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而非原因论

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不是装病。你朋友所感觉到的不安或恐惧是真实的,有时他可能还会被剧烈的头痛所折磨或者被猛烈的腹痛所困扰。但是,这些症状也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 那我们就永远止步不前。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的确很有趣。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这样人们就很容易受到安慰。

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青年:就是啊!正因为过去无法改变,生命才如此痛苦啊!哲人:还不仅仅是痛苦。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

自己的颈椎病,肩膀疼,是不是也是因为个人目的(比如有时不想工作,不想在这里工作等),制造的更加严重呢?
20200808:
还有一个早上刚发生的case分析一下。家里要盖房子,我想用纸笔画一下设计图但找不到直尺了,给老婆打电话她猜到我要做什么,表现出不满直接就挂了电话。我顿时怒气来了,接连几个电话回拨过去。我觉得不可理解,我这样做没有任何问题,谁家盖房子不想一下怎么设计呢?她确认为是浪费时间,认为爸爸更专业,认为现在想这些太早了。思考一下,我的怒气是不是也是我想控制她的想法,让她按我的思路想,她怎么就不能理解?我的怒气去完全是我自己制造的?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很难,这是她的课题(她的不理解是她的课题),你只需要关注自己的课题(我想做什么,我就想拿到尺子)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过去我无法改变。你已经了解了过去的作用,过去的影响,但如何处理、面对现在的情况 完全就取决于你了,而不要抱怨过去,责怪「过去」的原因。

想要改变但又害怕改变。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人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像现在这样促膝而谈的瞬间也在进行着选择。你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马上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改变,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青年:不不不,这完全讲不通。我很想改变。这是千真万确的真心。既然如此又怎会下定不改变的决心呢?!哲人: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为什么讨厌自己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最近做广告流量新项目,自己也在担心被人视为小白,其实也是害怕被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

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那么人际关系中到底存不存在竞争呢?也许真的存在,也许有时是自己臆想的存在。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

想想自己的工作中,如何面对这些竞争。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我算不算一个工作狂,应该不算。
但总说工作忙,所以xxx(比如无暇顾及家庭)的人,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本来家务、育儿、交友或兴趣应该全都给予关心,阿德勒不认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

对于父亲“想想你是靠谁才吃上饭的吧!”这种近似暴力的语言也不能反驳。哲人:也许这样的父亲只能靠“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工作了这些时间、挣了足以养活家人的钱、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自己就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人。但是,任何人都有自己不再是生产者的时候。例如,上了年纪退休之后不得不靠退休金或孩子们的赡养生活;或者虽然年轻但因为受伤或生病而无法劳动。这种时候,只能用“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的人总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

什么是幸福

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那贡献感是通过自我奉献实现吗,是通过获得别人的认同感而实现吗?不是,如果追求认同感,那这是不自由的幸福感,不是真正的幸福感。
自我认同,他人信赖,他人贡献是核心三个观念。
「认同感,对他人有价值」,不是靠别人的认为,只要自己主观认为也是可以的。

但是,仅凭受到自己的价值就能幸福吗, 我们拘泥于要做大的事业,要挣更多的钱等等?
阿德勒提到「甘于平凡的勇气」,

为什么一定要特别呢?因为我们接受不了「普通」的自己,所以也会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极端的选择“特别差劲”。但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吗,事实上谁都是普通人,没必要纠结于这一点。 但普通并不等于无能(这一点怎么理解)

青年顺势提出,甘于平凡就是肯定懒惰的自己,认为自己反正就这样了。
实际是指出,我们需要人生目标,为目标而奋斗。
哲人引出下一个话题,人生不是为了目标而永远「在路上」,而是关注过程,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只要把此时此刻关注好了,其实就能够自然实现的你的目标(注意这点,关系是反的,不是关注目标,而是关注当下,而自然实现目标)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个人 理解:人生就是不确定性的,所以没必要为不确定性烦恼。

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情

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那没有目标呢,我也没有目标,是不是此时此刻就是无意义的刹那?

哲人: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是的。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哲人: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如果真的只关注此时此刻,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哲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了什么而活?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哲人:年轻时,我祖父的脸部曾受到了重创,这实在是不合理、非人道的灾难。当然,也可能有人会因此而选择“世界太残酷”或者“人们都是我的敌人”之类的生活方式。但是,我相信祖父一定是选择了“人们都是我的伙伴,世界非常美妙”这样的生活方式。阿德勒所说的“人生的意义是由你自己赋予自己的”,就正是这个意思。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那该如何赋予意义呢?阿德勒提出要有引导之星 - 他人贡献。只要永远奉行 他人贡献,就不会迷路。

哲人: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茫然。为什么茫然呢?那是因为你想要选择“自由”,也就是想要选择不惧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道路。 哲人:人想要选择自由的时候当然就有可能会迷路。所以,作为自由人生的重大指针,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引导之星”。 哲人: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本以为在学习希腊哲学,但不知不觉间同时学习了阿德勒心理学,又像现在这样与你这位不可替代的朋友热烈交谈。这正是跳好每一个刹那的结果。对你而言的人生意义在认真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确。

我的问题

1、即使意识到是自我「目的论」而不是原因论在起作用, 也知道并理解不幸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也知道所谓的生活方式(世界观,生活观)是可以改变的,那又能怎么样呢?是不是还是不想改变?

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

哲人:你现在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例如,你刚才说“如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就能够幸福”。但像这样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因为“如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正是你为自己不做改变找的借口。

青年:梦也许会破灭啊!哲人:但那又怎样呢?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梦想着做小说家的他,正是“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直接去做就好了,还是勇气的问题,现在的状况你非常舒服。

2、一切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都是自己的原因?是不是感觉否定了过去的自己,被定罪了,很有罪恶感?

哲人:不,不是定罪。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青年:您是说我的人生决定于此时此刻?哲人:是的,因为根本不在于过去。

3、为什么自己知道技术能力欠缺但业余时间仍然不提升?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