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几次拿起这本书想要细细品读,但因为心境太多浮躁最终都未读完,这次终于沉下心来花了整整一周时间读完了这本400多页的书,可以说是收获颇多。全书分成四部分,同时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了人类的发展演变史,接下来我将用简短的文字梳理下全书的脉络:
0 从两条时间轴看历史进程
宇宙大爆炸出现在135亿年前,从那时起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才成了现在的模样,而智人则直到7万年前才出现,相较于宇宙的长河,智人的历史太过渺小而短暂了。
图1 学科演变
智人在这7万年间不断发展,创造出了更复杂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文化”。而历史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起点,约12000年前的“农业革命”则加速了历史的发展进程,500年前的“工业革命”为历史画上了句点,同时再创新局。那么从这三次革命中我收获了哪些知识呢?
图2 人类历史三大革命
1 认知革命——虚构的故事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不同人种的进化是存在先后顺序的,但实际上他们之前的关系并不是线性进化的,多种人群共存是常态,现在地球上只有“智人”,这才是异常。那么为何智人能从众多人种中脱颖而出呢?——因为有独特的语言。
在认知革命之后,智人有了八卦的能力,通过八卦部落人际关系运作正常,规模逐渐变得更大、更稳定,但借由八卦来维持的最大自然团体大约是150人 (作为PM这里联想到微信群100人以上二维码失效的情形,或许微信群人数规模与这个准则之间有着一些关联),那么如何跨越150人的门槛值呢?这就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地方——“讨论虚构的事物”,我们都知道,只要相信某个故事,组织就能够共同合作。
既然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是以虚构故事为基础的,那么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的合作方式,纵观人类历史的各种意识形态、宗教形式便是如此。智人发明的各种想象的事实,也因而发展出了许多行为模式,这也正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了解了智人的独特点后,作者继续论证了人类心智的发展。与历史相比,人类现代的谋生方式不过是一瞬间(图3),因而想要了解人类的天性、历史和心理,需要深入研究狩猎者内心世界。然而仅仅依靠现存的文物来了解缘故狩猎者的采集生活,无异于盲人摸象,存在巨大的考古偏误,同时从可接触的文物出发,主要能看出现代学者的偏见,而不是远古采集者的信仰。
现代人与农业革命前的原始社会相比,哪个更了解自然环境呢?作者在书中的观点是:整体而言,现今人类所知远超过远古人类;但就个人层面,远古的采集者是有史以来最具备多样知识和技能的人类。诚然,远古人类为了生存,需要掌握各项技能,对于周遭环境也更加熟悉;而现代的我们则精通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2 农业革命——小麦驯化了智人
依靠采集和狩猎,人类在地球生存了长达250万年,这一切在约1万年前发生改变——农业革命。作者在书中称“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的骗局”,罪魁祸首就是小麦等植物。人类以为他们驯服了植物,实际上是植物驯服了智人,这也是我们哲学中常说的异化概念。
与狩猎采集者相比,因受到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的生活其实比较没保障。同时为了种植农作物,智人的生活区域被大幅缩小…种种不利都说明农业革命让智人的生活更好了吗?不见得如此,但智人却无可退路,因为他们固定资产难以抛弃,沉没成本过高。历史如此,而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所有的选择都是不可逆的,即便今非昔比却还是要负重前行,因为放弃哪个都会带来重大损失。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农业革命带来的负担令他们苦不堪言。但这些压力却影响深远,也正是后代大规模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础。农民祈求雨天和丰收,于是他们信奉神灵,由此产生了宗教;对农业压力苦不可耐的农民起身反抗,推翻旧体制,造成王朝的更迭…..
靠着农业革命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形成村落、城镇,最后成为都市,再由王国将商业网络连接起来。但所有合作网络背后的力量都源于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如古罗马帝国相信着共同虚构的神话故事。
那么如何让人相信这些由想象虚构的秩序呢?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对外要宣称它们千真万确、绝非虚构。比如说人人生而平等,并不是杰斐逊这么说,而是上帝就是这样造人的;
二是教育上要彻底贯彻同一套原则,在一切事物中贯彻这一准则。
那么人类为什么不会发现组织自己生活的秩序其实是想象呢?作者采用三个理由进行了验证:
- 想象建构的秩序深深与真实的世界结合。现代倡导个体自由,因而我们生活的环境都是这样体现的,你拥有言论自由、财务自由….
