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福利?
听说过那种福利特别好的公司吧?办公室里设有游戏机室、健康零食吧、供人小睡的房间和洗衣房,午餐由名厨掌勺,周五还有免费的啤酒。看上去是如此慷慨大方,可这里头也有个小心机:你不能离开办公室。
这些花里胡哨的福利模糊了工作与玩乐之间的界限,到最后只剩下工作。从这个角度看,这真算不上慷慨——应该叫作阴险才对。
正是因为这个,我们是这样定义福利的:帮助大家放下工作,去过更健康、更有趣的生活。在这样的福利中,真正受益的是员工,而不是公司。不过,公司显然也会从中受益,因为它得到了更健康、更有趣、得到了充分休息的员工。
一般公司背后的目标都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员工的时间,有点直接一点,有的隐秘一点。就如文章所说的真正的福利就是只利用你的工作时间,其它时间全由你自己决定,而不是想方设法利用你生活的时间。
逼死人的截止日期
关于截止日期,另一个值得一说的经验是:我们的截止日期是“预算”式的,而非“预估”式的。我们不喜欢预估,为什么?承认吧,人类做预估的本事糟透了,但还挺擅长在给定预算之内做事的。如果我们告诉某个团队,他们有6周时间给Basecamp开发一个“超级棒的日历功能”,那么他们干出漂亮活儿的可能性一定比这样做大得多:让他们自己估计一下开发这个“超级棒的日历功能”要花多长时间(结果必定是他们取消周末,累得腰酸背痛地赶工)。
承若比共识更重要
公司浪费了大把时间和精力,力求说服每一个人在行动前都能认同决策。而通常他们得到的是勉强的认同,还有潜藏的不满。
相反,他们应该允许每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倾听大家的声音,然后把决策权交给负责做决定的人。这就是决策者的职责:倾听、思索、衡量、做出决策。
冷静的公司就是这样做的。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摆明自己的观点和论据,但最后决定权要交给某一个人。只要人们被真正地倾听了,而且有事实能屡次证明,他们的声音是受重视的,那么,即便这次的决策与他们的想法不一样,他们也会理解的。
最后一点,在践行“我不同意,但我会配合你”的原则时,尤为重要的是,公司需要把最后的决策向参与的每一个人解释清楚。只有“决策—执行”是不够的,应该是“决策—解释—执行”。
有一些事情决策权不在你,当决策人决定时,最后的方式应该就是“我不同意,但我会(选择)配合你”。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与其把无限精力投入每个细节,我们会花大量精力甄选:哪些是真正重要的事,哪些还算重要,哪些一点儿都不重要。甄选环节最需要高质量地完成。“每件事都该做到极致”这种话说说很容易,可没人能做得到。真正的挑战在于,要想清楚哪些事只要做到“还不错”,甚至“不怎么样”,都是没有关系的。
这么说吧。如果你投入全部精力把一件事做到了100%,那么你相当于用100%的精力做了一件事。如果你把精力均分成5份,用20%的精力,把某件事做到80%,这样一来你就做成了5件事!我们几乎每次都选后者。
清楚地看到哪些事需要追求卓越,哪些事做到“还不错”就够了,是冷静工作的好办法,焦虑会减少,接受度会增加。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挺好的”三个字真是让人舒心又放松啊。把偶尔的“斤斤计较”留给真正重要的、能让你鹤立鸡群的细节吧。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甄选上,偶尔“斤斤计较”,大部分“还不错”,甚至少量“不怎么样”都是可行的。
后续再需求分析与分配上的时间与精力应该要花更多,过程与结果也会随之变好的。
逐渐聚焦
面对来得太晚的好主意,就该这么告诉它:你得先等会儿!
给一个固定的周期,在最开始的时候探索,后续需要不断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