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1 月 7 日,2022 年已经过去 7 天,2022 年 Q1 工作 OKR 已经写完,准备提交,在提交 OKR 之前回顾一下自己在 2021 年的思考。首先,我不想先复盘自己的工作,毕竟工作中部分场景是有些反人性的,但是工作现在是我唯一的收入来源,还是要认真对待,只不过最后再写。

一、写作

上小学的时候,妈妈给我买过一本《100篇优秀作文》,当初看这本书,发现最打动人心的作文都是普通人中的一些小事。记得有篇作文写的是妈妈是环卫工人,每天早出晚归打扫卫生,为城市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当同学们都在说出父母体面的工作时,他不好意思说出自己妈妈的职业,这种自卑的心态让他有些难以启齿。

年初的我,也有这种复杂的心态。最初我对自己没有信心,我只知道自己埋头写文章,写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敢发出来,怕被别人取笑,怕没有浏览量这种客观事实自己难以接受。人活在世间,就算心态再好,在某个时刻也有对比的心态,越是对比,越失去自己的信心。

当意识到自己的心态问题时,我和朋友沟通聊天,有位朋友告诉我:用心做自己的内容,当内容能打动自己、自己满意的时候,就不要在意阅读量、别人的评价等等,好的内容总有发光发亮的那个时间点,或许时间很长,或许时间很短,但是只要坚持自我,好的结果总会来的。

我开始走出自己。从自己听过别人的分享开始,我听完分享以后,用自己的话把分享的中心主旨从头到尾复述一遍,再添加一些自己的见解,这篇文章最后就写完了。我清楚的记得刚写完后,自己看了好几遍还是没有信心发出来,我发给朋友看了一遍,朋友说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很好,但是标题得换一下,我听取他的意见修改后发出来。文章被别人推荐后获得精选文章,然后又在优设网上发表,之前的老同事在优设看到后,发现头像和我微信头像一样,微信我这是否我写的文章,然后给了一些肯定和鼓励,让我高兴许久。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坚持每日阅读、每日思考、每日记录的习惯。渐渐的我写了很多短文、长文,关于专业、关于生活、关于人生。11月初的一天,我在朋友圈看到某位同行在小红书从 0 开始分享,一个月获得 500 多位粉丝,这位同行给了我很强的灵感,我在想,既然我每日都有自己的思考,何不我也在小红书以笔记的形式发出来,就算记录自己了,说干就干,我把自己之前的小红书账号注销,然后从新注册,2021 年 11 月 13 日开始写自己第一篇笔记,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第一个月我收获了 1500 多位粉丝,我从来没有这么多粉丝的账号,让我兴奋许久,渐渐的到今天为止,小红书已经有 2500 多位粉丝。

今年是我尝试写作的第一步,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记录自己,复盘自己,希望 2022 年能继续坚持。

二、阅读

一到年底,各种工作年度总结、复盘,甚至各大产品也给用户总结一下。我习惯性的打开微信读书,查阅年度总结后看到自己 2021 年阅读 120 个小时,读完 18 本书,读过 47 本书。这个数据只是记录了自己在微信读书上的数据,还有一些实体书籍、京东读书 App 的阅读时间没有记录下来,所有的加在一起,我想应该有 150 个小时吧。

今年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阅读这么长时间,可以说比我大学 4 年加起来看的书都多。在这个快节奏、浮躁的环境中,我能在车站、地铁、旅途中静下心来,把书看进去,算是我心态的一种极度进步。

回到今年读过的书籍中印象最深的还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俗称《高七》。这本书是我入职培训中培训讲师所讲的内容,我为了加深自己的印象,又读了一遍。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印象深刻:我们的关注重点不是紧急而有忙碌的事情,应该是长期主义、能提高自己的事情,只有把自己关注的重点放在第二象限,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看完这本书后,我改变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工作是做不完的,每天一定要给自己预留一定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时间,就算今天再忙,我也会预留 1 小时以上的自己时间。这段时间内我不会处理工作,就看博客、新闻、专业知识等等,后来我做自我反省的时候,发现我每天记录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这段时间内的思考。