- 想象建构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个人的欲望就是秩序塑造的最强大守护者;
- 想象建构的秩序存在于人和人之间思想的连接(主体之间)
3 人类的融合统一——金钱、宗教与帝国
农业革命后,随着人类社会规模逐步复杂,维系社会秩序的虚构故事也更为细致完整,随后也逐渐出现金钱、宗教与帝国。
金钱是智人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史以来最普遍、有效的互信系统,能够跨越几乎所有文化鸿沟。这也是在政治、历史等学科中屡次出现的内容了。比如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高一政治中对货币的定义是“等价替代物”,在此我也就不多赘述。在货币出现前智人的传统结算方式是以物易物,但这种方式存在供需不匹配、需要熟知多种商品的相对价格等缺陷,逐渐被贝壳等媒介替代。现代晚期,全世界已经成了单一的金钱货币区,起初用黄金和白银,后来再转变成少数几种有公信力的货币,如英镑和美元。
帝国是一种具有文化多元性、疆界灵活性等特征的政治秩序,它将许多民族独特的多样性消除,从而形成标准化以方便共同文化的传播,以此强化其合法性,整合出更大的新群体。即便当下,帝国的痕迹也是无所不在。
宗教是建立在超人类秩序之上的人类规范及价值观系统。远古时期,由于智人的活动范围不超过1000平方公里,此时他们信奉的是具有区域特性的泛神论;再到农业革命时期,由于王国和贸易网络扩展,智人越来越需要涵盖整个王国的神力,这时候出现了多神教;时间推移,民众对自己信仰的神愈加虔诚,逐渐远离多神教,发展出一神论,如基督教;与此同时还促成了一些二元论的宗教,他们与一神论的典型区别是认为身体和灵魂、物质和精神是有清楚区隔的。从历史上来看,一神论是万花筒,收纳了多种宗教理论(综摄才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宗教)。上述宗教信奉的对象都是神,而也有相信自然法则的佛教、崇拜对象为人的各类人文主义…
4 科学革命回馈循环
科学、帝国、资本之间的回馈循环是推动历史演进的主要引擎,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得到经费,因为有助于达到某些政治、经济或宗教目的,而且一定得和某些宗教或意识形态联手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反过来说,科学为赞助者带来新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取得新的资源,而部分就能再用来研发新的能力。
图 科学革命的回馈循环
现代科学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同时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通过研究获得新能力,并运用新能力发展出新科技。科研的进步离不开金钱,但历史上的金钱只能代表实体替代物,无法助力经济快速增长,这时候随着科学革命的深入,基于对未来的信任,我们发展出了一套新的信贷体系,从而跳出困境。然而这套系统是基于未来资源是肯定远远超过目前资源的基本假设上的,因而科学的发展速度必须大于经济破灭的速度,否则经济前景就会令人十分担忧。此外资本主义也影响着帝国主义的出现,比如金融家提供荷兰足够的信贷,让他们得以建立军队和舰队。
我们在前面也提到科学革命的回馈循环是基于未来资源远超过当前资源的,但假设资源耗尽了,整个循环将会中断,而工业革命则恰好解决了原料和能源转换的问题。在解决原料短缺问题的同时,智人能够从容驾驭和转换能力,由此生产力有了爆炸性的发展,这时候人类的生产也第一次超过了需求。
那么谁来购买这些过剩的需求呢?这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伦理观——消费主义,鼓励所有人善待自己、宠爱自己。那么消费主义伦理和资本主义道德如何共存呢?作者在书中提到将两种秩序合二为一:资本家投资,一般人的最高指导原则则是购买。
此外作者还对人类未来的走向、未来的数字物种表达了隐隐的担忧,在结尾写道: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影响他们的走向。既然我们可能很快也能改造自己的欲望,或许真正该问的问题不是“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而是“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
嗯,诚然,历史是一个二元混沌系统。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我们想象,因为可能我们在接近下一个奇异点。
PM豪大说
最后再谈谈印象最深的几点:
1.【社群规模】——“借由八卦来维持的最大自然团体大约是150人,低于150人的团队,依靠人际关系即可运作正常。”
只要在150人以下,不论是社群、公司、社会网络还是军事单位,只要靠着大家都认识、彼此互通消息,就能运作顺畅,而不需要规定出正式的阶层、职称、规范。
2.【认知革命带来进步】
智人没有认知革命就不会有后续的农业革命与科学革命,对于人类群体如此,个人更是应该通过认知升级武装自己、同时整合外部资源,学会与他人、团队合作。
3.【虚构的价值】
“讨论虚构的事物”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金钱、宗教、意识形态等都来源于由想象虚构的秩序,要善于利用“故事思维”。
4.【不要简单的评判好评】
历史是无法去区分好人或是坏人的,你说帝国是好是坏呢?如果你说他是坏,但现代文化中几乎都残存着帝国的痕迹,那是不是说现在文化也是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