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 遗忘曲线:如果没有记录和回顾,6天后便会忘记75%的内容
读书笔记正是帮助你记录和回顾的工具,不必拘泥于形式,其核心是:记录、翻看、思考 :::
书名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
---|---|
作者 | [日本] 上野千鹤子 / 田房永子 |
状态 | 阅读中 |
简介 | -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
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结构化记录本书的核心观点。
读后感
如何正确地理解女性主义?
- 女性主义是让女人坦然接受并爱上女人身份的思想: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女性不厌女。而女性主义就是女人接受自己、爱自己,并与自己和解的思想。
- 女权注意是不害怕争论的思想:思想在争论中得到磨炼。别人会指出自己论点的缺陷和边界,自己也可以通过理解对方来抓住对方论点的贫弱之处,从而越过对立,开拓新的论题。(当然需要注意,恶意谩骂、讥讽不属于争论,是纯粹的诽谤中伤)
女权主义者是自主申告的概念、是多样的:只要一个人说自己是女权,她就是女权;女权主义是多样的,甚至是一人一派的,甚至是更多的。不同的思想会互相碰撞,但从不存在正统和异端之分。
这本书对于男性读者的我有什么启发?后续在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自我批判与反思,承担更多B面的角色:具象的说就是自觉承担各类家庭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做家务、带孩子、理解并尊重另一半,避免“这件事情就该女性去做的…”这种刻板印象。
- 在亲密关系中通过积极缜密的双向沟通以维护相对的均势:良好的亲密关系应该保持缜密、双向沟通,在力量关系中保持一个相对的均势,一方的过分强势或弱势都无法导向长期的亲密关系。
理解并尊重女性主义者:如何理解女性主义者,上一点已经具体写过了,在此不再赘述;关于尊重女性,我在「如何正确面对女性受害/不平等等社会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展开写。
如何正确看待恋爱、婚姻和亲密关系?
婚姻/恋爱不可小觑:恋爱/婚姻与朋友关系不同,婚姻是让对方走进自己的生活、自己进入对方生活的重大选择,也可以说,这是一场赌上一切的战斗。避免因为社会习惯或风俗的规劝而以随大流的方式进入婚姻/恋爱。
婚姻的独特之处:在决定走进婚姻之时,一个人的自我会受到考验,所以这也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最佳时刻,所有的特质也都会暴露出来。不要小瞧了婚姻,好的婚姻关系应该是彼此能够接纳对方走进你的生活/你能够无压力的走进对方的世界,相互信任、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
男性如何面对女性受害/不平等…这些社会议题
抛弃东亚传统的完美受害者观念:从受害者的权利出发看问题,尊重并帮助受害者,避免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 歼灭大叔式思维,和上位者思维说不:当对他人解释性暴力伤害时,人们经常会说“你想象下自己的女朋友/女儿是受害者…”,这种说法是令人反感和错误的,本身就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因为某种程度上是视女性为男性的所有物;应该多从自己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更好的做法可能是将自己放在弱势、少数势利的一方面去思考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面对。
- 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者 =想当男人的女人”,这是一种对女性主义误解的刻板印象,正确的理解是“女性主义者绝不是弱者试图变为强者的思想。女性主义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
- 在社会议题的讨论中,避免谩骂、讥讽等粗鲁的行为:不惧怕争论,保持理性和尊重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思考,最后再以上野千鹤子在书的结语中有这样一段话作结:
每个人都是不成熟的,都要学习如何为人父母,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孩子也要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大人。也就是说,不是结了婚就能成为夫妻,不是生了孩子就能成为父母。
书摘
一、 女人为何如此艰难?
完美受害者?
