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一 芒格评李录

  1. 捕鱼的第一条规则:去有鱼的地方捕鱼;捕鱼的第二条规则:千万别忘了第一条规则。

当竞争太激烈时,你再努力工作也无济于事

  1. 如果我们找到一样东西,能让我们大有所为,那我们对那些比不上它的东西就不必再看了。我们只需要静坐着等待。花些时间安静地坐着等待——这看似无为的做法却充满了智慧。相比之下,很多人都太过于活跃了。

如果你将一粒石子投入水中,石子会沿着最短的路径沉入水底。恰如悉达多有了目标并下定决心。悉达多什么都不做,他等待、思考、斋戒。他穿行于尘世万物间正如石子飞入水底—— 不必费力,无需挣扎;他自会被指引,他任凭自己沉落。目标会指引他,因为他禁止任何干扰目标的事情进入他的灵魂。这是悉达多做沙门时学到的。愚人们称其为魔法。愚人以为此乃魔鬼所为。其实,魔鬼无所作为,魔鬼并不存在。每个人都能施展法术。每个人都能实现目标,如果他会思考、等待、斋戒。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自序

投资的核心是对未来的预测,投资某个国家的企业确实需要对这个国家本身有一个基本认知,包括对这个国家历史和未来趋势的洞察。

我只是希望用科学方法和理性客观的态度,逐渐构建起一些有用的想法,在实践中可以被不断地检验、证否、充实和提高。让这些想法成为时间的朋友就是我全部的希望。

上篇 文明、现代化与中国

老问题和新史学

1. 老问题是什么?

东方的衰落和西方的领先

2. 存在的问题:

直到近代,人类对于历史的考据主要靠文字记载,相较于整个人类进化史,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足百分之一。用这 百分之一的历史显然不足以追溯、阐释整个人类进化的历程,加之传统史学本身也有偏见和局限,仅凭文字史的视野并不能全部回答上述问题

3. 各学科的大发展奠定了新史学出现的基础。

新史学,就是利用科学各个领域的前沿发展,扩学科重新构造解读人类长期历史的方法论,其最主要的突破就是不再局限于文字史,可以研究更久远的历史。

4. 书的主要内容

这一系列首先将主要应用贾雷德·戴蒙德和伊恩·莫里斯的研究成果,结合部分个人表述和解读,从中国人的角度,分析人类16000年进化史的计量图表,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揭示其中的规律,重点将集中在现代化的诞生历史上。

文明的轨迹

  1. 莫里斯使用了社会发展指数这种计量方式来定量记录人类长期文明历史轨迹。衡量社会发展程度最重要的指数就是摄取能量和使用能量的能力

  2. 计量内容:摄取能量的能力、社会组织的能力、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战争动员的能力

  3. 计量方法:指数的方法,把测量时间的起点定在公元前14000年,终点定在公元2000年;将测量的四个方面分值加总,将公元2000年的数值为1000分,平均至4个方面,将公元2000年代表东西方最高水平的每项社会发展指数定位为满分250分

  1. 计量对象:公元前9600年以后欧亚大陆上农业文明形成时的两大文明中心,以及此后传承这两大中心的各个文明中心。

  2. 将人类社会发展的指数绘制成一系列图标,这些图标有助于我们直观了解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image.png
图1 东西方社会发展指数
image.png
图2 东西方社会发展指数线性对数模型
image.png
图3 东西方社会发展指数

人类文明的第一次飞跃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始终保持了上升趋势,但在不同阶段速度不同,各有特点。因而李录认为要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需要划分不同的阶段加以分析。

1. 文明和文化的概念及差异

李录将对文明和文化进行了如下定义

  • 文明:人类利用自身与环境中的资源在生存发展中创造出来的全部成果
  • 文化:指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及信仰

文化用于区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间的差异,文明用于描述人类发展的共性,并区别人类与动物祖先。

2. 人类文明发展阶段

根据生产方式的差异将发展阶段分为3部分:

  • 1.0文明:采集狩猎
  • 2.0文明:农业畜牧业文明
  • 3.0文明:工业革命为先导的科技文明

3. 1.0文明时代

发生在7万年前,因气候变化引发的一次巨大飞跃。在此期间,人作为一种独特的动物,展示了自己的真正优势。相比其他动物,最大的特点是脑容量巨大,计算能力超强。这一优势在该期间表现突出。

