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读书前

1、为什么会读这本书?

  • 了解常识:作为互联网从业者,入行三年多,却对于基本的商业模式、商业的本质是什么一无所知;有必要系统地学习下
  • 思考互联网对我这个小个体的机会点在哪:2022年是剧变的一年,这本书写于2020年,回过头去再看看这几年的变化、互联网下半场的变化与机遇,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自己的生存空间。

2、 希望读完这本书可以回答的问题

  1.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互联网的常见商业模式是什么?

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如果不重新看文本和目录,我仔细想了下,记住了哪些内容呢?

  1. 互联网其实不是人类关于网络效应的首创,铁路网、电网这些其实也都是网络效应的体现
  2. 这本书写的最好的地方是前四章,互联网的几种效应的推理和解释,此前这些名词在不少地方都看过,但作为经济学小白也是第一次看具体的解释:
    1. 梅特卡夫效应:网络节点间的互动与活跃将会有助于网络的价值提升(Vm=K1·n2),常见的产品有哪些呢?社交网络如FB、微信、Twitter这些都可能具有梅特卡夫效应
    2. 双边市场效应:网络中的两方之间通过互动和交易产生价值,这也意味着相同类型的对象之间的互动产生的价值有限(Vb=K2·m·n)
    3. 电商网络效应:直接连接供应商和消费者的是平台,具有双边效应,而类似京东,做的是自营生意,这个时候其实相较于双边市场价值会更弱,价值是 Ve=K3(m+n)
    4. 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我们常说的规模越大,边际成本递减,这里所指代的就是规模效应;具体说就是随着产品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中的固定成本会被摊薄,当产量足够大时,固定成本近似为0,这个时候产品的单位成本其实只有动态成本了。单位成本 = (单位可变成本*产量+固定成本)/产量
  3. 知道这些效应之后又有什么用处呢?
    1. 理解商业模式:为什么腾讯的估值会比美团高?
      1. 理想状态下的一个规律,各种效应之间的企业估值排序:梅特卡夫效应>双边市场效应>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因为梅特卡夫效应的产品价值是随着用户活跃而指数增长的,双边市场则是线上增长的)
      2. 当然上面的规律只是一个理想值,实际商业社会中,到底这个产品是不是具有对应的效应,是一个值得疑问的事情,另外对于企业来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决定了其真正的价值几何
    2. 指导商业策略:从宏观层面上给出一些启示,微观需要自己找解法
      1. 梅特卡夫效应 → 提高用户活跃度 :如何提升网络节点的互动与活跃度,使得网络节点在网络中获得真正的价值
      2. 双边市场效应 → 提升供给侧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促进双边的交易匹配效率(提高供给端的数量)、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
      3. 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 → 扩大固定成本的比重:固定成本看起来是很大头的部分,但从长期来看,需要提升固定成本的占比,短期看成本会扩大、甚至是扩大亏损,但长期来说,有助于产量和生产效率,最终当到达一定规模时,固定成本会被摊薄。
    3. 几个商业常识
      1. 赢家通吃只存在理论推断中,实际商业社会中差异化能够找到生存空间、另辟蹊径(双边市场效应的电商行业)
  4. 整体来说,读完这本书还远远不够,只是开了一个头,我想做的事情:
    1. 重新把《王慧文清华产品管理课》的讲义拿出来精读一番
    2. 关于投资和商业逻辑的常识:《穷查理宝典》&《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3. 经济学常识:《经济学原理:微观&宏观上下册》曼昆第八版

读书笔记

本书的结构:

  • 第1章:互联网之前的网络
  • 第2章:互联网简史
  • 第3-4章:互联网理论基础
  • 应用分析
    • 5:理解零售商业的本质
    • 6:P2P商业模式的天生缺陷
    • 7:平台战略的进入壁垒
    • 8:共享经济
    • 9:数字化技术和工业互联网
    • 10:数字化和物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
    • 11:互联网公司固执的概念性框架

一、互联网之前的网络

工业化时期,技术创新+市场规模,最终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无关。在英国经济起飞一百多年后,才诞生了旨在刺激需求的凯恩斯经济学。从工业革命到今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供给侧涌现出的新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和经久不衰的动力。新技术不仅创造了新的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并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了人均收入,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带来旺盛的消费需求。有收入支持的消费需求反过来刺激生产,经济进入供给和需求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经济增长。

仅有技术创新还不足以改变生产方式,市场规模才是变革的决定性推手

就扩大市场规模、降低交易成本而言,今天的互联网和昔日的铁路网并无本质区别,人们一般认为的互联网创造的新业态,在历史上其实也有迹可循。

新技术不仅催生新的商业模式,而且时常引发下一波的创新浪潮,技术进步呈现出自我繁衍和收益递增的趋势

作者将有史以来人类发明的网络分为两类:运输网和通信网。

  • 运输网(搬运传输物质产品和能源):公路、铁路、水路、空运和电力网
  • 通信网(搬运传输信息和数据):电报、电话、电视、互联网

对企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

  • 提高工具效率
  • 因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深化社会分工,从而驱动经济增长
  • 孕育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