当时的普遍观点是“痴汉防不胜防”,眼看着学生每天都被犯罪分子侵害,官方却毫不作为。反倒是老师们会对学生的裙子长度说三道四,还严禁泡泡袜。他们不仅暗示“你们的着装诱人犯罪”,甚至有的老师还大声说:“你被人摸还不是因为裙子太短。”不管裙子长短,错都在于犯罪的人啊。现在仔细想想,当时真是一点女性主义教育都没有。
东亚的传统观念都是让受害者先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但真正的问题其实在于施暴者啊。遇到事情,仿佛这个受害者不是「完美受害者」就无法维权似的,什么「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种观念可谓是一种「暴政」
母亲的期望
上野:你母亲对你有什么期望?
田房:从我上小学的时候,她就一个劲地说:“要学会一门手艺。”我们这些失落的一代中,有很多女性从小就被婴儿潮世代的母亲教育“要学会一门手艺”“要有无论到了哪儿都能派上用场的能力”“要考证”。
上野:这话以前相当于“能在家里做的工作”。
田房:是的。同时还总说“要结婚”“要生小孩”,当女儿的听了会觉得左右为难。
上野:我的母亲也对我说“要学会一门手艺”。她可能把自己没能走上的人生和放弃掉的选择寄托在了女儿身上。至于“要结婚生孩子”,可能是希望你不要否定她的人生。相当于双重枷锁啊。
上一辈的规训是女性要学会一门手艺、同时要结婚生子、同时要以家庭为重…将自己没能走上的人生或者放弃掉的选择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殊不知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啊,她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女儿或者是妻子或者是其他的角色。
如何打断母亲传向女儿的暴力连锁?
个人对母亲的怨恨和疗愈必须自己解决,但是在此之外,如果不去剖析、理解时代背景和社会结构,就无法打断从母亲传向女儿的暴力和干涉的连锁。因为不是我对母亲做了那些事情。有人认为亲子问题是对等的矛盾,我觉得其实不是。
个人对原生家庭的怨恨和疗愈必须自己去消解;在此之外还要深入到本质去理解暴力和干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时代背景、社会结构的影响还是什么。
所有母亲都会施压
所有女性一旦成为母亲,就会开始对孩子施压。她们既是压迫者,同时也是牺牲者。
所有母亲都会施压,只是有时候她们自己都不会察觉。因为在孩子面前,她们是绝对的强者,剩下的问题只是施压的程度如何,是否极端。自由主义的母亲也会对孩子施压,而非自由主义的母亲则会更露骨地施压。人无法逃离亲子关系,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父母,对孩子而言都存在压力。我干脆辜负了家长的期待,所以母亲应该对我心怀仇恨,认为“她的人生被女儿的生活方式否定了”。
所有母亲都会以自己察觉不到的方式向孩子施压。在母女关系中这种情况尤甚,母女都会把彼此的人生套在自己身上,而母子因为是异性关系就不会这样。
甚至于有不少母亲会把对自己的执念、对父亲的不满,全部发泄到孩子的身上。
二、 女人曾经如何战斗?今后该如何战斗?
