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

理解孩子

以下引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有很多「亲子教育」相关的内容。

理解他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础。人如其面,各有所好。同一种行为,在甲身上或许能增进感情,换作了乙,效果便可能完全相反。因此只有了解并真心接纳对方,才可以增进彼此的关系。

比如6岁的孩子趁你正忙的时候,为一件小事来烦你。在你看来此事或许微不足道,但在他稚嫩的心灵中,却是天下第一要事。此时就得借助于习惯二,来认同旁人的观念与价值观;运用习惯三,以对方的需要为优先考虑而加以配合。

我有一个朋友是大学教授,有个十几岁的儿子;父子间的关系十分紧张。这个人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学术研究,他认为儿子整天动手不动脑,简直就是浪费时间。结果不难想象,儿子总是对他不理不睬的。虽然他也努力想要做一些感情投资,但是总不得其法。儿子认为父亲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达他对自己的否定、比较和评判。他们的情感账户好像被抽空了,关系越来越僵,这让做父亲的十分伤心。

有一天,我和他谈起了“如果你重视一个人,那么必须同样重视他所重视的事情”这个原则,他真的听进去了。回家之后,他带着儿子在房子周围建了一个小型长城,这个工程投入巨大,父子同心协力,耗时一年半才完成。

倾听并理解他,尊重他

引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又或许最重要、最有效的投入只是听他说说话,不要插入你的判断,不要老把自己的过去搬出来,只是单纯聆听,试着理解他,让他知道你在乎他,并且尊重他。

他未必会马上做出回应,还可能满腹疑问:“爸爸又想干什么?这一次妈妈又想用什么新招儿在我身上?”但只要坚持下去,存款总会增加,赤字会越来越小。

牢记一点:速战速决是不切实际的,建立和维护关系都需要时间。如果因为他反应冷淡或者不以为然就不耐烦起来,那就是前功尽弃。千万不要这样去指责他:“我们为你做了那么多,牺牲了那么多,你怎么这么没良心?我们想要做得好一点,你这叫什么态度?真是太不像话了!”

当然,保持耐心很难,不但需要积极的态度,还要对影响圈有所关注,要循序渐进,切忌不切实际 。事实上速战速决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行为。

信守承诺

守信是一大笔储蓄,背信则是庞大支出,代价往往超出其他任何过失。一次严重的失信使人信誉扫地,再难建立起良好的互赖关系。 作为一个父亲,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轻易许诺,许过就一定要兑现。所以我对孩子们许诺前总是再三思量,小心谨慎,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以免因为一些突发状况而让我无法兑现诺言。尽管如此,意外还是会偶尔发生,这时候信守承诺实非明智之举,甚至没有可能。但是我对诺言再三权衡后,要么坚持履行,要么向当事人解释无法兑现的原因,直到对方允许我从诺言中脱身。

(因为你过往的信守承诺,他在关键时候能相信你) 我相信一旦你养成了信守诺言的习惯,就等于在和孩子的代沟上搭建了一座桥梁。当他想做某件你并不赞同(因为阅历丰富的你可以看到孩子无法预知的后果)的事情时,你可以对他说:“孩子,如果这样做,我保证结果会是这样的……”如果他习惯于相信你的话和承诺,就会听从劝告。

你对周边其他的人的态度能很大程度影响孩子对你的感受,所以,时刻注意言行。

我的儿子约书亚小时候常问一个让我自省的问题。每当我对他人反应过激或者不耐烦、不客气的时候,他就会一脸无辜,亲昵地看着我的眼睛问:“爸爸,你爱我吗?”他想知道爸爸的这种一反常态会不会也发生在他身上。

勇于真诚地道歉,但不要一再道歉,透支情感账户

一天下午,我在家里写关于耐心问题的文章。孩子们在门厅里跑来跑去,我感觉自己的耐心正在消失。突然,儿子戴维一边敲浴室的门,一边扯着嗓子大喊:“让我进去!让我进去!”我冲出书房,厉声说:“戴维,你知不知道这多妨碍我?你知不知道要集中精力写东西有多难?快回你房间去,等规矩一些的时候再出来。”