二、 互联网简史

早期互联网的技术发明者多为政府和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互联网的商业应用则由市场上的企业家扮演了主角。约瑟夫·熊彼特依此区分了发明与创新,定义创新为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应用。如果说美国政府的资助培育了互联网技术,1995年取消对互联网商业应用的所有限制,则是创新层出不穷的关键因素。

三、四效应

规模效应

商业中的规模效应是通过规模的扩张,尽可能地放大企业核心资产或人力资源的效益。

规模效益取决于成本结构。企业的总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组成,固定成本的比重越大,规模经济效益越好。什么是固定成本?顾名思义,不随产出数量变化的成本,例如厂房、设备、办公楼、电脑信息系统;可变成本则与产量高度相关,像原材料、能源和人工费用,等等。

规模经济效益来自分摊到每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的下降。不难验证,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越高,规模经济效益越好。

产品单位成本 = (固定成本+单位可变成本*产量)/产量

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虽然也依赖规模,但它源于品种增加所带来的收入,而不是单一产品平均成本的下降。

互联网的规模经济效应和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由成本结构决定的,区别是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规模效应似乎可以趋向无穷大,市场上流行“赢家通吃”和“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等说法,反映了人们一种谈“虎”色变的心理。实际上,互联网在虚拟空间中的规模效应不可能无穷大,因为它的固定成本也是阶梯上升的。更重要的是,只要涉及线下操作(例如零售电商),虚拟空间中的规模效应就必然受制于物理空间。阻止大企业规模效应无限延伸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差异化竞争,哪怕差别不大,后来者或弱小者都能够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像腾讯和微博在社交媒体上的竞争所表明的那样。

互联网的规模效应看似可以无穷大,但这个假设的前提是固定成本不变,但实际上并不是说规模越大、边际成本递减,还是会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想要阻止大企业的规模效应无限延伸,方式是差异化竞争以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梅特卡夫效应

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就是收入上涨得比成本更快。
image.png
梅特卡夫定理:Vm=K1·n2
(Vm代表具有梅特卡夫效应的网络价值,K1是常数,n是网络节点或网络用户数)

用户数的增加并不自动增加公司的价值,VM仅给出一个网络的理论或潜在价值,而不是市场上的实际价值。网络的市场价值取决于用户之间互动的活跃程度、互动产生的交易,以及互联网公司从互动和交易中获得的收益,例如广告费或交易佣金。在互联网投资圈里,基金经理们经常谈论活跃用户数和用户数的增长,其实最终决定价值的是用户的互动方式以及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

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具有梅特卡夫效应,这个强大的效应产生于节点间活跃的互动。(淘宝、天猫这类交易平台就不具备梅特卡夫效应)

双边市场效应

image.png

  1. 定义是什么:不同类型用户之间正反馈交互所创造的价值
    1. 不同类型用户意味着同类用户之间没有互动,双边市场效应因此弱于梅特卡夫效应
  2. 如何计算双边市场的网络价值?
    1. VP=K2m·n(VP是双边平台的理论或潜在价值,K2是常数,m是供应商数量,n是网络中的消费者节点数)

电商网络效应

相对于交易平台,电商的优势在于供应链和物流管理,它为消费者筛选厂家和产品,严格控制产品品质,确保及时和准确的配送,代价是减少了用户之间的互动,牺牲了梅特卡夫效应和双边市场效应,因而降低了电商网络的理论价值。用公式表达为:
VE=K3(m+n)
(VE是电商网络价值,K3是常数,m是供应商数量,n是网络中的消费者节点数)

image.png

共享经济模型

点状放射的互联网公司和电话、铁路公司没有可比性,更不要说社交网络。这类公司主要看成本结构决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
image.png
VS=K3n

分析上述经济模式的作用

厘清概念有助于互联网公司选择相应的商业策略,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和成本,也可以为投资者评估互联网公司的价值提供一个可靠的分析框架

在策略层面上,仔细辨认不同场景中的规模效应、协同效应、梅特卡夫效应和双边市场效应,有助于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和制定有针对性的操作方法。

  • 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传统的钢铁、水泥企业应建立多渠道2B客户销售网;生产端尽可能地采用大型设备,尽管一次性投入大,单位产量的成本是随着产能而递减的。
  • 梅特卡夫效应显著,有效的策略是激发和活跃用户之间的互动
  • 双边市场战略的要点在于供应商和消费者两大类用户的互动

估值分析框架:梅特卡夫效应>双边市场效应>基于成本结构的规模效应及协同效应

四、案例分析

4.1 新旧零售都是零售

第三方销售成为平台业务,赚取买卖差价的称为自营业务

电商几乎不具备梅特卡夫效应,双边市场效应也十分有限,其商业本质和传统零售商相同,研究电商需要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为核心,围绕零售业的两大维度展开,一是商品的性价比,二是客户的购物体验。新零售、旧零售都是零售,离开这两个维度都难以成功。

