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短期废物”,学会自我接纳,责怪自己往往无法带来真正的改变,反而会增加无力感和焦虑感,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
2、 多花点时间享受美食吧,为了“品味”而吃。不要仅为了果腹而草草了事,错失了本能体验到的美好。
3、 无聊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对无聊的焦虑。愿你更宽容地对待人生的无聊时刻,人生很长,不必为了这一分钟焦虑。
4、 “间歇性失忆”是注意力在作祟。我们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它会对我们大脑的所有信息进行层层筛选,以帮助我们专注于当下最重要的事。因此,当我们开始“拼命”回想时,注意力便会集中于“拼命”这件事情本身,而将我们要回忆的事情挤出去。
5、 真实自我:一个人能够做自己认为是对的、好的事情,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不违心地生活,是“做自己”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当外界的标准跟内心的标准发生冲突时,努力按照个人价值观行事,是非常勇敢的事!
6、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这是一种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有进展的绝望,导致极度不信任自己,听任现实摆布、放弃甚至躲避再次尝试。“习得性无助”的人会对“继续尝试”产生极其强烈的排斥和恐惧,这句话实际上是给对方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与其说“我相信你”,不如说“你可以放弃”、“你失败了我也爱你”。
7、 我们常喜欢说的一句话说“更高处相见”,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站在更高处的,现在的高度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刚刚好,理解他人的预期而不是将自己的预期强加给其他人。
8、 “错失恐惧”:它是一种因为患得患失而产生的焦虑,让我们总觉得别人在我们不在的时候经历了什么有意义的事。
简单心理
60个笔记
1 “躺平”的哲学 记得捍卫自己做“废物”的权利
[插图]
所谓“做短期废物”,其实是让我们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指的是人们在理解自身或他人的优缺点的前提下,依然能对完整的自己感到满意—“尽管我与众不同或是有缺陷,但我依然认可自己”。
请你记得,永远不要觉得“只要我不断苛责和否定,我就可以改变”。责怪自己往往无法为自己带来真正的改善,反而会增加无力感和焦虑感,带来更多负面的情绪。
如果“丧”,就乖乖地“丧”一会儿吧!人生路远,我们要学会等待电量充满。
[插图]
“品味”这个词,指的是一个人对周围积极事物的主动注意,它使我们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感。
无聊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将无聊当作了“人生的威胁”,似乎只有保持忙碌、充分利用每一秒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但人生的意义又由谁来定义呢?分一些时间用来无聊又有何不可?
愿你更宽容地对待人生的无聊时刻,人生很长,不必为了这一分钟焦虑。
[插图]
我们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它会对我们大脑的所有信息进行层层筛选,以帮助我们专注于当下最重要的事。因此,当我们开始“拼命”回想时,注意力便会集中于“拼命”这件事情本身,而将我们要回忆的事情挤出去。
有时候,面对“弱小、无助又可怜”的求助,你是不是也难以拒绝?其实,这是对方在使用一种叫作“消极礼貌”的求助话术。
一个人能够做自己认为是对的、好的事情,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不违心地生活,是“做自己”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当外界的标准跟内心的标准发生冲突时,努力按照个人价值观行事,是非常勇敢的事!
2 修复的哲学 有些伤口需要慢慢愈合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这是一种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有进展的绝望,导致极度不信任自己,听任现实摆布、放弃甚至躲避再次尝试。
“习得性无助”的人会对“继续尝试”产生极其强烈的排斥和恐惧,这句话实际上是给对方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与其说“我相信你”,不如说“你可以放弃”、“你失败了我也爱你”。
“我真的不行”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我们的“习得性无助”。这是一种在漫长且重复的失败经历中,始终无法拥有“获胜感”的状态,它伴随着极度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
“我真的不行”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我们的“习得性无助”。这是一种在漫长且重复的失败经历中,始终无法拥有“获胜感”的状态,它伴随着极度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
处于“习得性无助”中的人,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成功。听到“我相信你”这样的鼓励话语后,可能会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继续尝试,但重复的经验又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恐惧和排斥,从而加重了这种“习得性无助”。接纳他们的无助和失败吧。用“失败了我也爱你”来取代“我相信你能成功”,这是对他们而言更有意义的陪伴。
我们常喜欢说的一句话说“更高处相见”,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站在更高处的,现在的高度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刚刚好,理解他人的预期而不是将自己的预期强加给其他人。
