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 时隔四年重读这本书,也因为实践经验的增长,看到了过往自己产品设计中踩过的不少坑/做的还不够好的地方。

  • 简约设计四原则:删除不必要的、组织要提供的、隐藏非核心的、转移(对界面重新布局、功能放置在正确的位置)。删除/组织/隐藏/转移者八字原则大抵需要用产品生涯来实践和体悟。

  • 最近总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我从这本书中也找到了最喜欢的解释,其实是乔布斯说的——「乍一看到某个问题,你会觉得很简单,其实你并没有理解其复杂性。当你把问题搞清楚之后,又会发现真的很复杂,于是你就拿出一套复杂的方案来。实际上,你的工作只做了一半,大多数人也都会到此为止……但是,真正伟大的人还会继续向前,直至找到问题的关键和深层次原因,然后再拿出一个优雅的、堪称完美的有效方案。」

真正伟大的人还会继续向前,直至找到问题的关键和深层次原因,然后再拿出一个优雅的、堪称完美的有效方案。”向前吧,产品人,做让用户心动的产品吧! :::

书名 简约至上:交互设计四策略
作者 贾尔斯·科尔伯恩
状态 已读完
简介 追求简单易用是人类的本性,无论是互联网产品。还是移动应用。亦或其他交互式设计,简单易用始终都是赢得用户的关键。同时,简单易用的程度也与产品寿命的长短密切相关。
在《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中,作者Giles托20多年交互式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合理删除、分层组织、适时隐藏和巧妙转移这四个达成简约至上的终极策略,讲述了为什么应该站在主流用户一边,以及如何从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期望出发,简化设计,提升易用性。创造出卓而不群、历久弥新的用户体验。

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结构化记录本书的核心观点。

【WIP】简约至上:交互设计四策略 - 图1

读后感

理解简单:当我们在说简单的时候到底在说什么?

为什么要简单?而不是复杂?

如何达成简单的设计?

书摘

一、 话说简单

一谈到简单,大家只会想到诸如「少即是多」这样含糊其辞的话,那么关于简约设计,到底有没有切实可行的策略呢?

复杂的产品不可持续

我们渴望简单,却被复杂的产品吸引。精密的装置、整排的开关,乃至鲁布·戈德堡机械,都确有某种魅力。

技术专栏作者 David Pogue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夸耀效用原理”:人们喜欢自己被包围在不必要的功能中。

客户希望增加功能,投资人也希望通过新功能提振产品。有时候他们是对的。然而功能越多,就越难发现真正对用户有价值的东西。新功能总有一天会归于平淡。增加复杂性意味着遗留代码越来越沉重,导致产品维护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也越来越难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与此同时,用户也会渐渐地对你的产品越来越不满意,因为增加的复杂性导致他们很难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功能。况且,想到为那么多没用的功能买了单,他们会不高兴。无法理解的功能也让他们感到害怕。

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和熵增,这似乎是一种宿命。

所有新增的功能用户都需要为此埋单,无论是金钱意义上的或是认知意义上的,比如B端产品中企业使用者或许不用支持现金,但新增的复杂功能却需要使用者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在其中。

冒充简单

冒充简单的例子随处可见,比如说明书,比如操作向导,都企图告诉人们某个事物很简单。

当一个feature复杂到需要用操作向导来说明时,你需要想清楚你究竟为使用者提供了多少实用价值。

操作向导为简化问题,会把一个任务分成几步。但实际上,向导会剥夺用户的控制权,所以人们才会感觉受到了限制。设计一个简短的向导也许管用,但向导过程越长,体验越差。

借助操作向导这种额外的东西不可能营造出简单的用户体验来,用户只会觉得又多了一件事要做。

一些解决方案看似简单,也能用相对低的成本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实际上可能埋了巨大的坑

问题不可避免

面对复杂,人们很容易会问:为什么用户不能学习?只要稍微花点时间,他们就可以被赋予那么多能力。而且通常来说,“用户”起初确实会提出想要那些能力,因此他们也有责任学习。但亲身经验会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想不对。

压力会导致技能出问题。越复杂或少用的知识,忘记就越快。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技能会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出问题:按错了按钮,漏掉了关键的步骤,或者输错了密码而不自知。

