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增 ;信息熵 ;对抗熵增
薛定谔说: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食。 ## 什么是熵增定律 德鲁克把熵引入管理学: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对抗熵增。华为总裁任正非研究熵,在国内超前的将其作为企业发展之道。
“熵增定律”最关键的洞察在于:宇宙中的复杂程度总是在增加,万物总是趋向于向低的能态转变。 比如房间总是不自觉的从整洁有序到混乱无序,因为让它变混乱的方法远远比变得整洁简单。什么是“熵”
热力学熵:描述分子状态的混乱程度(宏观层面)
信息熵:描述信息的不确定性(微观层面) 如果一个系统在宏观上无序,则对应着微观态排列的多种不确定性。 如果一个系统在宏观上有序,则意味着我们能够得到非常确定微观态排列,这接近于最低熵的状态。 假设这个图是一个信息系统,当整体排列为“ENTROPY”的时候,我们能非常简单的解释,这是“熵”的英文单词。而当它被完全打散的的时候,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混乱程度变得不可描述,解释成本变得很大,不确定性(无 序性)增加。信息熵
$ H(x)=-\sum_{i=1}^np(x_i){\rm log}p(x_i) $
其中$ p(x_i) $代表随机事件X为$ x_i $ 的概率
信息的大小跟随机事件的概率有关。越小概率的事情发生了产生的信息量越大,如湖南产生的地震了;越大概率的事情发生了产生的信息量越小。 对应到生活中: 一个男生说:我只喜欢你。 此时信息熵是0,因为只有一个确定性信息。当男生说:我喜欢你。 此时对女生来说信息熵增加了,因为除了你,他还可能喜欢其他任何人。 当男生说:我可能喜欢你 这个女生已经凌乱了……
所以熵的本质是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一个系统越混乱,意味着看起来无序。** ### 什么是“不可逆” “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能使热量从低温物体,自发地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为了让地球上的交通更有序,我们于是发明了汽车,但同时又排放出了尾气,污染了系统外的环境,所以从更大的宏观系统来看,熵还是增加了。 企业招揽人才、形成组织是为了在利润增长过程中增加确定性,但在组织管理中又总是不可避免的出现新的不确定性。 言下之意,熵永远在增加,**事物总是趋向于从有序到无序**,放到整个宇宙中来看,所有恒星都耗尽燃料死亡,质子衰变,黑洞融合、蒸发,抵达宇宙的尽头——热寂。时间有了箭头,并指着混乱无序方向。 ## 如何对抗熵增 熵增是从有序到无序,那么熵减即无序到有序。 化繁为简,这里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从无序到有序? 构建了模型之后,组织人才的选用也可参照模型中的条件:首先是否在对应领域有足够的认知和智能化学习能力;第二是否足够开放,愿意吸纳新观点;第三是否总是远离舒适圈;最后是否足够坦诚,不给组织徒增损耗。
认知层面
提升学习能力加强个人识别隐藏信息的能力,从而将无序信息整理为有序信息。 人工智能:智能就是在混乱中发现秩序的能力。 “模型化”学习: 模型的好处在于可重复利用,构建出科学的模型后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并且相对于普通机器来说,人类的优势是“迁移学习”能力,即如果该模型在自然科学领域表现很好,那么也可能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模型化学习强调分类、整理、归纳的能力,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当然真正用起来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 ### 行为层面 当企业组织从0到1之后,各部门开始各自为战、争夺利益,项目推进效率低下,业务创新越来越少,组织行为的复杂性加剧了企业整体环境的复杂性,熵不断增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企业到最后终将走向灭亡。 当系统不可避免的走向无序,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我们是否能够进化出某种形态结构,来长久的对抗世界的不确定性?
开放系统-外部信息流动
开放:要保持与外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人为了成长需要向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老师”学习,丰富和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型,傲慢与偏见,大多是源于思维模型太单一。 企业同样如此,今天很多人会说华为的5G,而5G标准是源于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数学论文,华为发现了它并投入数千人去做研究,今天,5G基本专利数量占世界27%左右,排第一位。“我们不断有这种世界性的交流,我们自己吸收能量,他们也吸收了我们的需求,不断滚动传播。”(华为心声社区)
2012年,任正非有个非常重要的《2012实验室讲话》,数次提到反熵增思维,他清醒的意识到,华为和所有企业一样,都存在一个绝大的威胁:熵增。并强调:封闭系统必然要能量耗尽,要死亡的。 #### 降低损耗-内部信息畅通 对应熵增定律中的不可逆,即“能量在转移过程中总是出现损耗,并不能100%的转化。”物理学当中的损耗,一般都是来自于摩擦和碰撞,两个物体之间相对运动造成的。 例如:来自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 Erhan Genc 教授团队发现:「学霸」的大脑神经元互相连接更加高效简洁。 在一个系统组织中,复杂的连接方式(学渣)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摩擦损耗,向上、向下、部门与部门之间。 字节跳动的组织管理理念中,常常提及“信息的价值”,底层逻辑是追求信息的高效流动。即降低损耗的一种解决思路。对应的文化价值观中的核心一条是“坦诚清晰”。
打破平衡-内部信息重组
熵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宏观态,样子是这样的,所有的“柠檬”接近均匀分布,完全平衡。完全平衡是另外一种封闭状态,系统没有空间让信息出去,也没有信息进来,由此丧失了活力。
表现在组织内,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缺乏竞争机制,个体自我满足,仿佛身处一个稳固的舒适圈,此时的“熵”接近最大值。 这个时候,需要外力,来打破均衡,破坏舒适圈。 亚马逊云AWS的诞生,正是由这个理念而来,AWS一开始只是亚马逊内部的一个技术系统,但贝索斯将它转化成了对外服务化的业务,并意外收获了第二增长曲线。 当把某一个服务外部化以后,也意味着跳出舒适圈,它必须面临真实的竞争,倒逼自己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