总想“像别人一样成功”,也许并不是“上进”,而是一种恐惧:恐惧被落下。成功的方式这么多,人们却总是想复制同一个成功模板;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却无视每一种成功与个体的适配性。盲目地追求单一的所谓成功,就好像让篮球运动员与长跑运动员比谁跑得快。追求成功的过程就如同攀登高山,有人渴望山顶的日出,但也有人偏爱山间的翠柏。你大可不必跟风奔跑。你人生的目的地,也许未必在山顶。
总想“像别人一样成功”,也许并不是“上进”,而是一种恐惧:恐惧被落下。成功的方式这么多,人们却总是想复制同一个成功模板;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却无视每一种成功与个体的适配性。盲目地追求单一的所谓成功,就好像让篮球运动员与长跑运动员比谁跑得快。追求成功的过程就如同攀登高山,有人渴望山顶的日出,但也有人偏爱山间的翠柏。你大可不必跟风奔跑。你人生的目的地,也许未必在山顶。
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勒索,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情感勒索者会释放出厚厚的迷雾来掩盖他们的行为,最常见的迷雾就是“愧疚”。他们将自己的痛苦与你的行为相关联,让你产生要为其负责的愧疚感,从而把他们对你的要求,转换成你应尽的义务。如果你在关系中总是因为愧疚而妥协,请一定提高警惕:有些痛苦对方需要自己解决,而不是由你全权负责。
我们这一生难免经历创伤,而应对创伤的一种良好方式就是“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可以用心理咨询的接纳承诺疗法(ACT)来加以理解,它指的是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与当下的生活进行联结,并做出真实有效的行动。
当下即天堂,有些事情错过了也无所谓,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实际上,这是我们的“错失恐惧”在作怪。它是一种因为患得患失而产生的焦虑,让我们总觉得别人在我们不在的时候经历了什么有意义的事。
实际上,这是我们的“错失恐惧”在作怪。它是一种因为患得患失而产生的焦虑,让我们总觉得别人在我们不在的时候经历了什么有意义的事。
人际关系如此,职业和个人成长也是如此。
「要允许悲伤的浪反反复复冲击海岸,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经过它们,直到有一股新生的力量从无到有,从心底最黑暗的角落滋生出来。完成了哀悼,才能重新启程」
是时候重新启程了。
对很多年轻的朋友来说,第一次经历丧失往往会不知所措—也许是忽然失去亲人,也许是忽然失去好友。丧失是人生必然经历的事情。当你经历后发现自己身处一些无法理解的情绪中,或者度过一些或痛苦或麻木的日子,请你不必逼迫自己太着急地走出来。悲痛的疗愈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更多的时间。
对很多年轻的朋友来说,第一次经历丧失往往会不知所措—也许是忽然失去亲人,也许是忽然失去好友。丧失是人生必然经历的事情。当你经历后发现自己身处一些无法理解的情绪中,或者度过一些或痛苦或麻木的日子,请你不必逼迫自己太着急地走出来。悲痛的疗愈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更多的时间。
正如电影中所说:“要允许悲伤的浪反反复复冲击海岸,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经过它们,直到有一股新生的力量从无到有,从心底最黑暗的角落滋生出来。完成了哀悼,才能重新启程。”
面对一个哭泣的朋友,我们常常急迫地想知道 为什么哭,好想办法让立刻停止哭泣和悲伤。但实际上,包容 的情绪,给 一个安全的环境,允许 肆意地释放自己,才是对 最好的回应。
在说出“我这是为你好”的时候,你首先要想一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还是真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在思考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警惕。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行为方式、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不需要“为你好”,我们需要“自己好”。
因此,我们需要警惕。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行为方式、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不需要“为你好”,我们需要“自己好”。
处理哀伤需要时间,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Kübler-Ross)提出了“哀伤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消沉和最终的接受。在经历任何一种丧失后,你可能会反复经历以上这五种情绪,请不必担心,这些反应都是正常和自然的,无须为自己的情绪感到羞愧。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同的哀伤,也都有自己处理哀伤的方式,举办一个小型仪式,寻求他人的帮助,都是很好的选择。生活还在继续,我会陪伴着你慢慢向前。
学会与适度焦虑共处
焦虑是人在面临威胁时的正常情绪反应,它更多起到了一种保护作用。比如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发现母亲不在身边时,会因焦虑哇哇大哭,以此吸引母亲的注意力;或者一个身体不适的人对身体状况的焦虑和担心,会促使 去医院排查疾病。甚至,“焦虑”能够成为我们社交时的共同话题,或者让我们感受到鲜活的生命力。既然没有谁能躲得过焦虑,不如让我们学会与它和平共处吧!
焦虑是人在面临威胁时的正常情绪反应,它更多起到了一种保护作用。比如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发现母亲不在身边时,会因焦虑哇哇大哭,以此吸引母亲的注意力;或者一个身体不适的人对身体状况的焦虑和担心,会促使 去医院排查疾病。甚至,“焦虑”能够成为我们社交时的共同话题,或者让我们感受到鲜活的生命力。既然没有谁能躲得过焦虑,不如让我们学会与它和平共处吧!