永远不要对你的用户要求太多,指望用户学习是不可持续的。要时刻记住「在高压状态下,用户需要最简单的方案」

真正的简单

在温德尔·霍姆斯看来有两种简单:一种发生在探索问题的开始,因为知识体系不完整、想法简单,通过拼凑认知得到的、相对负责的解决方案;另一种简单是意识到了更底层、本质的模式,并找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真正简单的方案。

“我不认为贴近复杂的简单毫无价值,但我更喜欢远离复杂的简单。”

换句话说,有两种简单。第一种发生于我们探索问题之初。此时,我们的知识不完整,我们的想法简单化,并因为过于简化而抓不着重点。但随着对问题理解得越来越深入,我们了解到它有多复杂。各种问题、微妙之处,还有相互关联的地方,都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此时,我们的解决方案也是复杂的,没有说明书就很难理解。

某一天,我们开始意识到更底层的模式,并发现一种不同的简单方案。这个方案试图把整个宇宙的复杂性都打包到几个问题里。复杂性还在,只是随时准备被拆开,但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包装来实现真正的简单。

在寻找简单的旅程中,首先想象三类人的反应、提前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们一起走到最后。

有些人真正理解问题所在,他们认为可以很快拿出方案,而且不用花太多钱。“不需要过度复杂的东西。”他们说。听起来这些人好像跟你是盟友,但在真正的复杂性显现时,他们往往会抛弃你。

有些人会抱怨你没能看到问题真正的复杂性。对于你找一个简单方案的任何提议,他们都会提出充足的理由反驳。

少数人会支持你去发现更深层的模式,但他们需要知道真正简单的方案得来不易。

不是那种简单法

但我们在谈简单时,其实是指考虑对于大多数用户的体验足够简单。

在做技术产品的设计时,至少有三个角度:管理人员、工程师和用户。

简单不等于欠缺,简单的特征和个性源自你的设计方法

简单并不意味着欠缺或低劣,也不意味着不注重装饰或者完全赤裸裸,而是说装饰应该紧密贴近设计本身,任何无关的要素都应该予以剔除。——Paul Jacques Grillo(Form,Function&Design)

换句话说,抛开极简主义,也能够成就简单。简单的特征和个性应该源自你使用的方法、所要表现的产品,以及用户执行的任务。

简单源自专注

简单源自专注。明确自己的目标,更容易迷途知返。

如果你追求简单,就需要明确知道如何在用户头脑中建立简单的感觉。但在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之前,先要有专注的视野。

为此,我们必须协调不同的观点。应该服务哪些客户?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应该考虑为明天优先积累技术,还是应该快速满足用户今天的需求?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冲突的声音,协调你自己头脑中冲突的声音,都需要仔细和专注。

二、 愿景:一张蓝图绘到底

愿景是什么?

搞清状况:用户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当几种想法互相抵触时,复杂性就显现了。好的愿景让你明确什么是必须做的。

那么愿景到底又是什么呢?

每当纠结于某个设计时,我都会后退一步,想想「用户在这里真正想干的是什么?」提问的方式非常重要,比如,可以问:「我在这里打算干什么」/「我正在设计什么」

然而,关于在于我基于什么来做设计。如果用户重要,我就关注用户是否觉得简单,那么更好的提问方式就是「用户在这里要干什么」。

还可以再深入一层来提问:「用户在这里真正要干的是什么」。

这里写的可能比较抽象,其实想要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我的理解还是要回到设计的起点去思考,即

  • 你的设计到底要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
  • 用户在这里会遇到什么困难
  • 用户到底需要什么?

