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文章《沙洲:换个视角看前端职业发展》,个人觉得这是一篇很好的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前端职业的文章,思路简单清晰,结合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服力很强。
原文思路
技术栈为今天,学习能力为明天
优秀的工程师,不应该拘泥于某个具体的技术栈,而应该是融汇贯通的。
在微软,所有的研发都叫做 Software Engineer,不区分技术栈。
那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力具体是什么呢?我觉得,微软的技术面试标准可做参考:计算机科学基础和编码能力。
计算机科学基础,其实就是大家在学校学习的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知识很少被直接使用。但当你在面对新技术,新知识时,这些知识会让你快速的理解背景和方案,毕竟绝大多数的创新,都是现有知识的重组。
而编码能力,更像是一门手艺。程序员是写代码的工匠,编码能力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给了需求,能够实现,只是入门。设计原则,设计模式,是工具。如何用好这些工具,在编码的过程中顾全性能,可读性,可扩展性,这是需要在编码过程中反复锤炼的。编码能力出众的程序员,能够洞悉业务模型背后的逻辑,技术框架背后的思想,在上帝视角去观察业务和技术,自然学习得更快。 —《沙洲:换个视角看前端职业发展》
我们要做的事把握今天,展望未来,在软件工程师的领域作者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从专业,到职业
专业是一种能力,职业是一种态度。
对于程序员而言,如果你技术很好,写代码很少出 Bug,这叫“专业”。当代码出了 Bug 时,拼尽全力去把问题解决掉,把对别人对影响降到最低,这是“职业”。
对于刚工作的新人,学会“职业”精神很重要。给个需求,写代码实现出来,所有的人都能做到。但多数时候,一位同学能够脱颖而出,被组织委以重任,并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懂更多的技术,而是因为他对工作表现出的职业精神:对产品有主人翁意识,出现问题能跟进到底,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 —《沙洲:换个视角看前端职业发展》
专业能力,职业精神。我以前有思考过职业精神,但很少有总结,再强调一下职业精神:“对产品有主人翁意识,出现问题能跟进到底,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
把路走宽,把路走远
加入钉钉文档团队时,我心中所想,是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在文档应用上的积累或许是我的禀赋。我花了 4 年时间把路走宽,但人不能一生都在天空中盘旋,需要找准自己的一件“大事”,全情投入,奋力一搏。
把路走宽,把路走远。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表里的硬币两面。在做眼前的项目时,不要忘记抬头看看,自己的技能是否与时俱进,跟得上行业的发展。追求自我提升,不要在具体的技能上迷失,要时常问自己,你不同于别人的“禀赋”是什么,你所追求的“大事”又是什么。 —《沙洲:换个视角看前端职业发展》
文章中提到了陶行知《自勉并勉同志》,下面是原文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①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②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注释】①秉赋: 秉,通 “禀”。秉赋即禀赋,指人的天赋,人的体魄和智力等方面的素质。②蹉跎: 时间白白地过去,光阴虚度。
路要走得远,还是要寻求自己的一大事,这件大事会像太阳一样指引着你前进,并能提供你坚持下去的能量。
自我总结
文章中的 3 个大点已经说得很清晰明了,但今天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从专业,到职业”。
专业主体是人,更偏向于个人,只要把自己做好就行。
职业的主体是产品,如何产品做好,影响的因素就很多了。不管怎么样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做好产品,产品就是你工作时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