A面与B面/市场与家庭
田房:虽然我还不太了解女性主义,但是觉得,社会存在A面与B面。政治、经济、时间、就业,这些都是社会的A面,而B面则是生命、育儿、看护、疾病、残障等等。A面可以通融,B面却无可取代。男性都在A面,女性一开始也生活在A面,但是随着分娩和育儿的开始,她们就不得不移动到B面。男性会因为疾病和受伤而发生转移,但除此之外,基本上一直待在A面。女性必须往返于A、B两面,比如B面的医院吩咐她“你有流产征兆,请在家休息”。这个女性也需要非常艰难地与A面的公司协商这个问题。 图:摘自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田房 :我想表达的是,假设有一个独自育儿的妻子,还有一个认为“我只需要工作,不用带孩子”的丈夫,如果这个妻子要求丈夫分担育儿工作,她只能冷静地以离婚相威胁,或是情绪崩溃、大哭大叫,甚至干脆累倒,总之要制造非常混乱的局面。也就是说,只有从B面强行打碎中间的壁垒,才能逼迫A面的丈夫不得不来往于A、B两面。如果B面不提出诉求,A面几乎不会主动参与B面。因为只待在A面是很占便宜的事情。
社会困境:虽然女性的选项变多了,但人们培养男性的方式依旧没有改变。因而一旦结婚、生育,两性之间的鸿沟就会突然出现。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问题。
AB面的类比非常贴切,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了为什么说男性是享受了特权而不自知的,大多数时候男性可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A面,而部分女性则在结婚生子后被迫从A面走向了B面,而她们的另一半则也不会完成角色的切换,丝毫不会将半点精力分在B面上,在小家中女性的内心和身体都是挣扎和疲惫的;而另一方面,她们的价值也不会被社会认可(因为她们创造的隐形价值、情感价值是难以用市场化/货币来衡量的),这是多么的不公平。
对于我的启示是,一方面从一角理解了女性的困境;另一方面作为男性应该多承担B面的责任,如果不能承担的,应该多给另一半提供一些情绪价值。
三、认真思考婚姻·恋爱·育儿
个人即政治的:从家庭开始改变社会
上野:丈夫背后是男权社会的既得利益,妻子必须控诉不公。
田房:我感觉,逼迫丈夫妥协,让他参与家务和育儿,就像击溃了夫妻之间的男权社会。如果不以家庭为单位逐个击溃,就不会有任何改变。
男性不会主动改变是因为坐享“男性既得利益”
田房:我身边那些家里有小孩的男性,但凡自动自觉做家务、带孩子的,都经过妻子的严格督促。现在参与家务、育儿的男性已经比以前多了很多,但我觉得,几乎没有哪个人是自发性的。
上野:我也这样认为。只有女性能够改变男性。如果女性不说,男性就不会改变,绝对不会改变。
上野:是这样的,因为男性本身所处的基础就是这样。他们在没有自觉的情况下,从一开始就保有优势地位,所以对任何男性来说,发现这一点并尝试改变可以说难于登天。正因为这样,我才说只有女性能改变男性。
上野:所以只能每天不断去打破那种男性权益,任何小事都要追究到底
男性大多坐享「男性既得利益」而不自知,这里就需要女性去挑战和打破男性权益,任何小事都要追究到底,一点一点的尝试改变。
婚姻观、恋爱,不可小看
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但婚姻的确是让对方进入自己的生活、自己进入对方生活的重大选择。也可以说,这是一场赌上一切的战斗。可是,很多人因为社会习惯或风俗,以一种随大流的方式进入婚姻。我认为,婚姻不该如此。虽然我没有结过婚,但是跟男性同居过,而同居也是两个人进入彼此生活的行为,在这一点上跟婚姻相同。两个人住在一起,会给彼此增添各种麻烦,而且这种选择一辈子都没有几次。所以我会想:“我能一辈子跟这个人在一起吗?我能做出这个承诺吗?”最后,我的答案是:“对不起,明年都很难说。”真是太老实了(笑)。
我不知道婚姻与恋爱是否相同,但在进入彼此生活的关系中,一个人的自我会受到考验,所以那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最佳时刻。狡猾、自大、奉献、充实、宽容,所有这些特质都将会暴露出来。朋友之间不会建立起这种同归于尽的关系,所以闺蜜固然好,但那是另外一回事。
朋友之间有一种类似“绅士淑女”的关系,就是不去干涉对方,保持一定距离,尊重对方的生活,不把对方拉到自己的生活里。而恋爱是建立分享彼此的关系,所以注定要走进对方的生活。
我认为,如果能有这样的关系,人生应该会更精彩。因为一个人可以从这种关系中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逃避这种关系。我从不觉得恋爱是快乐的。恋爱总是很痛苦,几乎像自相残杀。
你连让对方带一天孩子都放心不下,竟然还能跟那种人做爱生孩子!那会不会是因为不想缩短两人的距离呢?不想受伤,不想改变。每次看到从来不发生纠葛的年轻夫妻,我都会想:别小看了恋爱和婚姻。男人和女人都是,别小看了婚姻!我就没有小看婚姻,所以没有结婚(笑)。
- 核心观点
- 婚姻、恋爱不可小看;所谓恋爱和婚姻,就是无论男女都要将彼此纳入自己的人生,让自己进入对方的人生。
- 男性不会主动改变是因为坐享“男性既得利益”
- 这里对我的启示:
- 如何看待婚姻:恋爱/婚姻与朋友关系不同,婚姻是让对方走进自己的生活、自己进入对方生活的重大选择,也可以说,这是一场赌上一切的战斗。
- 婚姻的独特之处:
- 在决定走进婚姻之时,一个人的自我会受到考验,所以这也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最佳时刻,所有的特质也都会暴露出来。
- 不要小瞧了婚姻,好的婚姻关系应该是彼此能够接纳对方走进你的生活/你能够无压力的走进对方的世界,相互信任、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
生孩子是父母的利己行为
上野:为什么那些女性会想跟那样的男人再要一个孩子呢?
