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一口气读完了四册《大隋兴衰四十年》丛书,过去对于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因而很多固有印象都非常片面,读完这套书隋朝三十八载的历史脉络在脑海里愈渐清晰,遂有此文。
关于隋朝,我脑子里浮现出的是这几个词——“科举制始于隋、暴虐无道隋炀帝、短命王朝”,但历史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隋朝两代皇帝到底做了什么?一个王朝为什么会由兴盛快速走向陨落呢?2021年初我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了蒙曼的《大隋兴衰四十年》四册丛书。
流星王朝
隋朝与秦朝一样,二世而亡,拥有非凡、传奇的历史特性:统一、富强、文明与短命、暴虐、造反并存。
一提起隋朝,大家的第一印象中免不了“短命、暴虐、造反”这几个词,但实际是什么样的呢?
先说短命:隋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二世而亡,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三十八载;
再说暴虐:隋朝的暴虐形象更多是由隋炀帝制造的,光看谥号便可知,隋炀帝当政十三年,修长城、建东都、开运河、游江南、巡张掖,三征高句丽,大工程连着大战争,搞得民不聊生。几乎三分之一的男丁都被征发参加各种劳役、兵役;
最后说造反,相信大家对于《隋唐演义》这部电视剧都不陌生,瓦岗寨的故事一次又一次被搬上荧幕,戏说的背后是天下大乱的现实。
历史讲究一个客观公正,那么提及隋朝的历史地位,也离不开“统一、富强、文明”这三个关键词,如果不读这套丛书,很难把短命的隋朝和上面这几个词关联起来。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先说统一,隋朝的大一统是真正建立在大范围民族融合基础上的,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人整合在一起,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样的统一,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超过了秦朝。
再说富强,所谓富强至少包含经济和军事两个指标。古代的经济状况通常与人口和粮食两个要素挂钩:隋朝人口约五千万,接近西汉末年水平。光说数字可能大家不太敏感,所以做一个类比:要知道中国人口自西汉以后因连年战乱开始走下坡路,西晋衰落到只有一千六百万,南北朝末期也不过三千万,而隋朝只用了三十年时间将国家的可控人口扩大至了五千万;粮食方面呢?隋朝由六大粮仓,储存的粮食够政府吃用五六十年;另外因为大运河的修建隋朝的物资流通也极为便利。
军事实力方面,隋朝解决了突厥问题,重新建立起了以隋朝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
最后说文明,隋文帝创建了科举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该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也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此外政治方面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在强化皇权的同时兼顾社会公正,该制度也被沿用了一千多年,可谓“功不在当代,利在千秋”。
制度革新
“唐承隋制”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蒙曼在书中说到“唐朝保留了隋朝所有的好制度,只是增加了一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认识而已”。那么隋朝都有哪些富有旺盛生命力的制度呢?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三省六部制,隋文帝上台后第一件事是改革中央官制,建立了三省六部制。
什么是“三省六部制”?
其中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其中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所谓六部,则是尚书省下的吏、礼、兵、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和工部六大行政部门。门下省和内史省是最高权力机构,类似现在的全国大人;尚书则是最高行政机构,类似国务院,而六部则类似于国务院各部委。
图 隋“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三省六部制”与传统的“三公九卿”制度有何不同?
中国宰相制度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第二阶段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第三阶段是明清时期废除宰相,实行内阁或是军机处的替代体制。“三省六部制”与传统的“三公九卿”制度有何不同?
第一,宰相由具体的个人变成了机构负责人,原先三公体制下的太尉、司徒和司空是宰相,皇帝先任命三公做宰相,而后他们组建宰相府,管理全国政事;而三省制度下,三省长官共同构成宰相集团,将对个人对依赖转变为对机构对依赖,有助于防止宰相专权。
第二,三省制意味着决策与行政的分离,内史和门下负责决策,尚书负责行政权,将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分割了宰相对权利,同时提升了皇权的集中。
第三,三省制意味着决策的程序分工,一个诏令,在皇帝的领导下,在宰相形成基本意见后,需要经过内史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这三个步骤才能生效,意味着决策的审慎化,减少了行政失误。
地方制度
隋文帝在地方官制方面,将原先的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简化为了州县制度,同时改变高门大姓把持地方的局面,地方官也有中央任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将地方官制简化为州县两级,提升了行政效率,同时大幅降低了行政开支,对于老百姓也是一件好事。
法律制度
隋文帝在法律制度方面遵循了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法律条文从疏、从简;从疏主要是突出法律重点,让老百姓更容易掌握真正的法律精神;从简则是便于法律执行和理解,安抚人心,也让社会规范更宽容;第二个原则是量刑从宽、从轻;第三个基本原则是维护君主专制、维护等级制度**。
无论是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还是法律制度,都是整合了南北朝时期制度发展优秀成果的产物。
制度之外,隋朝只有二世,那么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价这两位统治者呢?