最后才是我要怎么做设计。

共识的理解:将目标聚焦到用户身上,通过共识构建愿景

不同部门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最终用户,长此以往,各自眼中的用户会变得扭曲。他们并非故意如此,只是环境使然。你同样也会被遮住眼睛。所有人都需要跳出自己的圈子。

把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目标都统一到最终用户身上,通过共识构建愿景。然后,阻力和争斗就会减少。

环境的重要性:去现场观察

走出办公室

用户体验是否简约,必须要在纷乱、多变的环境中才能考察出来。

到用户日常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短暂的拜访参观,你能通过几个小时的观察收获很多。如果你不能到用户现场,那么就要跟用户多了解一些他们工作环境的情况,特别是要知道他们在使用你的软件时经常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你不能到用户现场,那么就要跟用户多了解一些他们工作环境的情况,特别是要知道他们在使用你的软件时经常会发生什么事情。

到一线去,到现场去,多了解一下用户的实际工作环境。

观察什么

观察用户在不同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需求是什么,包括但不限于办公室、居家环境、户外…

找合适的用户:为主流用户设计

用户的三种类型

可以将用户分成三种类型:主流用户占绝对的主体地位,专家型和随意型用户只是少数派。

  • 专家型用户:愿意探索你的产品或服务,并且会给你提出各种改进建议。他们希望看到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前所未有的技术。即便拿到的是一个从未见过的产品,他们也会摆出专家的态度。换句话说,他们舍得花时间研究新产品,探索产品的新功能。
  • 随意型用户:可能使用过类似的产品或服务,他们有兴趣使用更高级、更复杂的产品,却不愿意接触全新的东西——要想让他们认可新功能,那么新功能必须足够简单
  • 主流用户:他们自己不会因为你的技术而使用你的产品,使用你产品的目的是完成某项任务。他们会掌握一些重要功能的使用方法,但永远不会产生学会所有功能的想法。

为什么要忽略专家型用户的意见?

大多数公司都会在听取专家型用户的意见上花费很多时间——这些用户都是使用他们产品或服务时间最长的——因为跟这些用户会有很多共同语言。专家型用户都是技术狂热者,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对如何改进当前产品固执己见。然而,专家并不是典型用户,他们的判断会出现偏差,他们不会体验到主流用户遇到的问题。他们追求主流用户根本不在乎的功能。

专家想要的功能往往会吓倒主流用户

为主流用户而设计

我们要为大多数人制造一辆汽车。这辆车……足够小,哪怕一个人也可以驾驶它、修理它。我们要为它设计出最简单、最先进的引擎,然后再投入生产。但这辆车的售价却非常低,不会有人因为工资不高而买不起它。 ——亨利·福特谈T型车

当然这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如果你想要做一个通用型的、吸引大众的产品,那么必须关注主流用户的意见。

主流用户想要什么

  • 主流用户最感兴趣的是立即把工作做完,专家则喜欢首先设定自己的偏好。
  • 主流用户认为容易操控最有价值,专家则在乎操控得是不是很精确。
  • 主流用户想得到靠谱的结果,专家则希望看到完美的结果。
  • 主流用户害怕弄坏什么,专家则有拆解一切刨根问底的冲动。
  • 主流用户觉得只要合适就行了,专家则想着必须精确匹配。
  • 主流用户想看到示例和故事,专家想看的则是原理。

如何构建愿景?

体现品牌特征

如果你在为一家组织设计,那么你的产品必须符合它们的品牌定位。

品牌的三方面特征如下:

  • 实用性——这个品牌能做什么对我有帮助的事情?
  • 情感——这个品牌给了我什么感觉?
  • 价值观——这个品牌崇尚什么?(这方面不一定高尚,有些组织的信条实在没啥可说的。)

简单意味着控制

如何让用户感觉到自己在掌控一切:

  • 用户希望感觉是在掌控自己使用的技术:
    • 专家希望控制和定制技术。你需要站在主流用户的角度来思考“掌控”的含义:掌握结果。
  • 用户希望感觉是在掌控自己的生活
    • 发现用户的感情需求、合理需求,直至解决方案。

正确选择“做什么”

设计之所以会变复杂,通常是因为某些不重要的步骤挤占了核心特性,或者忽略了为设计提供上下文的步骤。在设定愿景时,正是这些步骤保证你简化体验。

  • 对于创建简单的体验而言,这些“上下文”步骤与那个“核心”步骤同样重要。
  • 接下来要做的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来描述这个核心和上下文,而组织、优化、切换和其他细节可以忽略。
  • 记住,你最应该关注的是用户行为而不是你的设计。如果在这个阶段过多地描述自己的解决方案,就会把自己绕进去。正确的做法是只描述一定程度的细节,能说清楚就行了。
  • 要通过用户的语言来描述行动的经过,否则就有漏掉关键信息的危险。

