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文章是会看一些英语文章,发现有很多句子每个词都懂,但就是不能很好的理解。这让越来越深的认识到英语与汉语的思维方式有一些差别,自己要更好的理解英语文章,需要先练习英语思维。
这使我想起了《把自己作为方法》的一段有关双语式工作的内容。
吴琦:你说自己开始用双语式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项飙:是这两年的工作方式。如果一个想法是从中文先发展出来的,我会用英语再表达一下,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原来很多想法不严密,很多东西需要解释,一解释的话,就会发现所用的概念和所指的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不自明。用了一个比较模糊的词,究竟对应什么具体现象,有时候对应不上来。倒过来,如果用英文形成的想法,用中文去表达,也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自己以为有一定创新意义的说法,用中文一说,发现其实没有什么意思,没有新的见地在里头,敏锐性不够,杀伤力不足。所以中文可以检测内容上有多少新意,英文检测论证过程,定义是不是基本清楚,如果两个都通过了,我就比较自信了。
为什么要引入英语思维呢?
- 就目前来说,英文更容易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所接受与理解(如果要做技术的开源,英文表达是基础必备能力)。
- 要正真写明白一个观点,英文能更好帮你检测你的定义是不是基本清楚
- 表达观点后,要说明你的论证过程,英文能更好的检测论证过程
中文可以检测内容上有多少新意,如何理解呢?
我也不是很理解,现在尝试理解一下,中文毕竟是自己的母语,阅读量会比较多,接触的范围会比较广,更难有突破并写出新意。
对话
三个月前自己在01.12.二.双语思维 🤔 中做出了三个实践的承诺,下面我就对这三个点一一对话。
三个月前:把自己工作电脑与手机操作系统语言设置为英语。
现在:我只把工作电脑设置成英语,而手机没有一直设置为英语。需要进一步坚持。
三个月前: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双语思维,基本上没有使用英文来检测论证过程与定义是不是很清楚。
现在:没有改进,可以先在比较重要的文章中试行一下。
三个月前:第三,用正确的中英文排版写文章,总结一套基本的中英文写作原则。
现在:在文章中写英语会注重英文排版,没有总结出一套中英文写作原则。
三个月前:三个月前提出“汉语:利于联想与发散思维,验证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不够严谨。
现在:发现其背后没有背后的逻辑推理与案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