接下来是《直击本质》、《不拘一格》。度这两本书,是因为在网上流传着一个 pdf 文档《王慧文清华产品课》,说实话,这个文档我没有看完,看了一大部分,这个文档更多的讲战略、布局等等,我看不太懂,根本原因是我的思考深度还不够,但是这个文档里面推荐了几本书,我都看了,《直击本质》中有句话我印象深刻:我们要在工作打造自己可迁移的能力。社会发展很快,如果我们只是把个人能力深度捆绑在某个业务中,未来这项业务变差,我们的竞争力也会随着业务变低。这里和我在知乎上看到某位专业大佬说的不谋而合,他一直在强调:工作中方法的沉淀一定是抽离业务的,未来跳槽的竞争力不是对某个业务的把控,而是看你抽离业务后,对设计的思考和方法。基于这些,我也一直在思考、探索,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的竞争力在哪里?

三、生活

今年疫情控制的很好,最少我可以随便出入北京。今年每逢假期就回家看看父母,毕竟我每年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十几天而已。

生活上成就感最高的就是帮我爸妈把他们的小房子装修完毕,父母终于不用住在之前破旧的房子里。用我妈的话说,没想到在自己年老的时候住进新房子。我和我父亲的关系不是很好,住进新房后,我帮我父亲买了茶桌,茶桌放在阳台,父亲坐在茶桌前喝着茶就能看到城市的风景。我发现父亲对我多了很多赞美,也能很开心的和我分享他的生活了。

爸妈之前在农村生活,岁数大了以后,往往难以忘怀农村里的那块土地,今年在老家的院子里种了很多菜,没事的时候回去打理一下院子里的青菜,分享给老家的邻居、拿回家里自己吃,我妈经常和我炫耀说:我们吃的菜一点农药、刺激性肥料都没有,真正的纯天然蔬菜,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让我发自内心的高兴。

说回自己的小家庭,今年由于 K12 业务的萎缩,我小家庭的工作自然也受到了影响,年底的时候裸辞,在家做作品集,然后开始投简历,由于年底裁员,工作找的还不是那么顺利,甚至有段时间有了离开北京的想法,当然这种情绪也影响到了我的工作,但是现在已经想明白了,她在积极的找工作,我在积极的工作和思考,希望明年她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我能加薪升职。

四、工作

说到工作,总是带有一些悲伤。
今年我从一家大厂跳槽到一家新势力造车企业,说实话,从最初的满怀期待到最后想躺平。同一小组的同事年纪都大我好几岁,他们都是有孩子、有家庭的大哥大姐,而我,心态上总感觉自己是个小孩(虽然岁数也很大了),总喜欢和年轻一些的同事玩,最后导致于我和同组的同事除了工作上的一些交集外,其他时间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好在我们设计部其他组的同事和我坐在一起,我天天和他们泡在一起,有时候总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卧底在他们组的同事。但是,我有点厚脸皮,一直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和他们在一起吃饭、打闹。

说回工作的专业,今年我算是完全打开思路的一年。以往我在专业上的思考跟多的局限于视觉层面,思考的深度不够,今年我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站在第一性原理、站在设计方法、站在如何自证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了解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也开始了解学习自己不足的点,尝试着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让我开心的是,年底的我比年初的确实从视觉还是思考深度上都有进步。

工作就是这样,每年都有提高、进步才能不断适应这个环境,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工作中对 2022 年增加一些期许吧。我之前思考过一个问题,我工作真的是为了钱么?我确实是为了钱,因为我没有了工作收入,我怎么生活?但是工作我只为了钱么?未来找工作的标准只有钱多?我不知道,希望 2022 年我能有一些答案,希望我的收入渠道也能扩充一些。

最后

2021 年过的没有那么精彩,也没有那么沉闷,回顾下来,开心的事情还是印象最深刻的,希望自己能保持一个简单的心态,面对困难,坦然面对。我的 40 年职业生涯中,现在遇到困难的仅仅是一些一颗沙子,坦然面对,总会变好的。

谢谢看到这里的各位,码字不易,如果我的个人总结对您有些许感悟,麻烦点个👍🏻,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