关注核心行为,并且从用户的视角把它描述出来。

描述用户体验的正确方式是讲故事

在研究某个问题的时候,你需要把它转换成一种认识。故事是描述认识的一种好方式。与一大堆需求描述相比,故事更容易让读者明白什么重要和为什么重要。

相比于复杂的需求描述和功能介绍,用故事来组织是更好的方式。

如何讲故事:简明、具体、可信、有细节

  • 故事的表现形式并不重要,可以是几句话,也可以是一串故事板、一组原型或一段视频
  • 故事的情节要简短:不要长篇大论地详细描述重大活动,要通过一个小故事展示出每一个需求点,并确定满足该需求的功能点(核心功能)
  • 展示,而不是讲:描述用户的行为比介绍用户的性格更容易令人印象深刻
  • 不要编造:保证故事可信的最佳方法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
  • 多练几次,对别人讲,然后修改:以帮助自己修补故事中的漏洞、提炼出本质

愿景的三个层次:环境、角色、情节

愿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可信的环境:故事中的时间和地点
  • 可信的角色:谁和为什么
  • 流畅的情节:什么和怎么样

很多复杂的设计都是因为没有考虑到现实世界的压力而导致的,或是因为设计者期望用户自己能够应付一切,或是因为他们不小心漏掉了某个重要的环节。你的设计应该与你所讲的故事完美契合。

如果在故事的情节上遇到麻烦,就返回到角色,设想角色会怎么做。如果在角色上无法做文章,就去挖掘文章,看看环境会如何影响角色。

简单的体验能够适应极端条件

瞄准极端的体验目标,即使是那些无法完全实现的目标,也能够帮你保持产品简单

尽量用最简单的词汇描述你的想法

我并不想罗列所有功能,只想在同一个层次上解释清楚主要功能。如果我可以概括关键点而不会遗漏重要细节,那么就应该算是完整了。

有了描述之后,我不会四面出击,而是专注于如何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来实现。

通常,要做到正确,肯定得经过几轮反复,但这是值得的,因为反复可以让我关注真正重要的东西。

洞察力

培养自己对简约设计的洞察力没有什么窍门,只不过在你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后,终于实现了毫不费力的功能,你会感觉像是变魔术一般。

  • 回顾你从用户那里收集的素材、他们面对的问题、他们生活的世界。把那些对用户行为影响最大的事情放在前面。
  • 从你的用户故事中寻找突破口
  • 把这些设计要点按先后次序排列出来,哪一个因素影响最大?哪方面容易改变?
  • 最后,验证你的见解。如果你的见解有偏差,会导致什么结果?有哪些不可控因素会影响你的看法?有没有正反面的例子可供参考?这些例子能否反映出你的看法有问题,或者例子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没有将设计贯彻到底)?

验证你的想法意味着还要花更多时间观察现实中的人,通常可以使用原型或者竞争性产品作为辅助。只有通过验证,才能知道你的见解到底有没有价值。 花点时间观察和研究你的故事背后的数据。

这套方法和我之前做产品设计的思路类似,还蛮有借鉴意义的。即「调研→挖掘痛点→评估优先级→验证猜想→收集数据和反馈→迭代」,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强化自己对某一个行业和业务的认识。

总结出正确的愿景后再开始设计

“作为设计者,我们希望马上开始设计,但克制自己非常重要。”Cultured Code的尤尔根·施魏策尔如是说。太早开始设计意味着会遗漏重要的见解,甚至意味着设计思路完全错误。

乍一看到某个问题,你会觉得很简单,其实你并没有理解其复杂性。当你把问题搞清楚之后,又会发现真的很复杂,于是你就拿出一套复杂的方案来。实际上,你的工作只做了一半,大多数人也都会到此为止……但是,真正伟大的人还会继续向前,直至找到问题的关键和深层次原因,然后再拿出一个优雅的、堪称完美的有效方案。

——史蒂夫·乔布斯(摘自Steven Levy的Insanely Great:The Life and Times of Macintosh, the Computer that Changed Everything)