田房:并不是想给那个人生孩子,而可能是想要一个“有丈夫和两个孩子的家庭”。丈夫和孩子都是自己人生计划的一部分。
上野:就是想要标准的“幸福家庭”?因为那样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田房:应该有这部分原因,另外也因为“我自己的家庭就这样”。有人对我说过:“我家就有我爸妈和两个孩子,所以我也想拥有同样的家庭。”
大部分父母生孩子其实只是为了达成一个「标准的幸福家庭范式」,选择不生孩子是一种利己主义,不生孩子其实也是一种利己主义。
夫妻关系
田房:很多人已经把“不跟丈夫说话”当成了大前提,在没有“跟丈夫谈谈”这个选择的状态中思考“我该怎么办”。然后根本没有办法,最后就变成“只能维持现状了……”。
上野:可是,他们要介入孩子的生活。
田房:就是啊(笑)。妻子不去介入丈夫,却要介入孩子。可能觉得介入孩子不会导致一地鸡毛的场面。
上野:因为力量关系不一样。
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性,在失去了和丈夫/孩子的父亲交流的基础条件之后,会把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乃至期待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因为在这种关系中她处于强势位置。这里力量关系的分析真是太有道理了。
与其对丈夫不理不睬,反过来教育子女,不如同代人(夫妻)激烈碰撞,让孩子看到自身的“成长”过程,反而倒更好。
因为你怒火滔天的时候,丈夫看起来就像一个伟人,而等你怒火平息了,就会发现丈夫的许多弱点和缺点。直到那一刻,你和丈夫的关系才总算对等。然后,你再继续改变力量关系,让自己占据优势,那个立场意味着你理所当然要做出让步。随着力量关系的变化,你们的交涉过程也发生了变化。只有持续不断地交涉,才会发生那种变化。正因为你与丈夫一直保持持续而缜密的交涉,才能得到这个结果。如果不保持缜密的交涉,就无法到达下一个阶段。
良好的夫妻关系中应该保持缜密的、双向沟通,在力量关系中无需要保持一个相对的均势。
四、女性主义与性主题
歼灭大叔式思维!
田房 我们对男性解释性暴力伤害时,经常会说:“你想象一下自己的女朋友或女儿是受害者,就能明白这有多惨无人道了吧?”我觉得这种说法很奇怪。为什么必须要想象自己的女朋友或女儿是受害者?大可以想象自己遭到性侵害的反感与痛苦呀,为何要把受害人先转化为“自己身边的女人”呢?太奇怪了。
上野 我也很有同感。因为女性是男性的所有物,那种解释只是激发了男性对所有物遭到侵害的愤怒。过去有的男性讲师在反性骚扰研修课程上讲:“你们忍不住要出手时,请试着把对方当成上司的女儿或社长的家属。”这句话一说出来就不行了呀。
田房 这句话本身就是性骚扰!我知道了,对大叔来说,“女人是某个男人的附属品”,而性侵害会损坏那个附属品,就是这个意思吗?
