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看完了最新一期《十三邀之罗翔》,简单做了一些摘录,在此之前随便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场访谈中,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会选择“平衡”。关于法律,我的认知积累仅停留在本科时的思修课和一些影视作品。从这期节目中,我看到更多的是处世方式和人类态度:像是「道德是要求自己的,而非别人」,像「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

    当他提及「人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众生都知道「知行合一」的难度,那么如何面对这道鸿沟呢?正如罗翔所言,勇敢是最稀缺的人类美德。即便我们无法画出完美的圆,但这不妨碍它是客观存在的,依然是值得追求的。


    1.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在我看来,勇敢是一个最高级的词汇。
    image.png

    2.朋友开导罗翔看待微博争议的态度:别人对你的表扬名不副实,你就很开心,对你的批评名不副实,你就不高兴了,这不是典型的双标吗?
    image.png

    3.理念意义上的乌托邦是有意义的,但现实中的乌托邦,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画不出那一个完美的圆,我们无法追求到绝对的美,但是你不能推导出,这个世界上没有美,这个世界一切都没有意义,那人的存在就是没有意义的,人类追求美德是没有意义的,人类追求美德就是一种伪善。

    image.png

    4.为什么人们习惯标语化思维?因为就是觉得世界太复杂了。

    5.道德是要求自己的的,而非要求别人的
    image.png

    6.积极道德主义vs 消极道德主义
    积极道德主义就是以道德作为惩罚正当化的一种依据。只要一种行为违反了道德,我们就要对其进行惩罚。

    消极道德主义就是把道德作为一种出罪的依据,作为一种正当化的依据。如果在道德上是值得谴责的,那它不一定是犯罪,但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生活是被鼓励的,那它就不应该收到惩罚。

    7.谦卑的接受程序的正义,即便这种正义不是我们心中所希望的结果

    法律强调程序正义,而人们追求侠义之心反而会出现冤冤相报。法律一定是一种会存在错误的过程,那么如何让司法的错误被人所接受呢?就是依赖程序。
    image.png

    8.人生中的成就真的很难说。
    image.png
    小时候最要好的伙伴现在都不联系了,因为他们觉得我混的好怕麻烦我。

    9.读大学的时候喜欢读尼采,但后来发现这些哲学家都不过正常日子…
    image.png

    10.古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酷刑?
    恐吓达到震慑的作用;但这根弦也容易崩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

    11.真正影响人的是观念
    image.png
    12.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人承认自己是有限的,于是承认你的逻辑是有限的,承认你的理性是有限的,承认你的阅读是有限的,承认你整个人就是在偏见之中,你的一生就是在走出这种偏见。
    image.png
    13.人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欺。
    image.png
    14.谈走红:
    虚荣会给人带来痛苦,且不真实,迟早会退却;美好之处是会带来短暂的快乐。

    每个舞台有其背后厚重的意义,人最大的问题是高看自己,贬低别人。从本质上来说,舞台有其意义,但又不要高估它的意义。某一天有人说下去,那你下去就好了,不要留恋舞台。

    15.不要单单是一个技术主义者,你要有一个稳定的基石

    16.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特点,可能还是像苏格拉底所说的,“做城邦中的牛虻”。

    作为我们法律人,我们是双向牛虻。一方面,我们是城邦的牛虻,我们要对权力进行警惕;一方面,我们是群众身上的牛虻,我们要提醒他们,激情是有界限的,激情也是要在法治的界限之中。同时也要警惕自己这个牛虻不要有太强的个人崇高感。
    image.png

    17.如何看待事与愿违?
    也许吧,人要接受事与愿违啊,我们太有限了,我们只能做我们觉得是对的事情,然后接受他的事与愿违。
    image.png

    18.我始终相信我们不能追求到绝对善,但也不能因为绝对善追求不到而退向相对主义。我们依然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有瑕疵的善。

    19.如何评估自己的表演能力呢?
    image.png
    谁能知道会拿到哪个剧本?就是每天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决定性就在于,当你拿到哪个剧本,按照你内心最想要的、最真诚的去演好,你要警惕自己,不要进入到一些试探和诱惑之中,说白了就是要节制。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