根据我的经验,任何项目的前三个方案大约都是对真正重要问题的描述。这段时间非常令人头疼,因为复杂性似乎与日俱增,而且脑子里也没有什么想法。坚持不懈是达成简单最重要的一步。

不要匆忙着手设计。理解核心问题需要时间。

真正伟大的人还会继续向前,直至找到问题的关键和深层次原因,然后再拿出一个优雅的、堪称完美的有效方案。——史蒂夫·乔布斯

作为产品设计者,要克制自己立即动手开始设计的欲望,对产品目标、用户场景的把握是更关键的,通过不断的探索和钻研,以得到最合适的方案。

向团队成员分享愿景,以确保大家的理解是一致的

与别人分享你的愿景,即使你不在场也能保证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且,你的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说出什么是好的决定,什么是坏的决定。

让最核心的理念随处可见,提醒人们时刻谨记。随时随地使用,让它成为人们时刻不忘的追求。把它公之于众,意味着团队所有成员都知道自己应该交付什么样的功能。

跟参与项目的每一个人复述你的故事,看见他们一次就讲一次。不要停下来,要天天讲,反复讲。直到你讲得自己都厌烦了,人们才会真正领悟到。

共享愿景最好的工具有时候是产品的简单原型。

三、 简约四策略

变化曲线:三个阶段

image.png

  • 当前状态:大家都很舒适,需要做的是证明改变的必要性,为什么是现在做出改变?
  • 痛苦期:改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阵痛期,这个阶段可能会对业绩造成影响,需要评估可承受的损失大小;如果改变复杂且耗时长,那么可能需要两个产品并行(灰度期)
  • 收益:如果新设计不错,可以看到曲线上扬,而这最终会带来收益。用户研究可以预测这个提高幅度有多大。有时候,根据这个预测就足以证明会有提升了。如果不行,说明还需要更多数据,那必须进行大规模研究。

理解组织的战略并将愿景统一到公司目标上

你的愿景应该涵盖客户和他们的需求,以及如何实现他们的需求。而要兑现承诺,必须再回头考虑你服务的组织。你需要理解自己组织的策略。

波特竞争策略:公司寻求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

  • 差异化:通过树立壁垒来维持高价格
    • 让某件事独一无二地容易、低门槛
  • 低成本:通过控制成本费用实现利润最大化
    • 降低成本
  • 专一化:专注于某个细分人群或细分市场
    • 针对特定用户进行优化

做设计决策时可能会存在多个策略混合的情况,不过还是要有一个优先级;不管什么战略,目标都是建立稳固的用户群以保证生存(通过获得收入或保持黏性)。

每家公司背后的简单方程

在从事设计工作的早期,我曾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为公司想一些新点子。但我很快发现任何公司都不缺少新点子。不仅不缺,通常多数公司的点子还会过剩。而我的工作多数时候则是帮他们挑出正确的点子,并确保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

多数团队不缺“点子王”型选手,更缺的是实干型的选手,Talk is cheap and show me your solution!

多数公司的背后都有一个方程,大致如下: (售出汽车的数量)×(汽车价格)-(总成本)=(盈利)

你需要理解简单的用户体验对这个方程的每个部分都有什么影响。简化产品可以让这家公司卖出更多汽车吗(比如这样用户会更喜欢)?或者可以卖出更高价格吗(因为简单的设计看起来更经典)?还是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因为采购成本会降低)?

然后,需要对改变排出优先级。建议的做法是对比每项改变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如果你问别人,别人会告诉你它们都重要,都可行。因此要对重要性和可行性加以量化,用固定的分数(或虚拟的钱)来表示。

确实,过去我司的业务中老板也曾经提过这样的决策建议:
1. 在做决策的时候需要关注以下关键的业务指标:成本相关、收入相关、效率相关(涉及到业务细节不展开具体指标名称)

  1. 做事方法:在上面的关键指标中找到自己团队的关键指标来做事,决策可以一定程度上通过感性认知来判断,但尽量还是做到可以量化结果;决策上有分歧的时候,需要围绕着关键的核心指标来展开讨论,如果达不成一致,尽快升级讨论,让可以做关键决策的人参与进来。

