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安排
最有效的时间是在基础用户体验工作(包括用户研究、内容策略、信息架构及设计方向的确定)做完之后。如果设计有根本性错误或可用性问题,处理这些事情就会分散注意力,影响效率。出于同样的原因,如果你们的界面即将进行重大改版,最好也要先明确新的设计方向。
2、选择人员
设计师和前端开发人员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理想情况下还应该包括后端开发人员、内容管理人员和产品经理。
3、打印界面
找出你的产品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界面和用户流程。通常,10~12个界面就够了,有时甚至更少。
将每个关键界面打印两份。第一份按照典型用户轨迹的顺序贴在墙上,第二份则将用于剪切模式并对其进行分组。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你将不停地在整体体系和单个模式之间转换。打印两份会让你既能专注于细节,又能看到更大的图景,不会在剪切后,忘记模式来源之处的背景。
4、确定关键行为
①用户体验地图
首先需要确定用户轨迹每个阶段中的关键用户需求和行为。对于只有少量界面的小型应用,考察的对象是各个界面,甚至是一个界面上的各种状态。对于较大的产品,最好先按照用户轨迹的不同阶段对页面进行分组。
②
发现:激发用户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图书。拿书店作类比,这个区域就像是店员精选或新书推荐货架。如果用户不是一上来就知道要找什么,他们就有可能从这些展示的内容中受到启发。
目录:查找特定图书。通过目录搜索就像是向一名工作人员求助。
想读清单:让用户查看和管理他们暂存的图书。在实体图书馆中,你可能会将一些书放在一边,以便稍后决定留下哪些书。
需要留心一个页面内包含多个相互冲突的行为的情况,例如,一个页面同时激发用户查看新书、下载资料、订阅通讯、查看最新活动。即使一个界面包含多种行为,最重要的操作也应该是清晰的,而且行为之间不会相互冲突。在处理多个行为的时候,首先要关注核心用户轨迹,确定最重要的行为。在这个例子中,最重要的行为就是发现图书、查询图书和预订图书。
5、将行为分解为操作
定义了高级别的行为之后,可以将它们分解为更具体的操作。
你可能会注意到某些操作在整个界面中重复地出现。不过,代表同一操作的元素并非总是一致的。有时,我们通过点击标签页选择某类图书;有时,我们又通过菜单进行选择。为了解决这些不一致的情况,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元素进行评审。
6、按目的对现有元素进行分组
挨个对每一个行为做这样的处理:查看所有页面,寻找支持这个行为的元素。例如,对于“查看图书”,可能在促销页面、目录搜索结果页和想读清单页都有不同的项目用到这个行为。使用第二组打印出来的屏幕截图,剪切相关元素。把它们放进不同的组,并为它们贴上这样的标签:“查看图书”“筛选列表”等(见图8-4)。在定义模式时需要用到这些分组。同一组的元素应该具有相同的粒度。因此,“图书列表”模块和“预订”按钮不会出现在同一个组里面。
7、定义模式
元素完成分组后,就可以对每一组项目分别进行处理了。它们应该合并成一种模式还是分拆成不同的模式?通常,这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不过,有两种技术对此特别有用,一种是通过具体性尺度来衡量模式,另一种是绘制模式的内容结构。
如果我改变这个模块,我希望其他模块也以同样的方式改变吗?例如,“封面”和“缩略图”看起来很相似,但我们也有可能将它们视为完全不同的东西。也许“发现”页面的设计有一些独特的交互和动画,以引起用户对图书的注意,而我们不希望将相同的效果用于列表中的标准图书项目。
如果有一些元素具有相似的目的,就需要将它们放在一起考虑,而不是分开处理。按钮和链接有何不同?标签页式的导航和列表式的菜单有何不同?下拉列表和一组按钮有何不同?复选框与切换按钮有何不同?
在IBM的Carbon设计体系中,链接是导航元素(见图8-11),按钮只能用于对数据有改动的用户操作。而在Shopify的Polaris设计体系中,按钮可以用来表现包括导航在内的任何类型的操作,链接既能用于嵌入式操作,也能用于导航。
最重要的是对目的的一致表述。用户(既包括直接以视觉方式访问界面的用户,也包括使用屏幕阅读器的用户)需要对结果有预期。如果按钮总是用于提交数据,却在一种情况下表现得像链接,用户就会感到困惑。但是,如果在整个界面中都将链接做成按钮的样式,例如独立的行动召唤按钮,这也是合理的。
在Marvel的设计体系中,“扁平”按钮用于“必要的或强制的操作”,“幽灵”按钮[插图]用于“可选的、低频的或微小的操作”。如果两个“扁平”按钮对应的操作是同等重要的,那么这两个按钮可以并排在一起。我喜欢这种划分方式,因为它简单、清晰,并考虑到了按钮的用途。但是对于拥有大量按钮的更复杂的界面,很难考虑到如此具体的功能。这时就需要考查不同按钮在一起使用时的相互关系了。在Atlassian的设计体系和Shopify的Polaris设计体系(见图8-13)中,主要按钮用来表示“所有体验中最重要的操作”,因此每个界面只能出现一次主要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