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来自群里好友的分享会所得,其实就风险这件事来说,大多数人都能猜到了结局,一本书,无法给我们具体的措施,也无法改变我们的认知,它只是让我们知道一些事情,一些原则。如果你把书里的内容当做万金油或者什么真理,那就大错特错了。

概念通俗解释

风险

一般我们会把什么称为一件有风险的事情,肯定是不好的事情,或者说因为不确定是好是坏的焦虑或者恐惧的事情。

比如开车是有风险的,买股票是有风险的,做手术是有风险的,几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有风险的,只不过其风险发生的概率不同。他们发生风险的概率的不同结果是我们可以预知的。

还有一种风险是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它的风险,本身是不确定性的,比如被大家吐槽总是不准的天气预报。总是说,明天下雨的概率是30%。但很多时候都是不准的,因为气象这件事,我们并不能完全预测,所以尽然我们有各种技术做气象监测,但其实际变化还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相对值与绝对值

在一些汇报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倍,几番,百分数,但实际上的绝对数值并没有那么吓人。作为理性的我们,需要清楚,其绝对值是多少,而不是一个百分比的值,因为虽然同样是数据,但相对值具有很大的数据欺骗性,情感欺骗性。

比如xx口服避孕药的效果是过去的一倍,实际上绝对数值是增加了1/7000.

同样效果的还有分期效应,原来一笔巨款的车款或者房款,被销售商分解成了每天只要几十,可是你想想啊,你付出的金额占据你总收入的多少,冲动是魔鬼啊。

这让我想起来另外一个ppt做条状图分析的效果骗术,同样是一个数量级的销售额,一个是1100万,一个是1200万。但做图的时候,以1000万为y轴的起点,这样画出来的部分好像另一家是其两倍。非常低级的一个效果,但很多时候,我们正是被这些被不同角度不是特别真实的数据所影响着。

建议:去想好你想要的绝对数值是什么,具体的意义是什么,而不是听一个对比数据,对比数据只能看到与自己的一个状况,并看不到现实,看不到于整体、与现实、与真实的真正问题。

数据采样准确性

很多时候我们在考虑参考一个数值,并被其引发各种情绪的时候,会显得无助。但要知道,在取样时,取样的时间、样本数量、样本特征都会影响这份数据的可参考意义。

相信大家每年都可以看到xx城市的平均薪资,然后发现自己又被平均了。大部分人可能连平均薪资的一半都没有,那这份平均薪资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群体,具有怎样的个体特征,然后去仔细的勘察属于自己人群的数据。

防御性决策

也就是保守决策,针对可能有风险的事情,稳妥的采取风险率更低,即使成本更大的措施。

面对风险如何处理?

下面的任何一条建议都是出于简化问题的模型,简化风险分析的。如果你的问题过于复杂,并不适合。

感性角度 :满意原则

挑选自己对一件事的满意的基本原则,当其符合时就选择这个,其他的都不考虑。

理性角度:找到一个还不错的

确定样本数据,统计30%-50%的数据量内的最好数据,然后当后续发现一个比它更好的数据,就认为是最好的,不再舍弃。

理性角度:从众原则

选择大多数人或者社会主流的倾向

常规风险处理措施

风险前

  • 做足够的调研,了解风险的种类,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 采取各种可能措施,降低风险系数,
  • 弥补信息差,资源差

风险后

  • 准备不止一套预备方案
  • 准备外援
  • 针对风险,有完善的处理应对机制

番外篇1:老板的直觉性决策

在调查中显示,大部分的老板面对风险都是直觉决策的。那么老板的直觉是冲动么?当然不是。

实际,老板的直觉是:
1 直觉也是依赖于已有的经验,有一定的理性
2 依赖于老板有一定的相关天赋

另外就是针对风险:
1 不决策比作错误的决策更为不妥,机会是只有愿意拼、愿意想的人才有机会的
2 老板能够承受如果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番外篇2:检查中的血常规、ct属于过度治疗或者防范性决策么,我们作为患者如何做

首先,肯定这些检查的常规必要性,因为西医的主要特点就是科学、保守,在不能确定其是否有隐藏病症,在保证自己诊断的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做尽可能多的辅助检查,是必要的。另外,这些检查的具体指标,也确实能够发现,除了当前患者描述之外的症状,隐藏问题。相比于,可能有风险,患者也愿意多做些检查少些担心。

那么如何看之前的赤脚医生,没有这些检查也能把病治好的问题呢?其实,这是一个概率问题,对于大多数的感冒、发烧等常规疾病,在没有遗传病史、特殊情况下,都不用特殊处理,去做什么检查,就常规的吃药、挂盐水基本都可以解决,解决的概率在80%以上。而且有一个重要采样前提是,之前的社区医生或者村医,在患者生病上没有这么多的种类以及复杂性,而在今天的社区也好,城市也好,各种病菌、病症的复杂性高,人群密度大,很难保证只用某些药就能实际的从根部去除病症。

那么再向外一层客分析看病这个事情,其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1 严格的信息不对称,医生对于检查信息,指标解读具有绝对解释权,也比患者更清楚这些指标意味着什么,而患者几乎是空白,只能说怎么办,怎么办。那么对于一个专家,和一个非专家的医生,其实给患者的答复都是差不多的,但在他们对数据的分析、病历的丰富性上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患者除了不清楚这些指标,也不清楚挂号的这些医生到底哪个水平更好,谁更适合治疗当前的病症。

2 弱势群体。为什么今天的医患矛盾这么多,因为1 病很可能治不好,但目前医院可能有个极端,不断的尝试以为能治好疑难疾病或者是把病看的过于简单,结果耽误了病情和病人的信任 2 患者对于病情没有客观正确的认识。不管怎样,其实患者都属于弱势群体,尤其是疑难杂症或者绝症上,我们没有办法获知哪个医院能有更高的概率治好,当不得已选择进入一家医院进入长期治疗之后,也无法决策什么时候才是好转了,有没有转到其他医院的必要。

所以,能给大家的建议是:

1 病急不能乱投医(做足够的了解,去权威的医院或者专家,如果你不清楚,就去问尽可能多的朋友)

2 对疾病要有科学正确的常识,包括可能的病症,治疗方案等细节。当你选择一家医院以后,最重要的是安静下来,暂时相信医生的治疗方案。另外就是如果进行了一期治疗,或者治疗中,要及时的跟进病情发展,治愈情况,询问医生最真实的建议,不断的比对第1步中获取的信息,决定是否更换医院或者治疗方案。

3 对治愈率有正确的认知,即使方案生效了,也要听好医嘱,最后病后跟踪以及健康恢复。对可能留存的非健康因素有足够的心理预期。

提示:1 如果你遇到有和你病情一样的患者,或者康复患者,千万要了解详情,这样对自己的治疗会更有信心,也可以找到他们的一些恢复过程、治疗方案的信息,毕竟医生很多时候是不在床位边的。2 另外就是当医生每天来巡查的时候,尽可能的询问是否有既往病例,自己目前属于治疗的哪个阶段,应该注意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