摒弃“速效方案”

只考虑成本(或可行性)来排列改变的优化级会导致一个问题:预期的改变列表中会充斥着“速效方案”。专注于实施“速效方案”慢慢地会累积很多问题。

所以说对于大部分产品经理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摒弃的是「成本优先」的思维,因为这个时候你得到的方案大概率不是最优的甚至是短视的。

摒弃速效方案意味着要做两件事。 首先(正如前面所见),既要看到“影响”,也要看到“可行性”(或成本)。

其次,应该把改变分成三类:速效方案(快速生效)、基础方案(会产生巨大影响或让其他改变更容易)和战略方案(让产品与公司战略及愿景统一起来)。

好的产品管理方式能在这三类改变中有效地分配时间,无论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通过这样改变分类,可以认识到要做的不同工作,让改变有了可比性。正如聪明的投资者会控制自己的投资组合一样,好的设计团队也能在这三种改变中求得平衡。

理解好的产品设计有三种方案——速效方案(快速生效)、基础方案(会产生巨大影响或让其他改变更容易)和战略方案(让产品与公司战略及愿景统一起来),在这三种改变之前合理分配时间精力、取得一个相对的平衡。

积跬步至千里

组织中的不同角色关心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董事会的眼光是长远的,董事们通常喜欢大型、亮眼的项目。经理层则更倾向让具体的任务平滑对接。而运维人员则喜欢小巧可靠的项目。无论大小,任何组织都由各种人构成,因此肯定会遇到优先级冲突的问题。

在面对突出时如何应对:一种应对策略是不再关注改变,而是关注用户的问题。不要把短期方案和长期方案对立起来,而是把这两个方案看作为解决问题的两个战略步骤。

第一步是通过最小的变化给用户和团队传达一个信息,即“我们正关注这件事”。不仅能简化流程,而且会让所有人都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这一步很安全,而且能够迅速看到回报。但高层领导可能会不耐烦。

下一步就是研究如何交付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方案。那就根据情况尝试可用的技术。

最后一步是大规模交付,去实现董事会所期望的亮眼方案。

通过把想法与解决用户问题联系起来,可以得到一个粗略的路线图:从“有所改进”到“哇噢”。并且,借此可以获取组织中不同人群的支持。

通过这种方式,稳扎稳打的推进和解决问题,大部分人总是想着打出一记制胜分,但更好的方式还是先做出一点微小的改变,逐步地击破和建立优势,最终达成胜利。

注重细节

研究任何简单的体验都会发现,设计团队在很小的细节上面都会付出可观的时间。

如果你是赛道上唯一的参赛选手,那只要“足够好”就行。但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面临激烈的竞争。这时候,边际效用——细节——就变得重要了。

正如查尔斯·埃姆斯(Charles Eames)所说:“细节并不是细节。它们构成了设计。”

细节决定了设计的优劣。

简化遥控器的四个策略

  • 删除:去掉不必要的按钮,直至减到不能再减为止
  • 组织:按照有意义的标准将按钮分成组
  • 隐藏:把那些不是最重要的按钮安排在活动仓盖之下,避免分散用户注意力
  • 转移:只在遥控器上保留最基本功能的按钮,其他控制通过电视屏幕上的菜单、语音或手势来实现,从而将复杂性从遥控器转移到电视。

四、 删除

4.1 删除是最明显的简约设计方法

简化设计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删除不必要的功能

删除杂乱的特性可以让设计师专注于把有限的重要问题解决好,而且有助于用户心无旁骛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法国作家、飞行员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说过:“完美并非加无可加,而是减无可减。”删除作为一个策略难就难在明白怎样做到这一点。

4.2 如何删除功能?

