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作时,我更多地使用“我”,而不是“我们”或“它”。不论好坏,这些毕竟都是我的想法,而且我写的是思维和思考者。所以,如果这些非直接的形式隐藏了思想背后的思考者,就对读者造成了伤害,毕竟他们对思维的主体感兴趣。我希望现在的读者能原谅我年轻时的荒唐,并能因此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看到每个思维过程“幕后的人”。 —杰拉尔德•温伯格《系统化思维导论》
上面是杰拉尔德•温伯格在《系统思维导论》25周年纪念版的前言中说的一段话。我对这段话深有感触,最近我在写文章是,就经常为写作时使用什么称呼。
- 有时候我会使用“我们”,目的是为了拉近读者与我的距离,但真的有效吗?我想更多的可能是我的一厢情愿
- 有时候我会使用“你”,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吗,但你应该怎么样,我能控制吗?不但不能,反而会导致我的焦虑
- “它”我好像没怎么用,先记录下来
就如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尽可能不要用这些非直接的形式隐藏思想背后的思考者。另一方面来说,要求我要弄清楚自己每个思考背后的思考者。如果是我就大方说出来,就算这种思考可能是有局限性的,也是我思维的局限性。如果是别人,就去溯源找到真正的思考者。
就如上面引言说的,看到每个思维过程“幕后的人”,是我接下来要一直刻意练习的能力。
💬 与过去对话
与过去对话是我每日文章中的一个固定的栏目,目的是为了与过去的自己进行一次对话。这个过程可能会有趣,可能会沮丧,可能就是敷衍,但就是这种不确定性才是生活本身。
记得三个月前写下的 04.23.五.穷与富的知识 📚,一看就想用标题来吸引人。
就像文章中写的 8 条语录,不看这篇文章,我自己还记得什么?好像不记得了,那么今天就重新再复习一条。
- 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他们处理恐惧心理的方式不同。
过去:提前做准备,长期的准备才是抵挡恐惧的好方法。
现在:在做好长期准备的前提下,还需要当下全情投入,就如玉伯在《我的前端成长之路》所说的三个关键词“全情投入,守正出奇,愿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