3 疗愈的哲学 有些时候,“丧”会成为人生常态
当我们最爱的人感受到抑郁情绪,我们该怎么做?陪伴。而陪伴抑郁者的前提,是尝试去懂。你不需要“修复”对方,只需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鼓励他们谈论自己的感受,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巨大的帮助。记住,不要指望一次谈心就能达到目的,你可能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表达你的关心、温柔、耐心和坚持。陪伴一个抑郁的人,需要很大的勇气和精力,但风雨过后悬挂在天边的彩虹,值得让我们陪着 下落,再上浮。
“好想爱这个世界啊”,是抑郁症患者内心的挣扎,是对爱与被爱的呼唤。与抑郁症患者的相处尽管往往没那么顺利,但值得我们付出努力。请理解他们突然间的情绪崩溃,请多些包容,给予他们可以喘息的空间,请用陪伴代替误解与指责。
最好的安慰是陪伴和换位思考的代入理解,而不是急于让对方回到你期望的状态之中
最好的安慰,不是站在旁观者角度讲一堆大道理,而是将自己代入对方的角色,体察对方在一段令自己不适的情境中所做出的努力,感受可能感受到的无力、疲惫和悲伤,如同一面镜子照出 的内心。要相信每个人都是自我探索的专家,只是当时被消极的东西捂住了眼睛。
最好的安慰,不是站在旁观者角度讲一堆大道理,而是将自己代入对方的角色,体察对方在一段令自己不适的情境中所做出的努力,感受可能感受到的无力、疲惫和悲伤,如同一面镜子照出 的内心。要相信每个人都是自我探索的专家,只是当时被消极的东西捂住了眼睛。
“孤独”并不总是焦灼和恐慌的,也可以是正向和自由的。正向和自由的孤独本质上是“积极独处”,一个人在拥有良好人际交往的同时,为自己保留一些独处时间,去观察、感知真实的生活,摒除外界信息,专注于思考和自我的精神世界。
多做令你感到美好的事、多见令你感到美好的人,是冬季里最为重要的事。当你开始有意识主动地选择,一个冒着热气的红薯,也会给你带来热腾腾的希望。
冲突看上去是一件很坏的事,但能够给予“翻脸”空间的关系,往往才是值得呵护的。
表达内心阴暗面的必要性,就在于打破完美人设,撕掉贴在自己身上不合理的标签,接纳并展示真实的自我。这个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呢?做真实的自己,始终是快乐的第一奥义
“抑郁”这个词,在很多场合都作为负面词汇出现,但实际上,“抑郁”情绪甚至状态,是在心理健康的谱系之上的。心理学家克莱因提出,人在心理过程中有两个位置:一个叫作“偏执—分裂位”,处在这个位置上的人会停止思考,只想“甩锅”;另一个叫作“抑郁位”,当处在这个位置时,我们会对事情进行反思和深度思考。因此,“抑郁位”是一个思考和认识自我的位置,这也是抑郁带给我们的价值和财富。
请记住,哭从不意味着脆弱,更不是坚强的对立面。想哭就哭吧!你总归需要一个尽情释放情绪的角落。
高敏感不是脆弱,而是一种天赋。
比如在黑夜来临时,你也许更容易听到树叶的声音,并因此感到恐惧。但正因如此,你也会更在意天上的北极星,看到夜晚真正的模样。
如果你是高敏感体质,不必迎合大环境的标准去满足他人的期待,你完全可以接受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质,找到属于你的“平和的幸福”。
如果你是高敏感体质,不必迎合大环境的标准去满足他人的期待,你完全可以接受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质,找到属于你的“平和的幸福”。
4 自由的哲学 学会爱上自己的选择
建立自我边界,照顾好自己,然后才懂得如何更好地关怀别人
我们常常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受委屈、被冒犯,是因为我们缺乏“心理边界”。“心理边界”就像是“自我王国”的国界线,它是我们在时间、精力、情绪、想法、财产、物品等事物上独特的规则。一个边界清晰的人,敢于在规则被打破时勇敢说“不”,而边界不清晰的人,则会一味地压抑自己、牺牲自我。因此,“心理边界”是一段关系得以平等的前提。先建立自我边界,才更懂得尊重别人的边界;先照顾好自己,才更懂得如何关怀他人。
我们常常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受委屈、被冒犯,是因为我们缺乏“心理边界”。“心理边界”就像是“自我王国”的国界线,它是我们在时间、精力、情绪、想法、财产、物品等事物上独特的规则。一个边界清晰的人,敢于在规则被打破时勇敢说“不”,而边界不清晰的人,则会一味地压抑自己、牺牲自我。因此,“心理边界”是一段关系得以平等的前提。先建立自我边界,才更懂得尊重别人的边界;先照顾好自己,才更懂得如何关怀他人。
反思一下,自己喜欢说“Yes,but”,下次换一个方式——“Yes,and”选择一种更积极而非质疑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
生活总是在跟我们开玩笑,但有时也要看你怎么回应它。即兴戏剧(Improvisational Theater)是一种没有剧本的表演形式,它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不质疑”的思维方式:Yes!生活就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糟糕的事;And!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方式。当我们灵活地运用“Yes,and”去思考生活中的难题,就会发现,我们可以把困境、无聊、挫折都变得具有意义,你可以决定以何种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生活总是在跟我们开玩笑,但有时也要看你怎么回应它。即兴戏剧(Improvisational Theater)是一种没有剧本的表演形式,它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不质疑”的思维方式:Yes!生活就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糟糕的事;And!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方式。当我们灵活地运用“Yes,and”去思考生活中的难题,就会发现,我们可以把困境、无聊、挫折都变得具有意义,你可以决定以何种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怀旧时总觉得过去无比美好,但仔细想想,不是因为它们美好才珍贵,而是因为珍贵才美好。孩童时代美好,只是因为它不会再回来了
