需要有鞋垫,鞋子结构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 :::

你认为交互设计师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success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
在整个产品开发流程中,交互可以帮助产品完善需求,通过用户研究,协助产品佐证产品需求的合理性,能够让产品的整体框架更加清楚,流程更加合理,并且作为桥梁拉通Ui 和开发,协助推动产品落地。
在产品体验上,交互设计能够通过场景化思维的设计方式,梳理用户的使用场景,优化流程路径,清晰的反馈提示,不同的操作方式及状态表现,都使得产品的交互逻辑更加全面,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另外还有交互设计师能够通过情感化的设计方式,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度,形成记忆点。 :::

你对交互方面有简单的了解吗?

交互就是我们平时对产品整个流程的梳理,让用户更加清晰的了解页面之间的转换,更加人性化和贴近用户角度。
交互的话主要是产品的主要页面之间的衔接主要流程的梳理 还有在拿到原型的时候能不能做出一些合理的评审 以及使用用户体验地图梳理出整个流程中用户体验比较低流失率比较大的页面 从而进行重点针对性的化 最后就是关于高保真交互动效demo的能力
1.平时是怎么跟交互/产品设计进行对接
2.怎么针对原型进行一些评审
3.产品主流程是怎么样的 大概是怎么设计的 有哪些注意bu
UI设计是帮助用户很好理解功能,同时保证视觉统一风格,同时很好融合品牌进去,让你的整个设计能和其他竞品做出差异性,再更高级点,就是通过设计去推动业务达到商业价值最大化。

:::success 交互设计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设计,所有的工作内容都是围绕着用户行为去设计的,交互设计师通过分析用户心理模型去设计用户的行为,让用户更方便更效率的去完成产品的目标任务,并获得愉快地用户体验。最终实现产品的可用,易用。 :::

交互重要还是视觉重要

:::success 其实视觉本身就是交互的一种,视觉会引导用户该怎么交互。很多人理解的交互是一种反馈,反馈只是交互其中的一个环节,操作之前可预知其实就是说的视觉,所以视觉本身就是交互,通过视觉表现告诉我们改点哪里,点完会发生什么事情。 :::

交互设计师与UI设计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UI设计其实不太关乎于不同的使用场景、不同的用户、不同的使用状态。但交互设计师要思考。
例如:用户名注册框,UI设计师只需要考虑这个输入框到底加不加投影,里面字多大、多粗。但交互设计师需要考虑我点击这个输入框以后,我的光标要在什么位置出现?我没有点击的时候,这个框里面要不要有提示这个框是干什么用的?我点击完这个框,下面要弹得键盘大概什么样?我这个框里面输入的文字到底是多少个文字,如果超出了是前面的字往前推,还是变成小星号,还是后面的框往后拉,如果字输入错了,傍边会不会有辅助提示。会考虑他是怎么用的,是以什么样的感受传递给用户。而设计师只是解决什么样的视觉传递给用户。

为什么做组件化设计

:::success 组件化的设计系统在行业里面已经很多年了,比如说我们常见的苹果规范指南(HIG),微软的设计指南Flent design,以及传统企业IBM的碳设计。这些设计体系在行业里面存在很长时间了,这个概念也是随着当年的Design Token被推广的很火,我是更希望通过设计中台这种概念去把我们整个系统做的更加高效。

通过搭建组件库可以进行规范控制,避免控件的随意组合,减少页面之间的差异;组件库中组件满足业务特色,同时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具有云端动态调整能力,可以在规范更新时进行统一调整。在不影响需求实现以及设计效果的前提下,只有在方案设计中尽可能使用组件,提升组件设计稿中的覆盖度,才可能真正通过组件库来提效。而除了在新的需求中使用组件,还需要将已有页面内容尽量替换成组件,才能避免页面升级时的重复修改问题,真正提高产研效率。 :::

你如何理解用户体验?

