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进行评价,只传递信息。
“我希望这个按钮更精致一点”,这是一句带有评价口吻的话,更有指导意义的说法是“精致在这里意味着什么?精致是这里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吗?精致是不是代表着别的,或更难描述的需求?”
2、竞品分析的角度
交互方面
分析交互框架(设备、交互手段、场景、行为)
分析交互流程逻辑(任务流、任务变量、页面关联逻辑、边界条件)
分析页面状态和规则(页面元素、空间、判断逻辑-基于角色,时间,场景)
视觉方面
品牌一致性(品牌基因、视觉风格、多触点的视觉一致性)
视觉基础元素(字体、图形、色彩、质感、动效等)
视觉规则与表现(网格系统、设计规范、严禁趋势与策略)
3、设计师的沟通能力
符合设计逻辑的,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解释 Why 的问题,而不是 How、What 的问题。
保持客观,聚焦问题。
为什么要做这个方案,以及这个方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设计师在努力证明自己的方案是对的时候,也别忘了客观的说一下方案可能的缺点。
展示设计分析过程。
竞品分析和用户研究
耐心聆听,中性反馈。
广泛听取设计评审中的意见和建议,别急着维护自己的作品,要多思考为什么别人的视角和你不一样,记录下来。如果当场没有合理的数据和用研结论职称,不要急着争辩。大多数情况下,对方的信息也不完整,中性的话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坚持设计准则。
自己的 品牌语言,产品调性,用户群细分和产品特色。如果一个原则形成了大家的设计共识,那么最好不要轻易改薄案。在创新的过程中,要考虑对老用户、旧设备的兼容性与友好度。
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
善于沟通的设计师一定有很强的用户视角,同事具备商业理解,在用户体验保证的情况下,最大化商业回报是职业设计的工作价值,
交互设计的产出价值肯定要和业务逻辑、业务结果、可用性提升、用户满意度提升捆绑在一起,单独看设计师没有意义的。
提升产品感觉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
再看别人设计的同时,多想想产品经理会关注哪些问题,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去思考。日常工作中,对产品属性和行业生态的分析报告。与产品各版本相关的市场表现、运营数据,用户口碑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并得出前瞻性结论。有无参与产品希求会并给出具体设计建议,建议是否被采纳,建议采纳后的完成度和成功率如何。是否为产品和运营同事提供设计的培训与知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