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经验

经历一次考试,总结经验教训。
1、由于考试时间近14天去过上海,而没做核酸检测报告,不让进。当时非常紧张,害怕丢失考试机会。幸好,急中生智,借用别人手机混进去。教老婆也用这招进去,不过她耗费了很多周折,几乎要放弃考试。

2、考试地点 比较远,最好还是开车去。回来的时候打车的人太多,不好打,正好手机又没电了,没带现金,尴尬,跑了两三公里的路找了一家面馆,在店里充上电,吃完饭,才回家,到家已经晚上7点半多了。

3、这次我准备时间投入很少,几乎加起来也就顶多两天,如果是集中精力两天还好,但零零散散只看了一点,不专注。但这次到了考场,前一晚突击背了一点综合素质的材料题思路,考中、考试间隙 突击了一下教育知识和信息技术。对材料分析题都基本能做到有话可说,临时记住的一些答题框架和关键语句 就能用上。

4、综合素质答题套路比较简单,题型固定。但教育知识中的辨析题和简答题比较靠记忆,题目不固定,范围广,不好记忆和准备,材料分析题掌握框架和关键语句倒还简单。信息技术 选择题 都比较难,基本能错一半以上,简答题也靠记忆,教学方法和材料分析题有套路,只要准备就能答出来。

5、考试时间上,综合素质时间紧张,刚刚做完,不过作文是紧赶慢赶,中间答题过程基本没有停顿思考的时间,必须行云流水,大部分都差不多,做到最后。而教育知识就很多人提前出场,我也有十分钟的富余时间。信息技术也是很多人提前出场,我是做到最后,答完有十分钟的时间,又回来做做不确定的选择题。

综合素质

套路 https://zhuanlan.zhihu.com/p/84606488

材料分析题

常见题型

  • 教育观:请从教育观的角度,分析xx老师的教育行为
  • 教师观: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xx老师的教育行为
  • 学生观: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xx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题步骤

  • 需要用什么知识点,是教育观,还是学生观,还是教师观,职业道德等
  • 分析材料。第一,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心,某主体,在某时,做某事,得出某效果。第二,回忆知识点进行匹配
  • 组织答案。
    • 书写规范和格式:每段之间空两行
    • 一般采用 “总分总”的形式。
    • 答案的完整:先判断行为的性质,判断行为的对错 -> 理论知识+解释+材料分析(xx观要求什么,具体什么含义,而材料中的xx主体是如何做的) -> 怎么做/总结(是学习他还是改正他)。

答题模板

请从教育观的角度,分析xx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

先表态)材料中老师的行为是正确的,体现了xxx的要求。/ xx 行为是错误的,没有做到xxx的要求/ xx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

第一,(扣点)xxx老师的行为体现了/违反了 素质教育 是面向全体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解释含义)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分析材料)材料中xx行为体现了/违反了这一点。

(下同)

第二,体现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的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xxx

第三,体现了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xxx

第四,体现了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不单纯看当下的成绩,还关注他的将来。xxx材料行为体现了这点。

(总结,有头有尾)总之,xx老师的行为是正确的/错误的,我们应该学习/加以改正。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xx老师的教育行为

先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符合或者违背了教师观的哪一条理论,然后对具体理论进行展开,最后再结合材料明确指出是哪一个行为符合还是违背了理念,

第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林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第二,反思。

第三,最其他教育者,合作

第四,对学生,是引导者。

第五,对学生,尊重和赞赏。

第六,是课程的开发者,不断学习,将学到的知识用到课堂中。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xx老师的教育行为

核心“以人为本”。

第一,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的主体,独立于教师意志之外的,不以教师意愿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三,认为学生是具有个性和差异的人。

请结合材料,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xx老师的教育行为

第一。关爱学生。尊重爱护学生,平等尊重学生。

第二,教书育人。要求老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因材施教。

第三,爱岗敬业。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勤恳敬业,甘为人梯。

第四,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第五,终身学习。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者的要求。

第六,爱国守法。热爱祖国,依法执教。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总结

教育观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 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口诀:两全 两能 一个性

学生观

口诀:两独一发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具有独立人格,不以教师的意愿为转移,是学习的主体,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开促放研

  • 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 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 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 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 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 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 对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职业道德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爱国守法(对国家)
爱岗敬业(对工作)
关爱学生(对学生)
教书育人(对工作)
为人师表(对自己)
终身学习(对自己)