:::info 我理解的用户体验是综合性的体验,他是一种取舍。这个世界不存在a和a+,只存在a和b。我们不可能改动是完全好于a的,只是做综合的取舍。例如,张一鸣曾经和抖音团队提出可不可自动播放的功能,它播放多久以后就可以直接看下一个视频。张一鸣提出的在他们团队的话语权一定是最高的,但是他们最后也没有实现这个功能。并不是技术手段实现不了,而是如果这个功能一旦加上,那我们改如何计算用户的喜好,如何能计算每个视频用户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如何精细化我们的算法。从大来说这是整个影响产品体验,用户所用视频看完了看下一个,那我们的算法将记录他每一个视频都想看,每一个视频多喜欢,他是自动播放,他也不会点赞。就算她点赞了,这个视频也不可能得到足够多的算法给他当天的时间能够给定位的推荐,从我们的数据来说,我们赖以生存的数据就没法推进下去了。从而就导致用户就没法高效的收到自己喜欢的视频。用户不会责怪自己自动播放看不到自己喜欢的视频,他只会感受我们这个产品没有她喜欢看的视频,这对产品是个长期的损害,对用户也是一个长期的损害,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并不是在表面上用户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而是多想一步,作为专业人士给出我们该有的想法,然后给用户他都不知道他想要的东西。 :::

:::info 用户体验是某个用户在使用产品或者服务中他所建立起来的所有主观感受,这些感受主要来自于这些产品是否有用,以及是否容易使用,不管产品做得多烂,只要用户感觉好那用户体验就是好的。反过来产品不管多牛逼,用户觉得不好就是不好,所以如果我们要做用户体验,更应该关注的是用户而不是产品本身。

用户体验设计,往小了说它包括视觉设计,交互设计,用户研究等,宽泛一点讲,产品文案,服务流程的设计也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
用户体验层面最简单的表达就是:别让我等、别让我想、别让我烦。
影响用户体验的主要元素:有用性,易用性,满意度。 :::

为什么抖音不做自动连续播放?

抖音的机制来自于推荐机制,例如,你晚上看美食视频,并且分享出去了。紧跟着后面几个视频就都是相关的。这是来自于停留时长,来自于点赞分享。如果自动播放的话,就没办法给你好的推荐,然后用户会觉得内容不好,就直接关闭了。

你怎么理解数据对设计的帮助

:::info 1帮助设计师发现界面的问题,
2.用数据客观评价一个界面改版前后的合理性
*结合GSM的页面展示说明
金刚区图标,角标浮层微动效。标签卖点的提炼
拿主页顶部的图标区为例 平时拿到设计需求的时候如果单纯从设计角度触发做改版意义不大除非真的有迭代的必要 否则的话可能会是一次刷存在感的改版
但是如果业务角度对于某个图标有很强的流量需求 想要增加一下UV 那么应该XXXX这里就知道怎么说了

如果有新增页面不要说我感觉 我认为,说是我们调研或者说是我们经过产品分析之后在改版过程中新增的一个功能(如果让你阐述的话 那么可以把这个功能需求从无到有的原因过程大概说下而不要把界面从上到下的设计细节都描述一遍 如果要讲可以讲一些设计依据 比如顶部会员卡片采用微写实的形式 后面是增加信任的权益类型展示 最后是一些促使下单类型的优惠券包括一些做一些成长任务从而也增加平台上线的活跃度) :::

产品问题

你觉得微信好还是QQ好呢?快手与抖音的比较

:::info 针对不同用户、不同使用场景下的不同结果,他不存在好与不好。每个产品所承载的产品目的和业务是不一样的。用户量多的产品也不一定好,比如美图秀秀的用户量达到了2亿,但他变现的能力却不是很强。

抖音会是针对一二线城市,快手针对三四线城市。
抖音是基于去中心算法推荐的,你所关注的人也并不一定会出现在你的推荐列表中。你没关注的人,也会出现在你的内容列表中。他会对内容负责。他的使用场景类似于逛集市的逻辑。希望有一些不期而遇的东西出现。
快手是你关注谁,你就能看到谁,类似于公众号,他的使用场景更多是类似于看电视的逻辑。
两个产品的使用意愿是完全不相同的。 :::

UI设计与产品的工作区别?

:::info 产品的两个出发点:1.是商品盈利,产品变现。2.是产品的用户量。这两件事情中如果他的整个核心目标是用户体验能够加速这个,他就会去做,如果用户体验能影响这个,就会把用户体验砍掉。好多的产品是不会忌讳用户体验的,比如张小龙做的微信,也有好多点是影响用户体验的。例如电脑端的微信登入是需要用手机扫二维码的,群里有人退群也不会有通知的,朋友圈的广告。UI设计更多是的为用户发声,产品则是为产品变现,产品盈利的。 :::

请讲述一个你觉得设计的好的产品?

