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应该去说教、提问还是辩论。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面对分歧时,做事总是毫无章法,或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不去思考该怎么进行得更有效率,他们只是不见思索地表达观点,参与辩论。既然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探究事实真相,讨论还是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及其遵守程度取决于你的相对可信度。例如,就一件事该怎么,如果让所知不多的人去指导所知甚多的人,效果就不会太好。很重要的一点是,根据对事物的理解,你要在处事果断和心态开放之间做好平衡。
要比较一下,与你存在分歧的人是否比你更具有可信度。如果你的可信度较低,你就更要像个学生一样虚心求救,保持开放心态,以问问题为主,以便了解经验更丰富的人所讲的逻辑。如果你的可信度较高,你的角色更像老师,要以阐述观点和回单问题为主。如果你们二者的可信度在伯仲之间,你应当平等、理性地进行交流。如果对谁更具有可信度存在争议,要理性地进行判断。如果你们自己无法独立有效完成,还可以寻求双方一致认同的第三方的帮助。
a.**学生理解老师比老师理解学生更重要,尽管二者都重要。**我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可信度较低的人(学生)坚持要求可信度较高的人(老师)去体谅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尚未听到老师表达的意见时,就企图证明为什么老师是错的。这是一种落后的思维。尽管理解学生的观点很有帮助,但一般会比较困难而且多耗费时间,导致把重点聚焦于学生的观点而非老师的意见。因此,我们的规定是,学生要首先做到开放。只有学生先消化理解老师的意见后,学生和老师才能更充分地梳理和研究学生的观点。以这种方式求取共识的效率会更高,这就引出了一条原则。
b.**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尽力了解重要的事情,还必须保持谦逊和非常开放的心态。**如果你的可信度不够高,在师生关系上就应先体现学生的姿态—-保持必要的谦逊和开放。当然并不是说你不了解情况,而是你必须假定是这样,直到你以他人视角观察了相关问题之后,如果此时你仍不能了解,而且觉得老师也不了解,可以去找其他可信度高的人来帮助下判断。如果仍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应假定是你自己错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你能说服一些可信度高的人相信你的观点,你应当确保让你的想法被决策者听到并予以考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寻求可信度高的人协助。请记住,那些在报告路线上职级更高的人,需要帮助更多人,从价值观角度遴选最好的建议。而既然大家都希望向他们报告想法,他们的时间就很宝贵,可能随机挑选帮助对象。如果你的想法经受了来自那些可信度较高的支持者的压力测试,它就有较大的可能性被高层获知。反过来,报告路线上的高层也必须有道理的建议与基层员工尽量达成共识。对有道理的建议达成共识的人越多,就会培养更多能力强、重承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