教育知识与能力

材料题 答题技巧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1492410

中学篇

一、题型分析
材料分析题是中学科目二中难度最大、方法最复杂、考查能力最综合的一类题型。材料分析题由材料和题干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材料提供可供分析的素材——作答的现实依据;题干呈现理论范围,表明大体方向——作答的理论依据。
在中学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笔试中一共有2道材料分析题,每题分值18分,共36分,一般来说,会分别考查一道教育学类的题目和一道心理学类的题目。
二、答题模板
对于材料分析的题目,我们的分析与作答一定要按照三步走.
(一)先读题干,明确角度
这是我们做材料分析题的第一步,考生应先读题干,确定答题角度。
读题干的时候我们要归纳出两方面的信息:
1.考查角度
常见的材料分析的考察角度包括分析评价类和实施建议类:
(1)分析评价类:评价分析老师的具体做法。如“请结合材料,评价材料中老师的教学行为。”
(2)实施建议类:给出一定的实施做法。如“请结合材料,阐述老师应该如何处理。”
2.作答范围
在有些问题中,会给出作答方向的提示。如:“请从教学原则的角度,结合材料,评价老师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从教学原则中去抽取知识评价老师。
以上两方面是我们读题干时需要分析出来的信息,但有时题目可能并不会给出特别明确的作答范围的提示,这就需要同学们能够根据材料的描述去判断用哪些相关知识作答。
(二)再读材料,画出关键
这是我们做材料分析题的第二步。读材料时,要在材料中把关键语句画出来,以便总结得分点,归纳答案。
这是材料分析三步走中最难的一步,要求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和分析材料,对应好相应的理论知识。在分析材料的时候注意不要过度引申,不要无中生有,也不要视而不见,要抓住关键点,选择相应的知识去作答。
(三)整理知识,总结答案
这是我们做材料分析题的第三步。考生根据第二步圈画的关键语句,对应好知识点,总结答案。
在作答时,一般来说,答案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去组织。但当我们遇到实施建议类的题目时,答案可按照“总分”的结构去组织。

1.分析评价类
(1)总(表明观点)
评价老师的做法,在答案撰写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整体评价材料中老师的做法准确还是错误,并且后面要紧接对我们的启示。如“材料中的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或“材料中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2)分(解释现象与分析行为)
整体评价老师的行为后,答案撰写的第二部分就是要去论述老师的行为好在哪里或是不好在哪里,这一部分需要我们结合材料和学过的理论知识去作答。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通常将每个分论点按照“理论+理论解释+结合材料”的模板去进行作答。
假设在一道材料中,老师某一做法体现了启发性原则,在作答时,可以参考以下模板:
“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启发性原则。(理论)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与创造性人格。(理论解释)材料中,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时,
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这位同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材料)
在一道材料分析题的答案中通常会有几个得分点,在撰写每一个得分点的时候都要尽量按照此格式去写,保证阅卷老师能够一眼看到得分点。
(3)总(总结评价)
最后,我们需要整体总结老师的行为,其实就是将第一步的表明观点换一种方式再阐述一遍。如“综上所述,该老师的做法贯彻了相关的教学原则,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实施建议类
(1)总(总述开篇)
我们在给予一些建议时,开篇的撰写一般就是将问题换一种陈述句的方式去进行书写。
假设题目中的问题是“请结合材料阐述,如果你是王老师,你会如何应对此次的突发事件。”那总述开篇可以参考以下模板:“如果我是王老师,我会通过以下做法来应对这次的突发事件:……”
(2)分(阐述建议)
接下来需要分条阐述老师具体的做法。这一部分要注意结合材料,分点作答,保证条理清晰,层次简明。
以上就是针对不同的考查角度,在组织答案时可参考的撰写模板。


材料分析题示例

【材料】
我教《沙漠里的船》一课时,一个名叫颜江武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书上说,骆驼的嗅觉灵敏,不论什么地方有水,它都能找到,我看有些不科学。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水既然没有气味,那骆驼怎能嗅得到呢?”颜江武同学是我们班有名的“十万个为什么”,总是喜欢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知道简单的解释是无法说服他的。(1)因此,我肯定了这个问题提得好,并鼓励大家谈出自己的看法。不一会儿,一个同学蛮有把握地说:“有水的地方空气湿润一点,无水的地方干燥一些。如果骆驼的鼻子感到舒服,就知道哪儿有水。”有的说:“空气湿润和干燥,骆驼的鼻子很灵敏,可以凭感觉判别出来。”(2)我看到颜江武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就让他组织其他同学在课下一起研究。后来,颜江武同学的《骆驼“嗅”
不到水源》发表在《小学生科普报》上,引起了一些小读者的兴趣。
问题:阅读上述案例材料,详细分析案例体现了哪些教学原则,结合案例谈谈该教师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参考答案】
总:案例中教师的行为符合相关教学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学习。
分:(1)本案例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理论)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释理论)材料中(标
志词),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给学生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持一颗敏锐的心。(材料分析)
(2)本案例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因材施教原则。(理论)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解释理论)材料
(标志词),教师根据颜江武同学的爱好和特点,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不但解决了课堂突发问题,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个性发展。(材料分析)
总:因此,作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总述)

简答题(背)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8785380

辨析题

https://m.233.com/teacher/zhongxue/fudao/zsnl/201810/19101811310.html

辨析题答题总思路:判断正误—分析观点—总结观点
第一步:判断正误
从题干的一些程度副词、关联词、概念入手,一般情况下程度副出现“凡是”、“只要”、“全部”等过于绝对化的词语,就需要重点注意,是否表述过于绝对化;而概念类题目出现A就是B这种类型的,要考虑A与B的概念和外延必须完全一致,否则就会出现概念混淆型错误。
作出判断后可以参照“此观点是正确的/错误的”或“以上说法是正确的/错误的”这样的模板来表述。
第二步:分析观点
可考虑概念、特点、关系、联系实际等角度进行作答。这一步是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的教育基础知识的理论来作答。
第三步:总结观点
即重申上述观点,作总结收尾。可参照“综上所述,题干表述正确/不正确”“因此,题干表述符合/不符合××的内涵”这类的模板来进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