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会反思?你是如何反思的?你会在什么内容上反思?
做完反思后,再问自己。你的反思达到你最初的期望吗?
大多数时间可能是漫无目的的反思,例如想自己以前做到不好的,在看看自己有什么缺陷,然后就自我感觉良好(我都会反思了,离进步就更近了)并定制一大堆目标,但等激情退却后,最后我们还是回到原来的轨迹,继续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在问自己反思的目的是什么?是让自己感觉良好,还是其他什么?
今天继续看《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的第 14 章战略与策略中的第一个策略:学习与工作的结合。
其中提到,行动后反思的最简单的做法,就是问三个问题:
- 实际发生的情况是?
- 我们曾希望发生的是什么?
- 从这两者的差距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自我分析
行动后的反思,很明确的说出了我们反思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行动后。不管怎么样,先行动起来,再去反思。
第三个问题,也已经指出了我们反思的目的,我们能从差距中学到什么**。
怎么去学习,我以前是使用反馈来描述差距,更多的是感性层面,我们会化大精力去处理负反馈,而负反馈又极大可能触发我们的防御性反弹,然后我们就可能会速战速决,找到表面原因,草草完成反思,学到点皮毛安慰自己。
如何更好我们使用差距来分析,就需要使用理性去观察,发现与整理差距,再寻求差距背后的根本原因(需要系统思考与深度探寻),从而更好的得到成长。
总结一下,回答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
- 第一步,使用观察者模式,让自己更理性的观察与总结实际发生了什么
- 第二步,回忆最初的预期,我们希望发生什么
- 第三部,分析预期与实际发生的差距,分析发生这些差距的原因,继续发扬正向的,改进负向的原则,定制接下来的目标与执行计划。
我们再来说说,如何分析差距
最后补充一下,从更上层的角度思考。反思只是你成长的一步,我们需要利用循环的思维来保证我们能长时间持续得到成长,就拿戴明循环来说反思只是四个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其他环节一起配合。计划->执行->检查(反思)->处理(已经反思调整下一个循环),一起循环起来成长。
思考背后的原理后,我们也可以使用案例来更好的让自己理解与体会,下面就是来说说书中第 303 页的一个案例。
案例
2003 年 8 月 14 日,底特律能源公司 [DTE Energy,底特律爱迪生公司(Detroit Edison)的母公司] 里灯光突然熄灭。几分钟内,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了。这次大停电在短时间内覆盖了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南部地区,大约 5000 万人受到影响。但对 DTE 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突发事件,还是一次需要紧急应对,能够提高公司应急响应能力的极端事件。实际上,正是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界定了公司职责的本质。在大停电发生后的 24 小时内,DTE 执行了一系列行动后反思(AAR: After Action Review)措施,来评价公司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包括使用过剩发电容量重启电力,调派人员,与公众沟通,并满足基础设施的基本需求。行动后反思已经成为 DET 在应急响应中的标准操作—尽管已经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供电,大家仍然在思考采取的应对措施,思考怎样才能在以后做得更好。即使是在危急之中,首席执行官托尼.厄雷说:“我看到了至少有 5 个人,也可能是 10 个人,手里都拿着“行动后反思记录”的便签纸。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提示,大家都顺理成章的想到之后会有行动后反思,看到这样的情形实在是太棒了。
底特律能源公司花了几年时间才把行动后反思整合到企业文化中,以下四项具体策略指导整个过程:
- 通过要求和示范进行领导。针对一次性事件以及应急措施的重要性,帮助各级经理认识深度学习和持续修炼;帮助他们进行学习实践,并使学习实践既能够反馈他们自己优先考虑的事情,又能够反映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 把事情看做学习的良机。在组件的上,中,下层,全面发展整个组织的能力,使其认识到日常事件及重大危机都是学习机会。同时帮助学习小组把过去的事情和现在的事件联系起来,以使过去的经验教训能够帮助改善现在的结果。
- 让基层人员体验行动后反思。向各类团队介绍行动后反思的工具,演示如何找到一个适宜的环境,以便在改环境中了解自身优先考虑的事情和面临的挑战。但不要强行命令,也不要力求完美。
- 培训作为骨干的辅导员。要培养一批专家,他们既能清楚怎么开展行动后反思,还清楚如何指导团队找到“高收益”的实际应用(即投入的切实回报)。
这四个策略的目的,在于让基层自主推进关键的学习过程。大多数部门和团队都知道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如果在一个领域中改善你的表现,能够给整个企业带来显著的进步,这个领域是什么?”只需要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够指引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方法,而且是最想的,也是最好的客户。他与知识管理(konwledge-management)的方法中最著名的“捕获并散播”(capture-and-disseminate)模型形成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