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好的解释了我为什么近几年来专注力极差,脑子里混沌,装了太多太多的念头。

给我带来的启发

  • 一定要在状态好、心里平静的时候 面试,否则该表现的表现不出来。
  • 一个人认知能力强,不一定一直强,非常受环境和状态的影响
  • 朝九晚五的工作一定 比 996的工作产出少吗?不一定。无压工作你可能更能产出。

    一位软件开发师注意到,当他的员工刚开始一周工作60个小时时,前几周时间总是能比以前完成更多的工作。但从第5周开始,员工们能完成的工作量,会比他们每周工作40个小时的时候少得多。

个人理解

稀缺不只是指金钱、物质上的稀缺,还包含精神、时间、精力等方面。比如,陪伴家人时,满脑子想着工作的事儿,两边都没做好,这也是稀缺的一种表现。

稀缺有一定的好处,比如穷人更加精打细算,不让自己的钱花的太冤枉。但坏处更多。本书第五章重点讲其带来的短视?

摘要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在稀缺状态下,我们会产生管窥心态。当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我们会对当下更加关注,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借用行为。而当我们借用时,就是给自己的将来挖下了更深的坑。今天的稀缺,将造成明天更大的稀缺。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这样一来,向前看的能力就很可能会因管窥负担而丧失。

关于我们管窥的事物,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隐喻:桑德拉今天缺钱,下个月照样会缺钱;日理万机的人这星期很忙,下星期依旧会很忙。处在稀缺状态下的人,不仅现在有这样的体验,一般之后也会持续生活于这一体验中。

从这个角度讲,短视并非个人问题,管窥也并非由个人性格所导致。毕竟,如果我们说桑德拉是短视之人,也是不妥当的——她从“领先”项目中脱颖而出,还是大学里的年度优秀员工,同时也是“领先”项目的理事会成员。同样,我们也不能说那些日理万机的人是短视的——参与我们实验室研究的学生们,不可能带着短视的大脑考进普林斯顿大学;许多借用时间的繁忙人士,都在竞争激烈的职业发展上投入了多年的努力,也对如何力争上游进行了精心的规划。事实上,从个人性格上讲,这些人远非短视,而是在稀缺环境下,都表现出了短视的行为。

可见,管窥心态会限制每一个人的视野。

当经济陷入萧条时,我们能购买的商品会变得更少;而当我们陷入认知萧条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会受到影响,从子女教育到健身、储蓄、婚姻等。

沿着稀缺的线索向上追溯,我们就能看到充裕:萧条,是由我们在繁荣阶段的行为所导致的;最后一刻的拼凑,是由我们之前几周的不作为所造成的。虽然说稀缺在许多重要问题中都扮演了主角,但充裕却是其根基。

真正有效率的劳动者,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闲庭信步般轻松愉悦地处理事务。——亨利·戴维·梭罗

一位软件开发师注意到,当他的员工刚开始一周工作60个小时时,前几周时间总是能比以前完成更多的工作。但从第5周开始,员工们能完成的工作量,会比他们每周工作40个小时的时候少得多。

然而,大多数公司依然会去对工作时长进行管理,而非对带宽进行管理。一支研究团队曾针对一位38岁、已婚、有4个孩子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做出了如下描述:一年前我们认识他时,他每天工作12~14个小时,总是感到精疲力竭,觉得自己很难在晚间时光全心投入与家人的交流,并因此感到愧疚和难过。他的睡眠质量很差,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很少吃健康食品,总是随便买点什么在路上边走边吃,或是坐在办公桌旁边工作边进餐。他的经历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许多人都用延长工作时间的方式来应对工作上不断增加的压力和需求。但是,这种做法会不可避免地使我们在身体、精神和情感上遭受负面影响,而这又会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分心度提高、离职率增长和医疗费大幅上升。

繁忙之人非常渴望能挤出时间来陪伴家人和朋友。而在一项接一项待办事务中挤出时间的难度很大,最终还会导致可以预见的忽略现象以及因忽略而引发的后果。而且,就算你勉强将时间挤出来,也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因为你的心思在别处,会寻思着如果将时间用来做别的,可以完成哪些事情。犹太人的安息日,是应对稀缺权衡的一种独具智慧的干预手段。

良好的教养水平需要足够的带宽、复杂的决策能力和自我牺牲精神。你需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去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你需要带着他们去看医生,为他们规划各种活动;你需要和老师谈话,贯彻学校的建议;你还需要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或者请其他人帮忙辅导功课,自己在一旁监督。不管对谁来说,这些事情做起来都不轻松——无论资源多少都一样。而当你的带宽减少时,这些事情的难度就会加倍。在面对孩子的那一刻,你没有办法表现得耐心,做不到你深知的正确之事,因为你的大脑此时根本就不够自由。这也就是空管员在一天的繁忙工作之后,回到家里就再也没有办法做一位称职的家长的原因。

若想成为一位合格的家长,需要许多方面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大脑的自由。而自由的大脑,对于穷人来说,仿佛是无法企及的奢侈品。

相比之下,稀缺心态是环境造就的结果,更有可能通过一些措施来加以改变。稀缺并非个人特质,而是自身创造的环境条件所引发的结果,而这些条件是可以进行管理的。我们越是深入了解稀缺在大脑中的发展历程,就越有可能找到办法去避免稀缺陷阱,或至少去减轻稀缺陷阱的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