他只好垂头丧气地进了房间,关上房门。当我转过身来时,我意识到了另一个问题。这些男孩原来是在门厅里玩橄榄球。有一个孩子的嘴撞在了别人的胳膊肘上,躺在地上,满嘴是血。我才知道戴维到浴室是为了给他取条湿毛巾,但他姐姐玛利亚正在洗澡,不让他进去。

我知道自己反应过了头,立即到戴维的房间向他道歉。我推开门,他劈头就对我说:“我决不原谅你。”

“为什么不,宝贝?说真的,我不知道你是在设法帮你的兄弟。你为什么不原谅我?”

“因为你上星期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他回答说。换句话,他是在说:“爸爸,你已经透支了,你那样说是不能弥补你行为的后果的。”

真诚的道歉是一种感情投资,但是一再道歉就显得不真诚,会消耗你的情感账户,最终会通过人际关系的质量反映出来。一般来说,人们可以容忍错误,因为错误通常是无心之过。但动机不良,或企图文过饰非,就不会获得宽恕。

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可以给人安全感与自信心,鼓励个人肯定自我,追求成长,由于不附带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牵绊,被爱者得以用自己的方式,检验人生种种美好的境界。不过,无条件的付出并不代表软弱。我们依然有原则、有限度、有是非观念,只是无损于爱心。

有条件的爱,往往会引起被爱者的反抗心理,为证明自己的独立,不惜为反对而反对。有条件的爱反映出爱人者不成熟的心理,表示其仍受制于对方。

我曾经有位朋友是一所名校的校长,他为了使儿子也能挤进这所学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没想到儿子居然拒绝,真令他的父亲伤心不已。就读名校对儿子的前途大有助益,更何况那已成为家庭传统,朋友的家人连续三代都是该校校友。

可想而知,这位父亲必定想尽力转变儿子的心意。可是孩子却反驳,他不愿为父亲读书。在父亲心目中,进入名校比儿子更重要,这种爱是有条件的。为了维护自主权,儿子必须反抗这种安排。

幸好,朋友最后想通了。明知孩子可能违背他的意愿,仍与妻子约定无条件放手,不论儿子做何抉择,都支持到底。即使多年心血可能白费,却也割舍得下,的确相当伟大。他们向孩子说明,一切由他决定,父母绝不干预,而且绝非故作开明。

没想到,摆脱了父母的压力,孩子反而切实反省;发现自己其实也希望好好求学,于是仍决定申请朋友主持的这所学校。听到这个消息,朋友自然十分欣喜,但这个时候倒不是因为儿子最后的决定与他不谋而合,而是身为父母,当然会为子女肯上进感到欣慰,这才是无条件的爱。

把孩子出现的问题当做机会

问题的反面是契机

如果父母能把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看作联络感情的机会,而不是麻烦和负担,那么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大大改善,父母会更愿意,甚至是迫切地理解并帮助孩子。当孩子带着问题来求助时,父母不会大呼:“天啊,又怎么了!”而是想:“瞧,我又有机会帮助孩子了,我们的关系会更进一步。”于是交流成了促进感情的工具,而不是简单的敷衍。当孩子感觉受重视的时候,亲子之间就建起了一座爱与信任的坚实桥梁。

培养孩子什么?

合作意识

在家里,家长可以帮孩子培养合作意识,如在打保龄球的时候计算全家分数,并齐心合力打破以前的家庭纪录,还可以用双赢协议分配家务,这样大家不再牢骚满腹,家长也可以专心做自己份内的事情。

为自己负责 / 独立

在我家,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让别人替他设法收拾残局。即使孩子年纪还小,我照样要求他们:“自己想办法。”而家人也已习惯这种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