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文章《涨的太多了,接下来怎么办?| 5个小建议》,勾起了我对投资更进一步思考的欲望。
原文摘录
春节后,我们还在认真聊大跌后的心态和思路;
那时估计谁也想不到,半年不到的时间,大家焦虑的原因,就反了过来。
建议1:开始训练自己接受波动,接受一些“突破认知”的情况发生,而不是急于找一个确定的答案。
首先,当我们开始困惑“涨多了怎么办”的时候,往往说明:目前的市场,超出了你的认知理解范围。
**
但别慌,先接受这本身是很正常的情况。
就像做题,如果我前提假设错了,几乎无法通向正确答案;这一次,你的前提假设:
- 眼下这笔投资赚最多
- 因为这次投资,长期能积累更强的投资能力
两者的答案,会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你更认可后者,你正好借着这次市场的“出乎意料”,开始真实地感受市场波动,其实是很好的一课。
建议2:先不要只因为涨了XX%就止盈;不妨趁此机会,仔细看看你买的投资。
这个周末,有个朋友就给我发了一个截图,他买了10多个基金,问我说:
“不知怎么的3万块,整体都涨了快50%了,我该怎么办?卖不卖?”
我仔细一看,发现几个特点:
- 10多个基金比较混杂,指数、股票、混合,不同行业主题……五花八门,涨跌各不相同;
- 不少基金是平台容易推荐的明星基金,确实有不错的产品;
部分基金是同主题基金,大概率投资方向比较重合。
所以,当他2次追问我,“都涨了50%了,该不该卖?”后,我依然没有据此给出买卖建议。我先请他做了一件事,把所有买的基金按照以下:
- 基金名称
- 主动 or 被动、
- 前 10 大持仓及比例、
- 基金经理任职时长(主动性)
- 指数到底是什么指数(被动)
等基础信息,做个整理。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聊后面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
我非常理解,很多时候开启投资第一步,并没那么“准备周全”;我们需要一些契机,被市场推着去学习;
如果现在你有了“涨多了怎么办”,不要浪费这个契机,去进一步了解你的投资。
**
再这个基础上,欢迎再结合后面两个建议,做进一步判断。
建议3:为这个投资,独立设置一个买卖准则。
有了对你投资的基础了解,你可以明确设置一个买卖标准。
举个例子,你买了一个主动型基金,发现基金经理很厉害,甚至经历了15年大起大落的过程,表现也不错。你决定正常持有,充分相信这个基金经理,除非基金换人,你再考虑卖出,这就是一个相对有理有据、比较明确的买卖标准。
再比如,你发现你投资的一个指数,目前比较高估了,先卖出1/3,未来高估到具体某个水平,再卖出剩余部分,也是合格的买卖标准。
注意,这个买卖标准并不是追求“绝对正确”,而是让你能走上“够靠自己迭代”的大路。只要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你能够让自己信服,就可以。
**
建议4:算 3 个数字
**
具体来说,建议你计算一下:
1)你长期用不到的钱有多少:
比如,小A有30万长期不用的钱。
2)权益类配置比例,也就是长期用不到的钱中,计划投入权益类(股票,偏股基金)的比例有多高:
比如,小A计划拿50%,15万做权益类投资。
3)权益类目前的仓位**,目前持有的权益类投资,占计划的多少。
比如,小A已经有7.5万权益类投资,仓位大概就是50%。
做这些计算的价值,一是防止你把不该买股票的基金,投入股市。
建议5:做一下“情景测试”
但这恰恰是市场最残酷的一点——大部分人,很难从“赚过”通向“赚到”。**
- 期初,你愿意主动放弃「大家都想知道」的答案;
- 接着,你愿意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
- 最后,你愿意持续雕琢「自己的」投资体系。
自我思考
对原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 集合自己初衷,调整自己心态
- 更进一步分析你现在的投资
- 自己整理出一套买卖准则
- 设置自己投资分配比例,坚守底线
- 未来各种场景,都预想一下自己的应对方式
自己一直先做一些投资理财方面,以前都是先知识贮备比较充足的时候再做投资,因为我想把投资理财当作一辈子要去坚持的事情,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
今年的行情大涨,自己被动入股市。虽然是被动,但有明确目标是“感受一下股市的起伏”。现在问题是感受后,是被自己的感觉拉着走,还是通过相对理性的分析,依据自己现在的水平合理的选择投资配比。我要“稳稳的幸福”的初衷是不会变的。
被动入市,主动获得成长。
行动指南
- 每天花半小时学历投资相关知识,深入分析自己的投资
- 知行合一,不要追求最好,已经自己能力合理预期,并坚持实践
- 未来可期,多做一下未来“场景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