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经理,设计师圈子里,洞察是一个高频词汇。但是要得出一个好洞察,是很难的。今天看了一个小案例,感觉是判断好洞察和坏洞察的一个标准。先来看故事。
    曾有一位联合国的官员被派驻越南,他的任务是提高越南儿童的营养健康水平。下飞机后,他发现自己既没有办公室也没有经费,甚至连当地的语言都不懂,可谓没有任何资源。
    苦思冥想后,这位官员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从越南各地各阶层中通过测量身高挑选出了一批高个儿的孩子,然后排除其中家庭条件优越的,仅留下了家庭条件一般、身高却比同龄儿童高出的孩子。
    他的逻辑很简单:身高也是营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除了特殊情況,一般个子高的孩子营养水平都会比个子矮的要好一些。因此被留下的这些孩子的营养健康水平相对来说一定不错。在家庭环境相当的情况下,他们的家庭是怎样做到的呢?为了找出其中的原因,这位官员让这些孩子带他去观察他们各自家庭的饮食情况。经过大量走访,这位官员发现这些孩子每天都吃四顿饭,他们的家人经常会抓一些小虾米做菜,还会在米饭里加入紫薯叶熬出的汁液。这些都是当地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并不会提高家庭的日常开支,且容易推广复制。于是,该官员便将其他家庭的妈妈们召集起来教授她们这种饮食方式,并将之推广到越南全境。就这样,他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将越南儿童的营养水平整体提升了整整20年。
    你看这样一个案例中,这位官员面临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一开始也是毫无头绪,但是最终却通过自己的洞察改变了现状。我认为这个就是好洞察。
    首先,我们在不管在任何企业,中面临的基本现状都是资源少,人力少,基础差,我相信任何公司都是这样。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通过洞察给业务带来新思路呢。这就不得不搬出数据思维里的对比思维。其实一项业务不管好与坏,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总会是局部好局部坏,而不会特别均衡。比如我们如果看一项业务的PV的话,总会发现某些局部下的PV很高,比如可能发现某个地区的PV高,某类人群的PV高,某个时间段的PV高等等。对应这里故事里的就是这位官员找到了一个对比:就是对比个高和个矮的儿童差别。
    通过数据对比思维,我们找到了一些线索。这个时候下一步我们就要找到导致差异的关键节点在哪里,也就是导致PV高的和PV低的关键差别是什么。是用户习惯导致的?还是我们某个产品的点切中了用户某些需求?还是仅仅是巧合呢?这些其中差别,哪些是可以复制的?哪些是不可以复制的?对应这个故事里的,就是这位官员通过自己的洞察找到了关键差别,就是儿童的喂养方式。
    所以总结一下,这里产生好洞察的思路就是:
    第一步,通过数据对比,找差异点。
    第二步,通过调研,找到导致差异点的关键节点。
    当然后面就是找到可以复制的部分,进行复制,观测效果。
    任何人,任何企业都是在有限制的条件下找突破点,因为资源都是有限度的。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方式能够从现状出发,帮忙我们找到行动的关键。这就是一个好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