隋文帝:高智商与低情商
和这个矛盾的王朝一样,隋文帝杨坚是一位具有鲜明两面性矛盾的皇帝。
一面是高智商,外在表现是建立了诸多优秀的制度——作为隋朝的开国之君,完成了历时近三百年的民族大融合;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同时解决了突厥问题,重新建立起了以隋朝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在其在位的十几年时间中,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统治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而另一面则是低情商,外在表现是苛刻多疑、急功近利,这也让整个社会缺乏一种真正的道德和精神。他的为人可以用“多威少恩、多张少弛、多政少德”来形容:多威少恩意味着人们只能畏惧他,但是不会真正拥戴他;多张少弛意味着社会已经是满负荷运转,缺乏足够的张力和弹性;多政少德意味着,人们只能建立制度,依赖制度,而不能相信道德,依赖道德。
值得一提的是,从他五个儿子的性格特点中,还可以窥见其家庭教育的失败,所有的五个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骄纵奢侈,而这个毛病也正是隋文帝教育出来的。隋文帝从小便让所有儿子出镇一方,赋予他们极大的权力,却又缺乏必要的约束环境,为他们选派了辅佐大臣,却又让各个王子凌驾于大臣之上,最终酿了一场家庭悲剧。
隋炀帝: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
他是一个有魅力、有功业,但有重大道德缺陷、自负、急功近利的暴君。
魅力体现在哪里呢?第一个魅力是志存高远,从即位之初,便树立了要超越汉武帝、创建千秋大业的伟大志向,他的一生都在东奔西走、很少在都城连续居住半年以上。精力之充沛、足迹之广阔都透出一股理想主义的魅力。第二个魅力是风流倜傥、自诩隋朝第一诗人,他的诗歌中无不透着热情与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如果说隋炀帝是实实在在的昏君,显然不够客观,因为他是有功业的,具体体现在哪方面呢?首先是治下幅员辽阔,手中的地盘比三代的盛世都要广阔,北方少数民族纷纷来使纳贡称臣;经济方面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短短的统治时间内创造了无比繁盛的局面。除此之外,还做了好几个利在千秋的大工程、大作为——工程方面,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长城;作为方面,巡江都、巡塞北、巡西域…
一共统治了十四年,从出征高句丽开始,国内建设基本停滞,因而上面的大部分功业都是在位前八年完成的。效率之高、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接着再说第三个评价——有重大道德缺陷。这个缺陷在于恃才傲物、有才无德,隋炀帝的一生过于自负,自负到只把自己堪称英雄,而众生皆为蝼蚁。无论是官或是民,都只是贯彻他命令、服从他的意志,断不能有自己的任何主张和个人权力。
有道是“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一个人如果只有功没有德,开始的记不走得好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想要一直走到最后且走得好,几乎是不可能的。隋炀帝就是典型的例子,急功近利的他最终被亲信所杀而亡国,为后世所唾弃。
在人生的尽头处隋炀帝吟下“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何曾想到好大喜功的暴君也会有此等无奈。
读隋史看我的历史观
读历史的意义在于历史观的形成,如果说“以史为镜”的典型非唐太宗莫属,透出漫长的历史长河,我们也会发现短命王朝之后,常常是一个拥有着漫长历史的朝代。于绵延近300年的唐朝而言,短命的隋朝便是那面镜子,从镜中唐太宗看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看到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从这个角度看,隋朝的历史意义除了留下的制度财富外,还有那深刻的历史教训。
读《万历十五年》,对于黄老先生谈及的大历史观印象深刻:“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中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历史观点代表人生哲学,不能受短时间的政策所掩蔽,尤其不能闭户造车,不顾外间情势地单独决定。”
在这一套丛书中,从隋朝的历史中充实了我的历史观:
一是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切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因为一味的追求效率和速度,忽视客观规律;否则可能会被效率反噬。
二是仅凭制度本身是无法维持秩序的正常运转,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传达、执行;制度只能起到指导作用,而道德和情感因素也不可忽略,两者相辅相承。
三是生命智能体要学会“恩威并用、张弛有度、政德均衡”,恩威并用意味着人们在敬畏的同时保持爱戴;张弛有度确保智能体以合理的负荷运转,保持足够的张力和弹性;政德均衡确保制度有序、长期的施行。
最后从隋炀帝身上我看到更多的是做人要保持谦逊、学会倾听和采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便是这个道理。
图 微信读书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