:::info 我觉得英语流利说做的不错,之所觉得设计不错是基于他整个英语口语的学习体验
1、首先在产品引导机制上,通过机器检测的引导方式一步步的让用户与之产生互动,转化的非常好,并且学习成本很低,能够快速让用户了解自己当前水平
2、刺激学习上,结合打卡的方式有效的帮助用户建立学习计划,刺激用户持续学习,整个学习闭环非常流畅。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练习方式,光口语练习相关内容就有跟读 配音多种选择,能够给到用户不同的学习英语体验,通过不停的锻炼用户开口说,很快就可以树立用户的自信心,从而更加刺激用户的参与度。
3、学习策略上,采用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组团学习模式都是能够提升用户粘性的策略。 :::

你觉得知乎除了内容好以外,还有什么是比较吸引你的点?

知乎是从美国quora演化到中国的,国内除了知乎以外还有个叫果壳。知乎在安卓版本是非常遵循Mater Desgin设计的,除此以外还有个B站,其他产品都是不怎么遵循Mater Desgin设计的。所以我认为他们是个非常专业的设计团队。知乎在做阅读体验的时候,它会内置兰亭黑字体。虽然在app里加字体包并不是明智的举动,它会使我们的app体积变大,用户下载量就会降低。但是兰亭黑这款字体是来自中国很有名的设计师,叫做绮丽老师。他在2018年做了兰亭黑pro这款字体,兰亭黑pro和网易新闻的汉仪旗黑是两款在黑体里面最适合阅读的字体
知乎的分答模式、知乎的周刊、知乎的月报(知乎的封面插画作者唐媛媛其实是我微信的好友,还会和她讨论插画的内容)

做为一个设计师你是如何定义问题或者需求的好坏呢?

:::info 答:定义问题的好坏决定了解决方案的质量,那我一般会从三个角度出发:
1.从“业务视角”出发:公司会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而达成公司发展目标(例如:市场占有率、收入)、提升内部效率或是其他对公司有利的影响(例如品牌形象、股东满意度等),
2.从“用户视角”出发:用户会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而提高效率,减少负面情绪,提高正面情绪,体验更愉悦。
3. 从“技术视角”出发:这个问题从技术上是可被解决的,且成本可接受。 :::

你支持数据驱动设计吗?你为什么支持数据驱动设计呢?

:::info 答:因为他有四个方向比较好,
第一 个驱动设计(为什么要设计这个?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为什么不那样做?),
第二个效果评估(设计的好不好?是否达到目标?哪里好?哪里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
第三个日常监测(用户有什么特征?使用习惯怎么?态度感受如何?产品有啥问题?),
第四个产品迭代(看那些数据?为什么选这些指标?我们一块讨论什么?), :::

工作内容、工作流程问题

上一家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

:::success 通常是产品会给到需求,在拿到需求后会和产品进行多次沟通,确认需求来源以及目的,之后会思考产品给出的需求是否是必要的,是否有解决最核心的问题,在最终确认完需求后会进入设计分析阶段,分析用户的主要场景,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确定主要问题点会进行发散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问题,而后针对性的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会先绘制产品的大框架,在与产品确认大框架没问题后再进行细节的原型绘制,原型绘制完成会与产品进行审核,审核没问题后进行视觉设计、视觉自查与评审、进入开发、开发效果跟踪、上线后的数据跟踪、根据线上反馈优化方案。过程中我主要负责帮助产品梳理原型图的交互逻辑和功能布局,负责视觉设计阶段的效果把控和设计后的验证。 :::

UI设计师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info 1、根据产品需求,对产品的整体美术风格、交互设计、界面结构、操作流程等做出设计;
2、负责项目中各种交互界面、图标、LOGO、按钮等相关元素的设计与制作;
3、能积极与开发沟通,推进界面及交互设计的最终实现。
4、负责软件界面的美术设计、创意工作和制作工作。
5、根据各种相关软件的用户群,提出构思新颖、有高度吸引力的创意设计。
6、对页面进行优化,使用户操作更趋于人性化。
7、维护现有的应用产品。 :::

如果给你一个页面需求,你会如何开展工作?

:::success 设计前,首先要了解这个页面的目的是什么,满足一个什么样的需求,再根据产品定位及目标用户得出分析结论,结合竞品,做出差异化。在视觉执行方面利用情绪板确定品牌色,再就是页面层级哪里强哪里弱,先要做出梳理,避免原型彩色化。 :::

如果确定风格之后,你将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品牌?