上野 那种想法只考虑到了男性之间的权力关系,根本不算是尊重女性。
以唐山事件为例,可能很多人会说,假设受害者是你的女儿或者家人会怎么样,但这种方式也不是合理和友善的,为什么不能想象一下,假设是你自己作为弱势/少数的一方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么样呢
反过来说,如果不事先掌握那种话语,人就无法表达。我们女权主义者一直以来做的事情,就是定义“这是性骚扰”“这是家暴”。只要事先掌握了概念,人就会意识到“这是性骚扰”。哪怕很晚才知道这些概念,也可以重新定义自己以前的经历,比如,“当时心里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原来是遭到了性骚扰”。如果不把感情变作话语,就无法成为经验。
先去定义它,以唤起人们对于这件事的意识,如果无法把感情转变为话语,就无法成为经验,也就难以让经历这些的人重视它。
儿童漫画中不断蔓延的男女不匹配
媒体是洗脑装置,孩子们一直都在接受洗脑,并在那种文化中成长。如果男生和女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是完全不同类型的漫画,那他们的成长环境就完全是异文化环境。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想要凑在一起,自然会发生认知上的不对等。
我们需要一个可以对抗性别歧视的异文化角色。必须有人发出信息,告诉别人“这里还有不同的剧本”“这里还有不同的选项”。我们必须用文化来对抗文化。
如果男性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文化和教育是完全不同的,那么这种环境就完全是异文化的环境,将成长于异文化环境的人凑在一起,所产生的认知是不对等的。性别平等的另一个议题是男女在受教育、文化成长环境上的对等。
五、我是女权主义者?
事情做得再好,也要看传承,因此需要很好的方法。
男人很清楚自己的权力优势
田房:每次女权主义者提出抗议,或是发表意见,都会有人跑出来说“女权主义者肯定很讨厌男人吧”或是“你们是不是想篡夺男权社会”。
上野:还有“女权主义者是不是想当男人啊?”,这是彻头彻尾的误解,而且是特别“男性化”的对女性主义的误解。我在东大演讲中提道:“女性主义绝不是弱者试图变为强者的思想。女性主义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有好多男性都跳出来说:“我头一次听到这种定义。”“你说的不对吧。”人只能凭借自身的经验去理解他人,所以女性一旦主张权利,男性就只会理解为:“哦,你想变成我啊。”这是男性想象力的局限,而且这种理解意味着权力游戏中出现了新的竞争者,他们自然会认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不过在我们看来,则是“我才不想变成你那样!”“谁要变成这么无聊的生物啊!”。(笑)
田房:我真想消灭“生而为男,我很抱歉”这种说法!
上野:与对方交涉,逐渐改变对方,这种行动需要消耗极大的能量和漫长的时间。有的男性值得女性投入人生的能量和时间,有的男性则不值得。投资意味着爱,我们只能去改变自己想改变的男性。
“女权主义者 =想当男人的女人”的误解
新事物刚出现的时候,往往有人会用既有的价值观来解释。所以那些大叔脑子一转,主张自身权利的女性就成了“想篡夺男人权力的女人”。我经历过很多同样的事情。比如我召集一批伙伴开研究会,男性前辈就会说:“上野,你也要培养手下啊。”我从来没想过那种事。但是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那个人组织研究会就是为了培养手下。他把自己的行为投射在了别人身上,实际上,他才是那个只能从上下级角度理解人际关系的人。强者对弱者的想象力十分贫乏,所以我想说,也必须说:“女性主义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
男性对“女性主义者”的刻板印象是“女权主义是不是想当男人”,而正确的理解是“女性主义者绝不是弱者试图变为强者的思想。女性主义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
对于不尊重女性和女性主义的男性,上野的观点是有些男性不值得投入能量和时间,因为投资意味着爱,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想改变的男性。
女性主义是让女人坦然接受并爱上女人身份的思想
厌女
上野:女人一旦被男性友爱的社会同化,不仅无法承认自己的弱点,还无法容忍女性同胞是弱者。
田房:那是“厌女”吗?
