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成长?

  • 第一个层次:生存
  • 第二个层次:有能力保护我们爱的人
  • 第三个层次:释放自己的潜能

第一个底层逻辑:摆脱低水平勤奋

case1:订阅大量的公众号,散点式学习,执迷于别人总结的干货、结论。诸如此类还有 得到、樊登读书等
分析:

  • 自我感觉 当时看的时候或听的时候 很有感触,自己心血来潮,感觉知道了真理一样,但是事后不久就忘记了。这就是低水平的勤奋和学习
  • 本质是只知道了结论,但是缺少了思维的过程。

如何做?

  • 找到信息的源头
  • 有向本质思考的意识
  • 原则: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 少即是多 —代表决策逻辑
      • 不能为了学 而 学
      • 定位(当前我在哪里,什么水位,需要什么)、效用周期(是不是学完可以用一辈子)、是不是能促进其他的学习
    • 慢即是快 —代表做事标准:一步一个脚印
      • 慢是快的方法,快是慢的结果
      • 拒绝大脑的惯性:当自己对刺激做出本能反应前,控制住自己
      • 一切东西讲过别人听

得到、樊登读书的作用:让你知道该读哪些书

总结

  • 要吃饭,少吃或不吃零食
  • 警惕启发感背后的愉悦陷阱
  • 从「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大坑中爬出来
  • 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第二个底层逻辑:重塑成长的假设

一切皆有层次

  • 层次==标准
    • 人和人的不同,不在于是否努力的投入,而是在于你究竟投入在什么标准上。
    • 有时,自己标准低,层次低,完全感知不到。
  • 层次可以通过训练获得
    • 永远不要屁股决定脑袋,跳出来看
    • 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结果:case,别人的烂代码我来维护,我该抱怨还是认为这是机会
    • 找榜样:如果是他,他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一切皆有套路 —思维框架

  • 知道如何做到
    • 套路如何获得:察觉自己,经常问自己,我做到了什么,我当时怎么做的,我当时为什么这么想。这点知道自己要反思能力要变成习惯,这是成长的一个关键点。

一切皆可习得

  • 别人能会的,我一定能学会
  • 举一反三,以教为学

第三个底层逻辑:思想上艰苦奋斗

自我不断更新的能力

构建自己的思考体系

  • 看“好”书

挖掘自己的底层逻辑

  • 笃定: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人心向上,人性向下

有效输出是成长的唯一指标

  • 什么是有效的输出(不一定为了影响别人,而是把当前层次的自己有效表达出来就好)
    • 问题导向:出发点是 解决某一类问题
    • 反复琢磨
    • 能够驱动其他知识
    • 刻意练习的结果

自我循环(初始的小事先不断问自己我是怎么做到的) -> 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 不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