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直播视频app,现在想要提高用户粘性且增加收益,采用“增加付费会员“这个功能来实现是否可以?

从以下角度全面思考后再判断

  • 深入研究下游戏,在游戏里面借鉴,尤其是用户养成,激励和付费
  • 签一些自带流量的大号,这些人的粉丝有付费意愿
  • 流量问题怎么解决
  • 会员制对于用户来说,是非必要性质,可要可不要,如果限制了用户一些功能,除非产品够强大能够吸引用户主动掏钱,否则用户没必要在这个产品上浪费金钱
  • 参考各个视频平台的会员制,比如优势:开通会员可以免广告,看会员电影等。不开通的话,无法看会员电影,无法跳过广告(不影响用户在这个APP上的其它操作,用户可忍受),即使不开通会员,也不会因为会员制而太过增加用户的反感
  • 产品得盈利模式如何定义? 是靠流量、VIP、还是增值服务?mrd,brd或者bp里面得问题都清晰没有,清晰了才能进行后续得产品设计

当面试官问你“还有什么问题的时候”你应该说什么?

“认识你们真开心,没有其它问题了,您先忙!”
因为“你还有什么想问的?”真正含义是: 快点快点走吧我急死了还有其它事儿呢……;
如果你就是侯选人,HR 会主动介绍还要找总监、高管来面你……根本不需要问, 问这个话的时候,已经代表了……你不行,再见吧!

归纳“ 设计表达的套路”这本书核心是什么?

四大体感
1. 凝练和精准的关键词表述(难 对于逻辑的高度概况)
2. 使用形状进行包围聚焦和区分
3. 用键头和线条把关键点进行串联
4. 整体形成一个视觉表现最佳的图形(难 视觉设计要强)
价值,关联感,肯定感,沉浸感,这几个字简单,未必能想到

设计交付的表达是什么?

  • 本质上是关注设计沟通,降低在理解上的成本,就会有更多资源聚焦在关键问题上;如果有必要植入的新概念,就更需要去铺垫,否则大家容易在理解不一致的情况下讨论
  • 设计表达”本身就是“设计”,其实是占了不少时间,有成本,也有回报

UX这个岗位到底有多重要,感觉UI和产品经理都能担任?

1.首先梳理名称定义
UI:用户界面;
UX:用户体验 用户界面视觉设计、用户界面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三个词的含义不同。
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交互流程图;
产品经理:UX 领域的知识在产品经理,只是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

2.找到适合自己的类型,在工作前几年抓垂直的能力,这样以后再横向发展会更好。
反过来产品经理、运营经理这些也是一样。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什么都会、都精,这种人应该有,但也极少。

怎么能把界面设计的『国际化』一点?

国际化,就是文化。
老外要做中国的界面:就是红、黄、功夫、天安门…;
若是某个国家的产品要锁定人群;
若是全球化设计,就是通用设计。
比如 Philippine

Ixdc之类的大会的价值是什么

1. 工作没有五年以上经验的人,最好不要参加这类大会。
因为讲者都是有经验的人,你听起来会有很多“信息不对称”,低于五年以下的人,会处在个“懵逼”的状态,大会无论怎么办,都会觉得不满意。
2. 对个人有帮助的并不是大会的讲者和工作坊质量,而是在大会中看到未来的趋势、还有行业人脉的积累。
这些更高于工作坊质量本身,看待事物的方式只站在一个点,这个会影响全面的看法。关于工作坊质量的问题,应该是有需要的人,选择有需要的工作坊,而不是乱听。
3. 关于企业宣传自己的,这个主办方其实很头疼。
高手受制与公司的要求没办法不宣传自己,如果他不宣传,他就出不来分享。
4. 就是“匹配”要好好挑一下。
有一些高手讲的,若听着不在那个维度或已经高出了那个维度,那这些内容不适合;要锁定目标演讲者的特征,才能看出来是否适合

为什么网易云在翻到第四五条动态的时候才会出现附近的人呢?

image.png

“附近的人”类似微博里插播的推荐,想试水发展社交需要流量,不打扰主任务同时又想快速出现,所以权衡之后放在这里。

如果产品已经上线,但是已经离职,可以发表作品说这是自己的设计作品吗?(打上前公司的logo)

  1. 特别关键的核心数据,不要暴露。也就是有选择性的发……
    2. 强调自己的研究工作的思考过程,而不是放结论。我关注面试者也是看思路,看潜力,并太会一直关注作品本身(但视觉会)
    3. 不要在网上发作品集和简历,只发给公司,并提醒对方保密。
    4. 和自己的主管、客户打好招呼,意思就是:我要找工作,请你帮个忙,内容上我用一下之前的东西。
    5. 发出去的简历作品集是一部分,当面和研究总监或 HR 讲 keynote 的时候,使用完整的报告。

如何看待“已读回执”这个特性?现在IM类的只有WhatsApp和Messenger (海外版)。国内的IM除了办公类的飞书、钉钉,都是没有这个特性的

钉钉这么做,应该是掌握了一个”恰好“的度,
老板喜欢,也给员工留出一定的空间,最终事情也会被解决,但是中间留出了缓冲带;一方面可以确保沟通的双方都能明确知晓信息内容,另一方面侧面可以促使对方能尽快回复,提高双方工作效率。

微信这么做,**。张小龙有回复过,不加这个功能,是“给用户撒谎的机会”**
有了这样的机会,就会让发送者和接受者来来回回,保证了双方对微信的依赖

iMessage,用户可以自己选择“是否开启已读回执”
从Email文化演变而来有关,以前发邮件大家都会习惯性回复“收到”之类的话术” 可能就是其原因, 如果把iMessage理解为是缩小版的邮件,“已读回执”相当于自动回复是否收到,用户可以自定义开启或关闭也就很合理

什么时候可以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文章?

1. 有价值的,利于共享学习和交流。
若有时出现一些重复发的东西,不是太深度的东西,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好,大家会意识到哪些是好的,哪些是更有价值的。这是文化在驱动的,包括对个人写作和思考也有提升
2. 对所有人的开放的心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李小龙曾说,你要“像水一样”当别人的东西涌过来的时候,你不是挡住他,而是像水一样……可以想象这个过程。

如何有效的获取更高质量的信息?

在“直播”和“Youtube”上。

  • 做直播大会分享的人一般经过前期大量时间的准备,能在其中找到有价值的脉络点,顺着这个知识点,可以渗透“他”的思维方式,能够看到他是否是独立思考或是抄的观点;
  • 各地的大会都不会在同一城市,去现场的成本高,所以在线直播是最好的一种方式。比如腾讯的设计周,在线就可看到腾讯的设计是怎么变革的。

摘录:天哥的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