但是到了7万年前左右,人类的运气开始好转,这时米兰科维奇循环朝相反方向变化,非洲的东部和南部开始变得更加温暖湿润,给人类提供了更好的自然条件来狩猎、采集,人口也开始随着食物的增加迅速增长。也是在这时,人作为一种独特的动物,开始显示出自己真正的优势。

另一方面受原来生存环境的影响,人类祖先开始出走非洲,离开原来的生活地,去往全新的生活环境。这次文明的飞跃从一开始显示出了人这种动物独特的进取心和智力。

  • 克服困难走遍全球:在对未来和目的地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一代一代以顽强的决心占领了全球。
  • 一路上都留下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走出非洲的意义

通过走出非洲,将人类遍布全球,基因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大大增加,并开始在全球寻找最适合人类发展的生存条件。

所以这一次出走非洲,让人类开始有了第一次文明的大飞跃,濒于灭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基因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大大增加,并开始在全球寻找最适合人类发展的生存条件。当这种生存条件在地球的某些地区首先出现的时候,人类利用机会的能力已经彻底形成,新的飞跃的基础也已经奠定坚实。

农业文明的诞生

1. 农业文明的分布不均是由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导致的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在全球的分布非常不均衡,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完全不同。

  • 从农业资源的分布来看,侧翼丘陵区是最幸运的地方,其次是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
  • 农业文明在美洲开始的自然条件极其匮乏。另一个导致美洲农业文明落后的原因是地理隔绝。

2. 文明的传播

农业本身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到这个阶段的社会所能摄取和使用的能量以及组织能力都远远超过1.0文明。

文明的传播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先进文明的殖民,另一种是落后文明地区当地人模仿学习新的生产方式。无论哪种方式,最终新的文明会传播到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方式在不同人种中也会逐渐同化。

3.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一方面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禀赋,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它和最先进的文明交流的机会,由此造成了各个地区发展的差异。

不同的地区虽然出现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文化,但是从文明本身的发展来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先进的文明最终都会以殖民、被模仿、同化的方式传播到所有可及之处。

整个农业文明的起源、诞生、发展、传播都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无论是开始的自然条件,还是和其他文明中心交流的难易程度,都决定 了当地农业文明发生的时间和发展的程度。

地理位置决定了发展条件的不同,先后有别。但拉长时间来看,最终大家都会逐渐走向同化

4. 莫里斯定律

在塑造整个历史的过程中,人的动物本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就是懒惰、贪婪、又充满恐惧的人类,在寻求让生活更容易、安全、有效的方式时创造的,而人类对此毫无意识。

但同时人也显示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一旦自然条件开始提供机会,他们很快就把自然资源条件转化成自己生存发展的巨大前进动力。

农业文明的天花板及三次冲顶

1. 农业文明发展的趋势

农业文明的发展促使人口出现大幅增长。

直到工业革命到来之前,农业文明社会的发展轨迹始终遵循着“上升、冲顶、衰落”的循环规律,社会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会达到一个峰值,同时触及难以逾越的天花板,之后不可避免地衰落,后退,再上升,触顶,衰落,如此循环往复。

2. 农业文明的天花板:做饼与分饼矛盾

由于有一个先天不足的瓶颈,农业文明的社会发展存在天花板,即有限的资源与近乎无限的人口增长。做饼与分饼的矛盾决定了人口增长最终只能通过非自然灾难来消化和制约。

人类在农业文明时代的灾难原因:饥荒、人口流动引起的战争、瘟疫、气候变化、政权失败。

3. 三次冲顶,应对挑战中不断创新

制度创新:低级管理国家向高级管理国家进化(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完成)。由分散到集中,使得资源得以最优分配,社会发展第一次冲顶。

在农业文明第一次冲顶之后,五大挑战几乎同时出现在东西方,尤其是游牧民族的入侵,加上自身政权的失败,瘟疫流行,使得东西方两大帝国在第一次冲顶之后先后失败,从而引发了整个文明区域的毁灭性倒退。

第二次冲顶:唐宋为代表的黄金时代

再次被游牧民族几百,加上瘟疫流行让宋朝的冲顶又遭失败。


农业文明的天花板及三次冲顶

最近参加了一个领读计划,共读李录的《文明、现代化与价值投资与中国》一书,我选取了其中《农业文明》这一节作为领读内容,写下了这篇领读稿,五一假期来临前分享给大家,祝大家假期愉快!五月快乐!

