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对自己在知识相关领域的三个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 理解不够深刻
- 表达不够简洁
- 执行不够接地气
1. 理解不够深刻
针对自己理解不够深刻问题,今天换一个思路,从源头开始思考
而今,获得知识越来越容易,知识的转化问题就成了主要要问题。
转化并不是简单的理解消化知识,因为很多知识是人为捏造的知识,并不能转化为能力。对于复杂的知识品类,必须要在理解应用之前做消毒、去污等预处理。将一些无效、有毒的知识清理掉。
我将这类技术方法统称为【知识中和】技术。
哲学的主要价值是“反思”,而知识中和主要就是来源于哲学的诸多方法和技术。知识空间化,结构化。包括知识考察溯源等等,总而言之就是由原有的“知识生产者”视角,转向更多的,在更多的视角下去评估审视“知识”。
「知识中和」的目的是什么?引用《道德经》的一句话,下面是百度百科有关的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
义贯:求学的人,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等。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都有分别性局限性,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会成为障碍。而大自然真理是无分别性的,所以我们求真理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
注解: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
—百度百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在什么时候进行「知识中和」呢?
- 获取新知识时(需要中和吗?都不知道知识是什么,要怎么过滤)
- 分享知识输出时
- 周期性思辨时,利用复利
如何进行知识中和?借用文章的一句话:“总而言之就是由原有的「知识生产者」视角,转向更多的视角下去评估审视「知识」”
上面提到更多的视角,有哪些视角呢?
- 知识结构化
- 至上而下
- 至下而上
- 知识空间化?自己现在还无法理解
- 知识考察溯源(sù yuán)
- 思辨:从正反两个视角
2. 表达不够简洁
表达很重要,表达的目的让更多的人理解。先简单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审视。
首先,从正向思考,在精确表达自己核心观点的前提下,尽可简单,让观点易于理解。
其次,从逆向思考,在信息完整前提下,要清洁,尽可能去除无关信息,减少需要理解的信息。
3. 执行不够接地气
大部分的知识,是需要实践,实践就需要自己的执行能力,自己往往由于会定制过高的目标,计划不够切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导致最终执行效果不佳。
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然我想起近期看的文章《6年硕博生活的6条心得》其中的第一条心得「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 从真实发生的事情开始」。方案就在文章的一段话中:“并不是你有一个宏大的机会才开始行动,而是随着行动的积累开始呈现出一个计划。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开始分享什么样的内容;你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就开始分享什么样的生活。”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好像还没有想清楚,那就先表达真实的自己,让时间来证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与过去对话 💬
三个月前自己学习了04.12.一.建立规律问责制 📚,今天来看看进展
过去:学习提炼出一下执行方法
- 定期开最重要目标会议,不要把日常事务带到会议中。会议内容如下
- 问责,汇报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 回顾,对比计分表,寻找成绩和不足
- 计划,清除障碍,做成新计划
- 排除万难,保持聚焦:在准备参加最重要目标会议之前,每个团队成员都需要考虑以下这个问题:“我所能做的,最能影响引领性指标的一两件事情是什么?”。
现在:回顾一下成绩与不足
- 成绩,把日常事务排除在最重要目标会议外
- 不足:
- 没有定期开最重要目标
- 没有总结出比较好的激励性计分表
- 清除障碍,做新计划无清晰展现
- 没有让每个成员去思考,我能做的最能影响引领性指标的一两件事情
- 改进计划:
- 先总结出比较好的激励性计分表,能清晰的展现计划
- 保持聚焦,让每个成员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