:::info 品牌发展过程:发现、认识、记住、喜欢、忘不了。
内容可以理解为他的展现形式,符号形象、产品展示、品牌形象。渠道即使品牌在市场上曝光以及传播的途径。一个非常强大品牌能够通过溢价的作用,让一件成本并没有那么高的商品卖出非常可观的价格,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

在产品前期设计风格探索的过程中,使用情绪版,会遇到哪些问题?

:::info 其实任何标准化的方法论都会有一些局限,我们面临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场景必然不能100%匹配。例如情绪板,步骤大致是召集利益相关者,通过他们对产品的感觉,规划,定位提炼关键词,然后对关键词进行究根溯源,然后采用图像匹配的方式,让利益相关者选择他们认为最接近他们心里想法的图片。最后通过整个过程的关键词和图片再提炼出风格走向加以指导设计。 :::

你希望公司团队是什么样呢?

:::success 弹性有趣,不要那么紧绷,大家层级关系不要那么严重,不要太虚伪吧。我希望事情可以干好,把工作当生活,我不希望上班的时候带着一张脸,下班的时候又卸掉这张脸再去重新生活。我希望工作的时候尽可能的和同事开心的配合吧。也希望是找一份4 5年的工作,并不是想赚1 2月钱就走。最看重的还应该是钱,但是如果在公司环比拼环境里面,大家都在一种良性氛围里面我觉得钱还是可以商量的,我也是干过钱给的不多,但是加班很开心的这种时候。 :::

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怎么解决的?

项目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团队协同上,因为这个案子周期很长,在设计过程中有很多其他的需求会接入,这个过程十分影响我当下的工作流程,其次是在进入开发后,会涉及到很多实现性,复用组件,逻辑性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需要反复开会沟通,反复确认确定最终的方案,但是由于整个周期很长,且开发按照多版本的方式进行实现,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各种遗漏,原型忘记改,开发规则弄错,ui排期跟不上等问题,导致进度及落地完整度受影响。当时针对这个问题,我采用的解决方式就是花了两天时间在团队内部建立了SOP流程,并采用下单的方式进行记录,所有沟通结果进行线上文档存储并注明来源人与相应处理人,整个团队共同维护,通过这样的方法当时是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责任归属也更加明确,协同效率有效提升。

假如明天产品就要上线了,这时候PM突然又来了一个需求,你会怎么办?

:::success 先和产品、开发一起对接一下产品内容,了解一下需求内容的重要层级排序,需求原型是否完善,以及内容制作的耗时。
如果是一级必备需求,而且内容需求清晰完善,那就需要和产品、开发确认完整的工作时间交接流程,确定一下设计所需时间、技术制作所需时间、测试时间。如若时间能在明日上线预期之内完成,那就需要多方努力,尽量按时上线,如若功能较为复杂,无法在本期上线,但设计需求排第一,我会尽早完成页面需求,给予开发较多时间完成,达到最快上线。
如果是普通简单需求,看大家手中工作的排期重要程度,尽早完成上线。
如果是普通复杂且不确认的需求,可以优化需求在下一次版本迭代中更新。 :::

如果多需求同时接到该如何做?

:::info 很多情况下,如果存在多个需求方,在提出需求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在一个时间段需求扎堆的情况。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他们只是向你提出需求,他们自己并没有互相商量过。
所以我在接到这样的多需求的时候,首先要看这个需求是不是互斥的。
比如说两个需求是对同一个模块的不同原型,那我会去找提出需求的双方甚至是多方进行沟通,让他们讨论一下究竟要实现哪个需求,等他们得出结论后再告知自己。
如果需求不是互斥的,那么也要告知需求方,让他们商量一下哪个优先级比较高,把这些需求的优先级排个序告诉我,我再把每个需求所需要的时间告诉他们,这样做到双方心中都有数。 :::

做为一个设计师你是如何定义问题或者需求的好坏呢?

:::info 定义问题的好坏决定了解决方案的质量,那我一般会从三个角度出发:
1. 从°业务视角”出发:公司会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而达成公司发展目标(例如:市场占有率、收入)、提升内部效率或是其他对公司有利的影响(例如品牌形象、股东满意度等)。
2.从“用户视角”出发:用户会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而提高效率,减少负面情绪,提高正面情绪,体验更愉悦。
3. 从“技术视角”出发:这个问题从技术上是可被解决的,且成本可接受。 :::

改版的需求哪里来?怎么分析的需求?

