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让你与目标更为接近;(2)能够对机器(人和设计)进行培训和测试。第二个目的比第一个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你打造一家稳健的公司,并使其在各种情况下运转良好的关键。很多人都更关注第一个目的,大错特错。

    a.**经历的每件事都是一个案例。**要思考它属于什么类型的案例,应适用于什么样的原则。这样做并帮助其他人这样做,你就能针对此类问题的反复发生找出妥善的应对方案。

    b.**如果出现问题,要在两个层面进行讨论:(1)机器层面(为什么);(2)案例层面(怎么办)。**不要仅仅就如何具体应对进行案例层面的讨论,因为这是微观管理(你是在做你手下员工该做的工作,他们会错误地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要进行机器层面的讨论,弄清楚事情应该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并探究为什么没有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如果你急于确定应对策略,你必须告诉你的手下该怎样做,要确保解释清楚你想怎么做以及相关原因。

    c.**制定规则时,要解释清楚背后的原则。**你不会希望手下员工对你所制定的规则只是敷衍了事,规则必须明确较高的道德标准,让员工感到有责任严格遵守,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对规则进行完善。做到这一点,要靠稳健的、经由公开讨论测试过的工作原则。

    d.**你的政策应当是你的原则的自然延伸。**原则是分层的—-有一些至关重要,有一些不太重要,但都是决定你的政策的,而你个人决策受政策影响。要对政策进行梳理反思,确保彼此之间一致,也要梳理政策所依据的原则,这样做很有帮助。

    如果出现无政策可循的问题(例如,某员工的职责是出差,却因出差导致了潜在的健康风险),就不应在不诉诸更高层次原则的情况下随随便便做出回答。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制定政策必须像司法体系形成判例法那样—-在应对具体案例和解释法律适用过程中,反复酝酿、循序渐进。

    这就是我的行事方式。当一个案例发生,我要为自己的应对方法设定原则,并与他人达成共识,看大家是否都认同这些原则,否则就进行修改完善。桥水的原则和政策基本上就是这样产生的。

    e.**尽管好的原则、政策几乎都会提供良好的指南,但要记住每条规则都会有例外。**每个人都有权对事物形成自己的判断—-实际上也有义务对原则和政策提出挑战,如果与自己所相信的最佳方法存在不一致—-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去对原则和政策做出改变。改变政策必须经政策制定者(或对完善原则负有责任的人)批准。

    若有人希望在桥水的重要政策上寻求例外,他们必须就此起草一份新的政策建议,上报给管理委员会。

    例外情形应该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如果一项政策有了太多例外,就不会有多大效果。管理委员会将正式进行讨论,或者拒绝,或者适度修订,或者予以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