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言之有理,却暗含着鄙视。首先,我们真的把它看成了垃圾。
比如沼气发电,干的事就是把城市湿垃圾、餐厨垃圾,农村秸秆、粪便等垃圾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作燃气或发电。真的是把垃圾做成了资源。
但谈到人时,我们却不能这么去用,哪怕是比喻。
总之按照舆论在2020年这个特殊年份给他们安放的“精准画像”,二本学生理应是最需要“双选会”帮助的一群人:他们的确拥有能力,但就像很俗的那句“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他们需要借助外部的推力来完成重新定位。
最近是企业校招的高峰期,很多企业到学校去开双选会。但是,对于很多二本、三本学生来说,双选会就是这么尴尬。就像有同学自我调侃说,“参与双选会的学生,一定是层层被筛选后没人要的;参与双选会的企业,一定是能力要求不高的。两两相加,你觉得双选会能是一条什么路?去参加双选会就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我是一个混了四年的loser。”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双选会”存在的意义非常微妙。一方面,它似乎是解决就业这件事上“最后的好机会”:企业接受“校招”的设定主动放宽职位的准入要求、校园动用“社会地位”置换了定制化的职位需求、竞争在“校园”的环境里实现了集体“降维”,让求职者有机会用纯粹的“学生干部”、“社团经历”进行角逐。
或者再描述地直白点:这或许是毕业生们在“社招阶段”以前,最后一次允许存在“简历短板”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