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自己作为方法》的这本书中有这么一一段对话

吴琦:您讲到转型的困难,其实也是一个把个人经验问题化的例子。之前在新加坡做博士后的时候,你肯定没想过要从自己的个人经验出发来讨论问题。是不是在处理切近的问题,需要把实际材料和大的问题相联系的时候,个人的经历必须成为某种桥梁,至少是提出问题,产生问题的一种介质?

项飙: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确实是这样。个人经验问题化的起源就是对自己的不满意,讲来讲去都没有深度,不有趣,于是开始抱怨,抱怨体制,抱怨父母,抱怨童年,就开始问题化。但个人的经验本身 并不那么重要,把个人经验问题化是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关心的是世界,不是自己,现在关键就是从哪里开始了解这个世界,同时更好的了解自己,把个人自己的经历问题化,就是一个了解世界的具体开始。我对自己不满意,看自己的成长经历,同时也要看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别人怎么会想到这些事情而自己看不到,这样才能不断地看到具体的世界。 自己的经验都不是自然发生的,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发生,有他的历史,来源和局限。问题化的意思不是把它变成负面意义上的问题,把它剔除掉,而是要更好地去拥抱它。像我也是,各种各样的弱项,缺点,问题化后其实就理解到自己是怎么过来的,要跟这个局限共存。他和自恋是相反的关系。它的指向是外在的,是吧自己对象化,把自己的经验对象化。这个在心理上也是一个蛮好的运作,把个人经验问题化以后,比较容易心平气和,不是说那种通透的看法,而是刚好倒过来,你看到,世界其实是复杂,变动的,我在这么一个位置,很多时候让我不愉快,但这是大格局,所谓“认命不认输”。我的挣扎本质不是问题,当然每天有心慌,通过静坐,瑜伽,喝绿茶这些方式来缓解,但挣扎是活着的一部分,和不挣扎比,我肯定选择现在的挣扎。

与不挣扎相比较,我也更愿意挣扎地活着。

对话

三个月前的自己,写了一篇文章 01.05.二.有规划可持续的读书 📚,并提出了自己的读书计划,今天就来对话一下。

  • 每个月至少读一本关于个人发展的书籍。(进展:读了一些,都没有读完)
  • 每个月至少读一本科技或技术相关的书籍。(进三个月度过三本)
  • 每两个月至少读一本经济相关书籍。(读过)
  • 一年完成至少两部小说,不限类型。(读过,但没读完)
  • 一年至少读4本回忆录或传记,体验不同的人生。(没有)
  • 多读一些小众的书,扩展自己的视野。(没有)

如果要给自己打分的话,满分 100 的情况下,我是给自己打 30 分。

自己一直在挣扎,这不就是每日写作的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