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MA)给出的定义:数据治理是对数据资产管理行使权力和控制的活动集合。
国际数据治理研究所(DGI)给出的定义:数据治理是一个通过一系列信息相关的过程来实现决策权和职责分工的系统,这些过程按照达成共识的模型来执行,该模型描述了谁(Who)能根据什么信息,在什么时间(When)和情况(Where)下,用什么方法(How),采取什么行动(What)。
数据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数据的价值,数据治理非常必要,是企业实现数字战略的基础,它是一个管理体系,包括组织、制度、流程、工具。
狭义上讲,数据治理是指对数据质量的管理、专注在数据本身。广义上讲,数据治理是对数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包含数据采集、清洗、转换等传统数据集成和存储环节的工作、同时还包含数据资产目录、数据标准、质量、安全、数据开发、数据价值、数据服务与应用等,整个数据生命期而开展开的业务、技术和管理活动都属于数据治理范畴。有的专家干脆把广义的数据治理称为数据资产管理。
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为例,会计负责管理企业的金融资产,遵守相关制度和规定,同时接受审计员的监督;审计员负责监管金融资产的管理活动。数据治理扮演的角色与审计员类似,其作用就是确保企业的数据资产得到正确有效的管理。
由于切入视角和侧重点不同,业界给出的数据治理定义已经不下几十种,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的定义。
ITSS WG1认为数据治理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 确保信息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评估,以达成一致的企业目标,这些企业目标需要通过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管理实现;
- 确保有效助力业务的决策机制和方向;
- 确保绩效和合规进行监督。
从范围来讲,数据治理涵盖了从前端事务处理系统、后端业务数据库到终端的数据分析,从源头到终端再回到源头形成一个闭环负反馈系统(控制理论中趋稳的系统)。从目的来讲,数据治理就是要对数据的获取、处理、使用进行监管(监管就是我们在执行层面对信息系统的负反馈),而监管的职能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的执行力来保证——发现、监督、控制、沟通、整合。
数据治理专注于将数据作为企事业单位数据资产进行应用和管理的一套管理机制,能够消除数据的不一致性,建立规范的数据应用标准,提高数据质量,实现数据内外部共享,并能够将数据作为组织的宝贵资产应用于业务、管理、战略决策中,发挥数据资产价值。
数据治理工具功能
亿信华辰睿治数据治理平台用于落实数据管理体系,实现数据管理自动化,提高数据管理效率,确保数据质量、实现安全数据共享。主要包括元数据管理、数据标准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集成管理、主数据管理、数据交换管理、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9大功能模块。
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管理内置丰富的采集适配器,端到端的自动化采集,一键元数据分析,快速理清数据资源,了解数据来龙去脉,构建数据地图,为数据标准建设和数据质量提供基础支撑。
数据标准管理
数据标准建设提供全面完整的数据标准管理流程及办法,用于决定和建立单一、准确、权威的事实来源,实现大数据平台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一致性、规范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管理,并为数据质量检查、数据安全管理提供标准依据。
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质量管理以数据标准为数据检核依据,以元数据为数据检核对象,通过向导化、可视化等简易操作手段,将质量评估、质量检核、质量整改与质量报告等工作环节进行流程整合,形成完整的数据质量管理闭环。
数据集成管理
数据集成管理可实现跨部门数据的传输、加载、清洗、转换和整合,支持自定义调度和图形化监控,实现统一调度、统一监控,满足运维可视化需求,提高运维管理工作效率。
主数据管理
主数据管理对需要共享的数据建立统一视图和集中管理,为各业务系统数据调用提供黄金数据。
数据交换管理
数据交换服务将若干个业务子系统之间进行数据或者文字的传输和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集数据采集、处理分发、交换传输于一体,轻松玩转企业级数据交换作业。
数据资产管理
数据资产服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支撑各种数据的应用,丰富的服务接口拓展,支撑数据资产的多渠道应用,如数据共享、决策支持等,最终实现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
数据安全管理
数据安全管理贯穿于数据治理全过程,提供对隐私数据的加密、脱敏、模糊化处理、数据库授权监控等多种数据安全管理措施,全方位保障数据的安全运作。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记录数据从创建和初始存储,到它过时被删除的整个流动过程,对数据进行近线归档、离线归档、销毁和全生命周期监控。
参考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5%B0%E6%8D%AE%E6%B2%BB%E7%90%86/3819997?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