0. 前言

上一节李录介绍了农业文明的诞生,其中提及一个观点“受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差异影响,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在全球的分布非常不均衡”,农业文明的诞生有其先后顺序,相对应的,农业文明的天花板和巅峰又是什么呢?制约农业文明无限发展的瓶颈又是什么呢?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带领大家一起读农业文明的第二部分《农业文明的天花板及三次冲顶》。

1.前进两步、后退两步?

在工业革命到来前,纵观整个2.0农业文明,它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上升、冲顶、衰落”的循环规律。用书中的话就是“一直在前进两步,后退一步的态势下前进、发展”。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什么呢?

2. 做饼与分饼矛盾

说到这里,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Day2《文明的轨迹》中莫里斯提到的衡量社会发展指数的方法?没错,就是摄取能量和使用能量的能力。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一个社会想要持续发展,摄取能量必须是大于使用能量。然而农业文明的社会发展却存在着一个先天不足的瓶颈——自然资源的有限与当下时期近乎无限的人口增长。李录在书中将这一瓶颈比喻为“做饼与分饼的矛盾”。当“饼”不够时,这一矛盾最终只能通过非自然灾难来消化和制约。

3. 灾难因果分析:天-地-人

人类在农业文明时代的面临的灾难主要由这五个原因导致:饥荒、人口流动引起的战争、瘟疫、气候变化、政权失败。根据李录先生分析的因果关系论,我在这里绘制了一张“天-地-人”三层的因果模型,相信通过这张图,你一定能够理解,气候变化导致的土地减产、由此引发饥荒或是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这也造成了政权的争夺与战争;与此同时,流动性极强的游牧民族也将病毒或细菌广泛传播,最终引发了瘟疫。这些都造成了人口的消减。
image.png
图 人口消减原因分析图

4. 三次冲顶

在过去几千年里农业文明虽然饱受挑战,但至少有三次的冲顶,人类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创新。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从低级管理国家向高级管理国家进化的制度创新,这一创新过程主要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完成。西方从低端国家逐渐进化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巨大贸易帝国——罗马帝国。而罗马帝国也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到公元纪年到达了鼎盛时期。另一方面东方也从夏商周逐渐过渡到了以秦汉为开端的中央集权制管理政权。

image.png
图 东西方社会发展指数(公元前2000年-公元1800年)
来源:Ian Morris,Social Development,2010

社会组织的创新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由于组织的差异性而造成战争和资源掠夺。在第一次冲顶后,五大挑战几乎同时出现在东西方,这造成了整个文明区域的毁灭性倒退。
东方在经历了400年的动荡之后,出现了以唐宋为代表的黄金时代,在宋朝农业文明第二次冲顶。接着又被铁木真的蒙古铁骑所击败,战争加上瘟疫让宋朝的冲顶再次失败。游牧民族在开疆扩土的同时也将瘟疫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也将宋朝的文明传播到了当时相对落后的西欧。

但蒙古铁骑由于最终未能征服西欧,战争和迁徙的冲击未波及西欧大陆,却将技术和东方文明带去了,整个西欧因为中国技术的引进,开启了新一轮的社会发展。

这便是东西方的三次冲顶,截然不同的道路。从这些冲顶过程中,我也愈发理解《农业文明的诞生》中提及的一个观点——地理位置决定了发展条件和进程的不同,先后有别。但拉长时间来看,最终大家都会逐渐走向同化。

拓展阅读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读历史书的人,从这一章也想谈一谈我所理解的历史观:

第一,历史的长期主义:李录先生将人类历史上东西方的三次冲顶进行对比的写法,让我想到了张宏杰老师的《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这本书也是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世界史大背景下去解读,理清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张宏杰老师一致推崇的历史观便是“长时间、远距离、阔视野”。

第二,黄仁宇老师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及自己的历史观如是说:“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历史观点代表人生哲学,不能受短时间的政策所掩蔽,尤其不能闭户造车,不顾外间情势地单独决定。”

第三,我曾在读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后这样告诉自己: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我们想象,因为可能我们在接近下一个奇异点。

历史是真正的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