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成长?
- 第一个层次:生存
- 第二个层次:有能力保护我们爱的人
- 第三个层次:释放自己的潜能
第一个底层逻辑:摆脱低水平勤奋
case1:订阅大量的公众号,散点式学习,执迷于别人总结的干货、结论。诸如此类还有 得到、樊登读书等
分析:
- 自我感觉 当时看的时候或听的时候 很有感触,自己心血来潮,感觉知道了真理一样,但是事后不久就忘记了。这就是低水平的勤奋和学习
- 本质是只知道了结论,但是缺少了思维的过程。
如何做?
- 找到信息的源头
- 有向本质思考的意识
- 原则: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 少即是多 —代表决策逻辑
- 不能为了学 而 学
- 定位(当前我在哪里,什么水位,需要什么)、效用周期(是不是学完可以用一辈子)、是不是能促进其他的学习
- 慢即是快 —代表做事标准:一步一个脚印
- 慢是快的方法,快是慢的结果
- 拒绝大脑的惯性:当自己对刺激做出本能反应前,控制住自己
- 一切东西讲过别人听
- 少即是多 —代表决策逻辑
得到、樊登读书的作用:让你知道该读哪些书
总结
- 要吃饭,少吃或不吃零食
- 警惕启发感背后的愉悦陷阱
- 从「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大坑中爬出来
- 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第二个底层逻辑:重塑成长的假设
一切皆有层次
- 层次==标准
- 人和人的不同,不在于是否努力的投入,而是在于你究竟投入在什么标准上。
- 有时,自己标准低,层次低,完全感知不到。
- 层次可以通过训练获得
- 永远不要屁股决定脑袋,跳出来看
- 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结果:case,别人的烂代码我来维护,我该抱怨还是认为这是机会
- 找榜样:如果是他,他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一切皆有套路 —思维框架
- 知道如何做到
- 套路如何获得:察觉自己,经常问自己,我做到了什么,我当时怎么做的,我当时为什么这么想。这点知道自己要反思能力要变成习惯,这是成长的一个关键点。
一切皆可习得
- 别人能会的,我一定能学会
- 举一反三,以教为学
第三个底层逻辑:思想上艰苦奋斗
自我不断更新的能力
构建自己的思考体系
- 看“好”书
挖掘自己的底层逻辑
- 笃定: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人心向上,人性向下
有效输出是成长的唯一指标
- 什么是有效的输出(不一定为了影响别人,而是把当前层次的自己有效表达出来就好)
- 问题导向:出发点是 解决某一类问题
- 反复琢磨
- 能够驱动其他知识
- 刻意练习的结果
自我循环(初始的小事先不断问自己我是怎么做到的) -> 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 不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