什么不能删:对用户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功能和内容

不要等着别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无情地删除最有意思的功能。要总揽全局,保证只交付那些对用户体验而言真正有价值的功能和内容。

找到核心所在

体验的核心是最能打动用户的东西。找到它,删什么留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在按照优先级对功能排序时,要记住关系到用户日常使用体验的功能很有价值,但不一定是最常用的功能。以此为起点,可以开始编写你的用户故事。

另外,能够消除用户挫折感的功能同样也会受到欢迎。在描绘用户故事时,别忘了寻找常见的挫折和难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功能的优先级次之。

与新增功能相比,客户更关注基本功能的改进。

删除功能的过程中需要对功能进行优先级排序,从用户日常使用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功能开始,另外消除阻碍用户正常使用或者是有挫败感的功能也是重要的。

砍掉残缺的功能

删掉实现得不够理想的功能也是很重要的。

不要假设用户场景,而应该去调研用户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别人)说:“假如用户需要……”那么只有一个答案:搞清楚这个功能对用户是否真的重要。问一问:“我的目标用户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吗?”如果回答是“几乎没有遇到过”,那么,请放弃这个想法,讨论下一个。

不要再“假如”了,还是去发现问题吧。

少一些假想,多一些主动地调研和了解用户实际的痛点是什么。

大胆对增加产品功能的要求说不

增加功能不一定会让用户体验更简单,反而经常会导致更多的迷惑。

很多情况下,你都有可能拿出一个能够满足用户真正需求的替代方案(例如让他们在应用之间快速切换)。但是,要大胆对增加产品功能的要求说“不”。

不要只是把注意力放在流程的改进上,而应该退一步想想背后的问题是什么

如果在设计的时候只盯住流程,那么结果很可能会创造更多的功能去处理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问题和细节。要想避免这些复杂性,退一步想,把注意力集中到客户的目的上,问自己:“还有其他的解决方式吗?”

如果一个小变化导致了复杂的流程,就应该退一步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消除错误

即使非常小的错误也会让用户烦恼。消除错误是简化用户体验的重要途径。

砍掉不必要的功能强于一味地堆砌功能

痛下决心砍掉不必要的功能,要强过无意义地堆砌功能。 你设计的产品如果承载过多的功能,更有可能降低主流用户的满意度,从而对产品的长期盈利能力造成损害。

删掉功能对不同用户的影响有差别,需要做的是专注于目标客户的核心任务

要知道人们真正关心什么,探知他们对删掉某个功能后的产品有什么意见,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做个原型让他们试用。

想在任何时候取悦所有用户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专注于目标客户的核心任务,只要让他们高兴、让他们满意就行了。

排定功能的优先级实践原则

在确定什么功能该保留、什么功能该删除的时候,遵循如下原则。

  • 确定用户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排定优先次序。
  • 专注于寻找能够完全满足优先级最高的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找到之后再考虑满足用户的其他目标。不要因为多提供功能而影响核心功能的交付。
  • 确定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最常见的干扰源,并将解决这些问题的功能按难易程度排出优先次序。
  • 去掉执行相同任务的重复方式。
  • 最后,不要以功能的多寡来认定产品的价值,而应该看产品能否满足用户最高优先级的目标。换句话说,观察人们如何使用原型。

删掉干扰项以免增加用户负担

去掉那些可有可无的选项、内容和分散人们注意力的玩意儿,可以减轻用户的负担,让用户专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掉分散注意力的视觉元素,可以让用户感觉速度更快、更可靠。把干扰性的细节都删除。

提供有限的选择可以降低用户决策成本

给用户提供选择会让人感觉自己在把控着局面,而在某些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少一些选择。如果选择超过了一定的界限,特别是在很多选择都相似的情况下,选择反而变成了负担。

选择聪明的默认值

选择聪明的默认值可以减少用户的选择。

聪明的默认值指的是适合大多数人口味的选择。通过分析客户信息(如日志文件),可以找到很多选择默认值的依据。

  • 如热门新闻、类似项(浏览过这个产品的用户还看过)、个性化信息(使用你的信息自动填写表单)、共同选择;离开页面/应用时,记住用户上次的位置,如:最近保存的文档、恢复状态…

真正智能的默认值会“关注”你(或跟你一样的人)在做什么,然后预测你接下来的行动。很多消息类应用的建议回复就是很好的例子。

默认值是节省用户时间和精力的有效方式,也是清除设计蓝图中“减速带”的首选方式。

选项和首选项

主流用户不喜欢为设置选项和首选项劳心费神。这是典型的专家行为。

简单的用户体验不会强迫用户去做这种选择,哪种方式最有效应该是设计团队考虑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请一些用户来测试。