上野:无法容忍女性的弱点,不就是彻头彻尾的厌女吗?很多女儿都会同情被父亲支配的母亲,同时又无法容忍母亲的唯唯诺诺,对吧?因为她们同为女性,看到女性同胞的弱点会痛苦不堪,同时产生憎恶。很多女性都因为厌女而向男性过度同化,希望得到男性的认可。
女性主义者也有厌女的人
田房:您说过,厌女是“男性体现为‘蔑视女性’,女性则体现为‘自我厌恶’”,对吧?
上野:对,所以我一直以来都在尝试与自己和解,现在已经轻松了许多。对女性来说,女性主义就是自我和解的战斗。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女性不厌女。如果真的存在不厌女的女性,她们就不需要成为女权主义者。所以如果有人问我是否厌女,我会爽快承认。女性主义就是女人接受自己、爱自己的思想。现在我觉得,如果有下辈子,我更愿意当女人。
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女性不厌女。而女性主义就是女人接受自己、爱自己,并与自己和解的思想。
我是女权主义者!
女权是不害怕争论的思想
我们从来不说“你不是女权”,而是一直坚持“女权是多种多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女权有很多问题无法简单回答。女权不是投一枚硬币就能显示出正确答案的答题机器。带孩子上班是好是坏、女人是否应该上战场、是否要在综合岗位上咬牙坚持?这些问题我们争论了很久。女权是不害怕争论的思想。可是,如果在推特之类的社交网络空间争论,就会变成纯粹的诽谤中伤,不能叫争论了。
思想在争论中得到磨炼。别人会指出自己论点的缺陷和边界,自己也可以通过理解对方来抓住对方论点的贫弱之处,从而越过对立,开拓新的论题。美龄论争和女性史论争都极大地锻炼了我们。与只会谩骂、讥讽的男人的世界相比,女权不惧怕争论,还会与论敌并肩作战。
女权主义者是自主申告的概念、是多样的
上野:女权主义者是自主申告的概念,只要一个人说自己是女权,她就是女权。就算我不愿意看到某个人说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也不能阻止她这样做。
田房:对啊,这就是女权啊。
上野:女权是多样的,可以说一人一派,甚至更多。不同的思想会互相碰撞,但从不存在正统和异端之分。你有独特的表达能力,但我使用的话语九成以上都是他人之言。我读了很多,学了很多,从那些知识中借用了我需要的东西。我自己想出来的话语,其实少之又少。借用他人之言并非坏事,因为话语需要传承。从别人那里借过来,自己想明白了,然后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就好了。
结语
每个人都是不成熟的,都要学习如何为人父母,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孩子也要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大人。也就是说,不是结了婚就能成为夫妻,不是生了孩子就能成为父母。
相关资料
[1] 本书豆瓣链接
[2] 推荐播客:随机波动&放学以后After school & 男女沟通障碍研究协会
[3] 相关文章推荐:厌孩,母性的另一面
推荐理由:“母亲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母亲;作为另一半的父亲,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无法直接承担的事情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物理和心理上的)。”
这段文字是我在5月10号看完上文的读后感,最近读完《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后,我似乎能够从AB面的视角来理解母亲了,厌孩的另一面是对自己孤立无助、独立承担母亲责任、同时从孩子的爸爸这边所获得的支持和帮助甚少的无力感;是从正常人的A面切换到家庭B面的无奈。
[4]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理由:是书中AB面概念的现实研究,女性在家庭中被默认承担了太多的隐形劳动,“男主外,女主内”是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