零售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 采购:电商的销售毛利率低于店商,主要在于单品采购批量小、采购价格高
  • 分拣配送:传统店商占上风,货品可整箱分拣 vs 电商打包成不同规格
  • 交货:消费者自提 vs 电商最后一公里成本问题

企业只有满足客户对高性价比产品的需求,才能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客户价值是客户对产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反映在价格上;社会净值等于客户价值即价格减去成本,体现为企业的利润

重塑零售业,并不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线下商店,而是要认识到零售业从本质上讲没有什么网络属性,不具备梅特卡夫效应,双边市场效应也偏弱,因此要聚焦线下采购、分拣、配送等环节的规模效应,同时努力上线,+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上线不是为了变成互联网公司,而是借助互联网放大线下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并推行线下加线上的电商模式,依托众多的门店降低“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通过实体店的服务创新不断改进客户体验。

4.2 金融的本质与P2P的崩溃

P2P崩溃的教训:

  • 使用互联网并不因此就具有网络属性,网络属性以商业模式为必要条件。
  • 金融的生命线是风险控制而不是规模或者增长速度,这是由金融的性质决定的。

线下加线上的风控模式虽然既没有梅特卡夫效应,也没有双边市场效应,但移动互联网和数据技术的应用放大了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运营成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小微企业融资方案。

互联网金融没有梅特卡夫效应,即使有双边市场效应也相当微弱。互联网的应用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金融机构的头号任务仍然是风险控制而不是资产规模扩张。

4.3 平台

平台的性质:

  • 双边互动:平台是供应商和客户互动的场所,客户可以是消费者,也可以是厂商
  • 价值创造:平台使用者在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的价值
  • 进入和退出壁垒:进入壁垒即护城河,是阻止竞争对手的障碍;退出壁垒决定平台客户的黏性

进入壁垒要满足两个条件:对平台用户有价值以及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4.3 共享:公路还是租赁?

操作系统这样的底层软件类似实体经济中的基础设施,带有公共品(publicgoods)的属性。公共品的含义并非按字面理解的公有或者政府经营的商品,而是因为它的两个经济学的性质:非排他性(non-rivalrous)和不可排除性(non-excludable)

公共品的属性是 非排他性和不可排除性,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是非此即彼的、在一个场景下容许有多个。

“共享经济”的理论基础是零边际成本,遗憾的是,这一命题在现实中并不成立。即使边际成本确实为零,免费的“借光”也会使蜡烛在世界上绝迹,无论情怀多么高尚,厂商不可能持续地承担零收益的生产。

4.4 物联网与工业4.0

一个日渐流行的替代方案是社会分工,将工业互联网分为三层,应用层(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平台层(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和基础设施层(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 SaaS层相当于工业场景中或者2B的App,例如上面提到的定制服装企业的CAD就是一个应用,通常由行业知识丰富的使用者自己开发。
  • PaaS层面向企业应用软件的开发者,为SaaS提供通用的技术支持平台,一般由SaaS的企业使用者和软件公司共同研发。I
  • aaS层主要包含数据库和计算能力,是亚马逊、阿里巴巴、华为那样的技术公司投资建设的互联网基础设施。
  • 简单讲,三者的关系就是企业依托PaaS开发SaaS,再操作SaaS调用IaaS,实现各种生产和管理的功能。


消费互联网的巅峰已过,工业互联网的大幕刚刚拉开。虽然都是互联网,两者的逻辑有着根本的不同。工业互联网基本没有梅特卡夫效应,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也无法和消费互联网相比,它的行业和企业属性非常强,成功的必要前提是具备专门的细分领域知识。

4.5 数字化企业的组织变革

德鲁克具有远见地预言了“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的到来,认为企业需要从命令与控制型的科层组织转变为由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构成的“信息型组织”,从按照职能划分的组织转变为面向任务或工作的团队。团队由来自不同领域、拥有不同背景、技能和知识的人组成,为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而一起工作,每一个人对团队的成功承担责任。

德鲁克进一步推测,相对于科层制,新型的企业组织可能是扁平的,管理层级减少,每个人都要承担分享信息的责任,而不只是单纯地执行上级的指令。我们如果视技术创新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内涵,就会更加佩服德鲁克的先见之明,创新高度依赖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而科层组织严格限定个人的职责和可动用资源,对创新者来说无异于桎梏和罗网。

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组织变革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内部纵向协作链较长的制造业。细胞(团队)+平台的组织结构要求企业的全面数字化,在数字化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流程,将业务和职能流程从线下移植到平台上。在技术支持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追逐潮流,推行“扁平化”或“无边界组织”,有可能打乱现有体系的运行,人为造成失控的局面,实际效果恐怕还不如科层组织。

企业的组织变革离不开技术支持,否则为了组织变革强行操作,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损伤甚至是失控

市场是复杂的,演绎逻辑的推理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答案,基于简单规则的决策虽然谈不上“最优”,却是可行的且经常产生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