:::info 由于产品需要达到/ 提升 (什么样业务目的或者效果),所以我们要进行改版,产品需要解决针对(那类目标用户)的什么问题(问题描述)
我们通过(产品功能描述)的功能,我们明确以(产品目标) 为效果达成的指标,将这个目标转化为(设计语言关键词)的设计目标以更好地设计产品。 :::

沟通问题

你和产品观点不同你是怎么解决的?/ 你是怎么在公司中推动项目的? / 你在工作中遇到过什么样的阻力,怎么解决的?

首先,需要和产品明确用户群,并寻找用研协助,或发起快速访谈了解用户。
其次,组织团队相关成员发起关于产品目标和讨论,围绕产品决策人给出的产品初步方向,团队成员每人写下对产品的期待,提炼总结产品目标。
再次,根据用户访谈资料,利用亲和图法,提取关键词,从用户诉求中洞察提炼用户目标。
最终,产品目标得以明确,团队也取得了关于目标的共识,同时通过快速demo,来验证优化,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确定用户群了解用户——讨论产品目标——探索用户目标

你和产品产生意见你听谁的?

:::success 设计师和产品需求方的价值底牌不一样,我知道产品他们是站在利益和效果上,而设计方站在体验和品质上。所以简单说来,产品为的是项目本身,设计为的是用户利益。一个立足当下,一个目标未来,本质都是对的,但是在不同的产品阶段,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还是要多多沟通,明白并理解对方的立场会比较好。(你需要体现你的素质和能力,难道面试官不知道你到底该听谁的吗?他当然知道了,那他为什么还问你这样的问题,就是看看你背后思考和知识深度) :::

如果与程序员或者产品发生意见冲突,你会怎么做?

1.比如开发和设计理解的标注会有一定出入的,我们站在开发的角度梳理,运用一些开发提供的插件去提供一些标注、通用的组件规范、使用落地的动效软件提供开发需要的动效参数文档等;

2.和产品最大的意见冲突往往会是一些视觉稿件的分歧
a.产品会比较关注整体感受,会难于平衡一个界面的好坏,这个时候我们通过UI走查图、界面浏览测试、任务测试、更好站在用户角度去和产品过一下视觉不会总是拘泥于一些视觉层面;
b.跟产品梳理一下这个界面的设计目标和关键数据转化,不是说精细度不重要,精细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用户对关键操作的数据应如何提升;

:::info 其实面试官,我不太理解你说的这个意见不统一是什么意思,是团体内部有矛盾会吵架是么?因为我觉得我们大家都是为了能把产品做好,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不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问题,您看我现在离职之后啊,很多面试其实都是之前的产品啊、开发同学帮助我内推的,我们关系其实都挺好的,另外就是UED话语权低其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为我们就是一个胳膊肘往外拐的部门,我们没有话语权,但是我们用户有啊,我们始终可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为用户考虑,用户就会替我们发声,在团队内部只要我们设计师不断努力下,通过设计师的专业能力然后帮助产品可以做到提效,几次配合后我相信双方只要满足双方的需求之后就不会出现哪个话语权高哪个话语权低的问题,这个美团每期他们的需求落地的完成度也就只有20%,剩下的80%只能协调排期和资源,需求总归是有先后顺序的,我们也会搭建自己的云效平台,如果本期需求确实因为资源问题没办法完成,我们所有这个部门都会同意说先存档,安排到下一期完成就可以了。 :::

我觉得设计跟产品矛盾最多的还是设计稿的问题,比如产品同学觉得输出的方案不好看,是在用感性表达,设计师可以尝试继续拆解不好看背后的原因,比如是不是核心内容不够突出、担心按钮转化率等,一开始就抱着产品不懂设计这种想法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
还有一个就是用户同理心,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只站在设计师和产品的角度看待用户反馈的问题,比如新功能内部团队觉得很厉害,但实际门槛太高,用户根本不知道怎么操作,而我们长期体验这个产品反而忽略了产品的易用性。(用你的作品集给面试官举个例子,是最打动他的)

为什么你的作品和线上的不一样?