无论是孩提时代,抑或成年以后,人生总难免遇到挫折和不幸。但唯一不变的,是内心对美好的执着与渴望,我们希望可以像小孩子一样,不用纠结责任、“应不应该”,无忧无虑地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也希望如同成年人般,即使在纷扰复杂面前,仍勇敢地拨开迷雾,坚强、自由地秉持本心。愿每个人都能“像孩子一样天真,像成年人一样坚强”,既保留童心,又能自由、快乐地成长。
无论是孩提时代,抑或成年以后,人生总难免遇到挫折和不幸。但唯一不变的,是内心对美好的执着与渴望,我们希望可以像小孩子一样,不用纠结责任、“应不应该”,无忧无虑地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也希望如同成年人般,即使在纷扰复杂面前,仍勇敢地拨开迷雾,坚强、自由地秉持本心。愿每个人都能“像孩子一样天真,像成年人一样坚强”,既保留童心,又能自由、快乐地成长。
尽情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follow your heart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层层束缚当中,仍然能够按照心之所想自主地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就是自由的。自由不是什么都做,自由是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层层束缚当中,仍然能够按照心之所想自主地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就是自由的。自由不是什么都做,自由是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直面真实的自我、享受过程,抛弃「完美自我」的幻想,完美的自我实际上只是一个「妄念」
害怕承受失败,本质上是无法放下“完美自我”的幻想,不敢直面不完美的、有缺点的自己,因此自我设障,企图将失败归因于“不努力”这种可控因素,而非能力不足,从而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习惯了这种行为模式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云淡风轻,内心却长期感到挫败
害怕承受失败,本质上是无法放下“完美自我”的幻想,不敢直面不完美的、有缺点的自己,因此自我设障,企图将失败归因于“不努力”这种可控因素,而非能力不足,从而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习惯了这种行为模式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云淡风轻,内心却长期感到挫败
在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向暗恋已久的人表白时,适度地表露自我能够提高表白成功的可能性。一方面,这可以帮助我们表达真实的自己,更好地抒发爱意;另一方面,私密信息的交换能促进关系间信任感的形成。
直面恐惧和逃避
当我们总在用一件又一件杂事去推迟原本该做的事,我们的潜意识可能正在逃避这件事。逃避虽然能暂时缓解做这件事带来的消极体验,但并不能真正消除它们,而且,还会使我们沉迷于逃避带来的安乐。被搁置的焦虑和恐惧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越积越多,直到将我们完全吞没。
当我们总在用一件又一件杂事去推迟原本该做的事,我们的潜意识可能正在逃避这件事。逃避虽然能暂时缓解做这件事带来的消极体验,但并不能真正消除它们,而且,还会使我们沉迷于逃避带来的安乐。被搁置的焦虑和恐惧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越积越多,直到将我们完全吞没。
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简单直接地提出你的需求,这样对方也可以简单直接地拒绝或者接受。把复杂的思绪简单化,才能节省精神能量去办事。
生活本就不易,希望你能不再把别人的责任扛在自己肩上,也希望你能遇到更多允许和鼓励你拒绝和表达愤怒的朋友。
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人总是在委屈自己、默默地付出,那么请抱一抱,摸摸 的头,真诚地对 说:“你真的很好。”
爱上自己的选择
所以,用“喜欢”代替“正确”来做选择吧。你的喜欢,会让这个选择成为正确选择的可能性增加。学会爱上自己的选择,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用“喜欢”代替“正确”来做选择吧。你的喜欢,会让这个选择成为正确选择的可能性增加。学会爱上自己的选择,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后记
只要你存在,总会有人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被你影响;只要你在做,总会有人为你加油;只要你善良,总会有人被你带动。
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