删掉那些牺牲速度和简单的选项

记住,主流用户希望“够好就行了,快点”,而专家则希望“尽可能完美,等多长时间都愿意”。如果你想要设计主流用户喜爱的简单体验,就问问自己,向用户提供这些选项会不会因为追求完美而牺牲速度和简单。如果是,就删除那些选项。

删掉视觉混乱的元素

删除视觉混乱的元素意味着人们必须处理的信息变少了,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真正重要的内容上。我注意到,用户所说的“干净”的界面,意思就是其中没有杂乱的元素。

删除混乱元素很简单。观察设计方案中的每一个元素,想一想为什么需要它。它能够提供重要的信息,还是能够提供支持?先把它从方案中删掉。如果方案中没它不行,再把它拿回来。

减少视觉混乱的方法:

  • 使用空白或浅背景色来划分页面,不要使用线条。因为线条在前景中,而空白和颜色在背景上,前景会更多地吸引人的注意力。
  • 尽可能少使用强调。如果仅加粗就行了,就不必又加粗、又放大、又变成红色。
  • 别使用粗黑线,匀称、浅色的线更好。
  • 控制信息的层次。如果页面中信息的层次超过了2或3个层次,就会导致用户迷惑。比如说,要少用数字、大字体或粗字体,最好总共不超过3个层次:标题、子标题和正文。
  • 减少元素大小的变化
  • 减少元素形状的变化。整个界面中最好只使用一种按钮样式,使用3或4种按钮样式就太花哨了。

删减不必要的文字说明

多余文字的常见地方:

  • 删除引见性文字:开门见山,而不要讲废话,比如一打开页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章开头的那几句废话(“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我们希望您心情愉快……”)
  • 删除不必要的说明:删掉“填写完这些字段后,请您按提交按钮把申请提交给我们”。页面的标题(“申请表”)和页面的内容(表单)足以让用户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
  • 删除烦琐的解释。链接下面经常会有描述和解释性文字。这些文字有时候是必要的,否则不同的人对链接指向哪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然而,解释性文字经常是页面冗余的又一大来源。把“产品搜索: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即可帮您找到合适的产品”替换成“产品搜索”,就能从24个字中省去20个。
  • 使用描述性链接。通常位于标题下面的“单击这里”或者“更多内容”链接都想说明要把读者带去哪里。把标题本身作为链接可以让页面更清爽。

    精简句子

    几乎任何句子都能够精简,几乎任何文字都可以删除:

  • 不使用介词(“对于/根据/为了/基于/通过/关于”)。这些词会弱化句子的谓语,因此要尽量省略。

  • 不使用is的动词形式(“正在消耗时间”),尽你所能使用其他表述方式(“花时间”)。
  • 把被动句式(“时间是被这个项目所需要的”)转换为主动句式(“这个项目需要时间”)
  • 删掉索然无味的开头(“大家都很容易看到这一点,……”),开门见山
  • 减少废话。在表达相同意思的前提下,用“每天”代替“在每天的基础上”。

    适度删减

    人们希望自己能够掌控局面。他们更愿意成为导航员,而不是过路人。在感觉自己在撞大运或受不可见的力量支配时,他们会非常焦急,甚至会求助某些迷信行为,让自己找到一种掌握局面的感觉。

    这里的关键在于让人们能够控制结果。

4.3 删除策略的焦点

“删除”策略的核心就是干掉那些分散注意力的因素,聚焦于项目

  • 聚焦于对用户有价值的功能。这意味着专注于那些承载用户核心体验的功能,也意味着交付的功能必须能够消除用户的挫折感,能够消除他们的焦虑。
  • 聚焦于可用资源,通过删除残缺的功能、不切题的元素和花里胡哨的东西为用户提供价值。
  • 聚焦于达成用户的目标。纠结于流程会陷入细节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 删除那些干扰性的、增加用户负担的“减速带”:错误消息、不知所云的文字、不必要的选项和造成视觉混乱的元素。

    五、 组织

六、 隐藏

七、 转移

八、 最后的话

相关资料

可通过“⌘+K”插入引用链接,或使用“本地文件”引入源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