给您展示的设计稿是公司战略方向的一些尝试,由于项目时间和公司人力、资金原因暂时还没有没有全部开发上线,会在往后的产品迭代中陆续上线这些功能,但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可以在设计上做一些超前的尝试。这些设计稿都是我在内部有和产品交互一起讨论做的一些概念性的阶段设计稿。

PS:只要你的设计稿充分落地,上不上线只是一个开发的问题。自己在内部有和产品交互一起讨论做一些概念性的阶段,不要说是自己私下尝试(会显得不落地)公司产品线比较多

当你做了你认为很不错的设计之后,在UI评审中被产品或者测试吐槽,该怎么办?

:::info 1.在被人吐槽的时候记录一下吐槽的原因内容;
2.反思自己是否没有在设计介绍的时候表达好自己的设计内容,表达能力是否不清晰;
3.在测试中的内容测试是比较直观的,记录用户使用的问题;
4.综合上面的内容总结自己设计上的问题,然后进行调整修改方案;
5.记录问题,总结解决方法,做好知识沉淀;
6.不断迭代优化,加强设计中的科学介绍,或进行线下分享会。 :::

如何处理别人的批评?

首先对于一些建设性的批评,我需要重视他们的价值,应该把建设性的批评看作一份礼物,以为他是成长的捷径。它更多是跳出自身,以第三方角度客观的审视自己的不足。不让自己陷入批评带来的负面思考,这样只会无谓的消耗精力,影响自身的自尊水平。而对于莫须有的指责,时刻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必争论,引发的行为也是越漏洞百出。而需要做的是能冷静的留在原地,用微笑面对对方是最好的。微笑既能帮助自己放松,也容易是对方采取更温和的说话方式。

职业发展问题

未来几年职业规划是什么?

:::info 我很喜欢做UI设计,所以准备长久在这个行业专深下去,未来几年希望能在团队中发挥作用,朝着资深设计的目标努力,同时也想要不断拓展现在的知识广度,像全链路设计师的方向努力。 :::

希望自己专注在互联网交互设计师的岗位上,把交互设计这个细分领域做深做精,做到资深设计师,同时也想要不断拓展现在的知识广度,像全链路设计师的方向努力。
5年希望自己能够在有足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团队管理

谈谈你的职业发展

:::info 我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自己的规划是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的,毕竟自己的工作时间并不是很长,经验还有所欠缺。
在工作方面,我会根据公司给我的工作安排做垂直深度的进阶,积极完成工作任务,积累各方面的经验,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在学习方面,打算在专业领域做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将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设计只是产品的表现层,而产品的核心在于产品的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甚至战略层,由表及里的学习可以让我更懂设计,也更懂产品。 :::

设计师的自身价值是怎么体现的?

产品向、深入向、后端实现向
(前)我能理解并且主动推动很多需求的落地,从设计角度去具象化我们的产品需求,能够对接客户,可以直接提出和挖掘需求,尤其是体验层的需求,和产品落地需求。我可以做调研、问卷、产品前期测试,包括产品的体验地图,用户的实际使用路径做我设计上的支持。
(中)我会对软件、工具使我做的东西可以在网上别具一格,有获取流量能力、传播能力;写过多少10万加的文章;获得过多少抖音爆款;会多少技法;获得行业里面的奖项、评定;让团队的东西更容易实现、更容易传播;让用户清晰感受到产品的调性
(后)在团队里面推动了什么样的效率工具;使开发提高了多少倍;推动了什么样技术的更新(figma软件推动下去);建立协同效率的体系;让公司动效库推动loitte、SVGA;让开发实现了原来不能实现的东西。

为什么在上一家公司离职了?

业务线解散了,然后团队这边也都解散了

你现在是在职状态,为什么想看工作呢?

是因为我们这个业务其实做了差不多有两年了,然后整个活动的玩法其实也已经差不多定型了。然后现阶段,对于产品他们来说,就可能简单调整个策略,马上就可以给他们的KPI提升很多。所以设计侧做的东西其实已经不是特别多了。然后我觉得这个状态其实不是特别好,对自己自身的成长还是会有一些影响的。所以我想去看看有没有别的平台能有更好的一些挑战。

下一份工作你更看重什么?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我更希望自己在设计领域可以做到更加全面做到设计闭环,多去了解一些产品经理啊或者说开发侧的相关知识,然后在企业中可以更好地与上下游部门进行协作,为团队为产品真真实实的解决问题。

作品集、项目

介绍下你作品集中你最满意的项目

我最满意的作品是【医学空间】移动端这个项目,因为这个项目是我独立负责完成的,由于复杂度较高,我也是投入了很多精力,最终也得到了很好的改进。

首先我先说下这个项目的背景,它是一款医疗产品,主要会和药企合作一些活动,来服务医生了解学术内容;也会有专业的医学者在我们平台做分享。
之所以会提出改版主要是因为疫情期间,很多线下活动转为线上,并且我们也因此增加了一些新的板块,像直播、视频答题,来满足用户的需求。由于旧版的样式过于老旧,功能分类也是混乱,因此我们决定做一次重新的大改版。在基于原有的功能进行合理归纳,并融入新功能。最终确定了三个改版目标:1.提高用户留存和活跃度,2.提高产品易用性,3、统一组件

你觉得你作品集的优势是什么?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
我认为我这份作品集优势主要体现在:专业性、丰富性、结构性
专业性上:我的每个作品的完整度都较高,从前期需求的确定,问题的定义,用户研究,设计分析到最终设计转化最后到数据验证都始终都是围绕挖掘需求,解决需求这链路去走的。
丰富性上:主要体现在我不光只有产品设计类的案例,同时我有规范的制定、商业数据大屏、数据分析、用户研究与demo验证等案例,覆盖面更广,丰富度更高
结构性上:在设计作品集的时候,主要从观看的角度切入,思考观看者在看每个作品的主要关注点,经过分析后,我将作品集的整体结构分为:案子类型、我的主要职责、我的设计成果、我的设计思路、我的总结,通过这样一个结构,通过总分总的方式展示给观看者,便于阅读同时也使得作品集更加统一。

生活、学习、个人

你经历最印象深刻/最成功的事情是什么?

在去年年初接手了公司一个新项目,也有幸担任主视觉,项目初期从0-1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上线后在短期之内数据上也比较乐观。但是中期出现留存大幅下跌的问题,原因就是产品缺少一个有力的支撑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借助了一些游戏思维,对整体的视觉风格、玩法做出了2.0的调整,上线后搭配运营推广数据直线上升,30天用户突破20万,看到这数据我们整个项目组是比较欣慰的,作为项目主视觉,有着很大的成就感,在这个项目中自己也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不仅仅是视觉能力上的提升,也让我从中明白用数据去推动,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一味地闭门造车只是自娱自乐。

说说你的优点和缺点?

我先说下我的优势吧:总结和图标设计能力。总结能力不用多说,我坚持输出专业类文章一年半,沉淀了很多方法论,这一项优势给我添色不少;其次就是图标设计的能力,因为之前在xx团队一直在做桌面图标的设计,所以对图标造型的把控能力还算是有些优势。

我的缺点是:1.不善于拒绝, 所以有时候硬着头皮答应给自己找了不少麻烦,最近尽力在改掉这个毛病;2.有时候把任务布置给别人,觉着不放心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会去亲力亲为,所以尽管最后项目完成的不错,但是可能会搞得自己特别疲惫,所以正在努力改进,会在事情开始前先和同伴统一目标和标准,然后分别执行,最后一起讨论。3.自己人多时候有点紧张,比较羡慕那些公开演讲时候滔滔不绝的人。4.我这个人性格稍微比较慢热,和不是很熟悉的人在一起会有一些拘束。

你平时会看哪些网站,业余时间怎么进行充电?

平时喜欢看的一些UED微信公众号、官网、UCAN、IXDC等,在视觉设计之外会多去关注的一些行业设计类和设计趋势类(可以迎合的说一下所求职公司的行业)。

平时会看一些比如说像ux magazine的设计博客,然后在medium上面的ux planet,这个vimeo也比较多,上面会有很多的这个周刊合集,其实谈到合集我其实会做一些自己的RSS订阅,现在可能是不太流行,用的人不太多了,还有一些偏向互联网和产品经理的博客,比如说三五环啊产品沉思录啊还有硅谷101这类的节目。

如何在空余时间学习的,如何开阔眼界的?

我关注了xxx这款app,对头部产品十分关注。并且会关注一些大厂的ued团队公众号,看一些优秀案例的分享,自己也会每天用滴答清单列好计划,利用业余时间去做一些项目改版和插画练习,和圈里朋友一起打卡练习等,我觉得设计师的进阶是靠长期的练习积累起来的,所以一直保持着学习的状态。

也常组织参加公司内部分享会(说一个具体例子,说收获到了什么,然后可以顺带问一句贵公司有没有类似的活动,让对方觉得你是个有求知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