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聊这本书?

  • 这周看《无耻之徒》,联想中Monica遗物中留了这本书,Fiona在人生困难时候也翻阅了这本

2.本书的简介

  • 作者:黑塞
  • 内容:并非佛陀的故事,讲述了悉达多悟道的一生

3.悉达多的悟道之路
第一部

  • 婆罗门之子:精神容器未充满
  • 沙门修行:不过是短暂逃离
  • 乔达摩宣法:法义明晰,而彻悟纪事未解,如何参透真我?
  • 觉醒:真理在事物中,思想与感官的统一

第二部

  • 迦摩罗:置身尘世,感受美好
  • 尘世间:无为而治,游戏人间
  • 轮回:沉溺尘世,忘却悟道
  • 在河边:重新找回自我
  • 船夫:向河流求教
  • 儿子:亲情欲望之痛,宿命轮回
  • 唵:河边顿悟
  • 乔文达:智慧无法分享,需要实践

    播客提纲:

  1. 为什么是这个主题?
  • 周末追了《无耻之徒》的最新几集,当看到Frank喊大姐Fiona名字的时候,我开始有点怀念无耻之徒中有大姐的日子。于是我便开始翻当初自己的影评。发现有一个当初没看懂的情节:还记得当时Monica去世后留给加利格一家的遗物当中就有一本《悉达多》,

Fiona在经历了撕心裂肺的“婚变”、前景未卜的投资之后,其中有一幕是翻阅起了Monica留下的《悉达多》,尝试着与过去的不堪握手,她说没看懂,她也还没跟过去的苦难彻底言和,不过在后来她还是选择了义无反顾的勇敢向前走、和过去说再见,重新开始了新生活。

我当时在想,《悉达多》这本书到底有什么样神奇的魅力呢?

  1. 书的简介

    1. 这本书的作者是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1.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2. 内容梗概
      1. 《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悉达多悟道的一生,一路跌跌撞撞,找寻心中的声音,经历了尘世的欲望、爱情、友情。最终大彻大悟,找寻到了自我和生命的完满与统一的故事。
  2. 这本书到底讲述了什么故事?

  • 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寻找“自我”,悟道的人生旅程
  • 悟道的几个阶段
    • 离开家之前
    • 沙门修行
    • 佛陀宣法
    • 觉醒后,决定入世
      • 遇到迦摩罗,从商,将经商视作游戏,为的是学习迦摩罗爱的艺术
      • 逐渐沉沦,尘世的欲望成了悉达多的枷锁与约束,不断的轮回
    • 梦见笼中知更鸟,决定逃离→河边沉思想要结束生命→椰子树下酣睡,再遇乔文达,重获新生
    • 河边再遇船夫,重新开始,向河流学习,重逢迦摩罗母子
    • 经受世人爱之痛,感同身受
    • 与船夫倾诉,在倾诉中顿悟,感受到事物的完满,和谐与统一,船夫走向丛林
    • 三遇乔文达问道:智慧是无法分享的。
  1. 从《悉达多》中读到的

只要在信仰的领域,都是强调实践的。在禅宗这种强调实践的领域,很多禅师也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也不认为这种问题可以用语言解释清楚,他们不大会仔细描述你想去的目的地,却会告诉你通往目的地的正确路线。

佛经就像是一张旅行地图,指引着我们去往目的地,没有必要把佛经当做教科书去研读,旅行地图的目的是让我们去行万里路的。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先要能够看得懂地图。

看懂地图是有一定门槛的,需要知道坐标、比例尺、符号等概念,最重要的是识字。同样重要的还有我们要确定地图是正确的、正版的、最新版的。

佛经、典籍都可能出现错误和遗漏,甚至会被篡改,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一切细节都是可疑的,只有信阳是真实的。回到地图的问题上来,如果真的想要到达目的地,就要参考比对其他版本的地图,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思辨的禅趣》

shameless看到第十一季后半段,尽管早已习惯了这一家子一次次从转好到再次变糟糕,但看到E7中Lip大锤砸向墙面时,心中不免有些涟漪,谁才是最无耻的人呢?何以为家? 这两集Frank演的真是太好了: 坐在门口拿起酒瓶和瘫痪在轮椅上的Terry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我的死敌。我承认,真希望你败在我的剑下。…不要沉眠于温柔的夜” 当Lip把家里的那道墙砸出一道大裂缝时,透过裂缝可以Frank的无奈,亦或是从裂缝中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支离破碎的家庭、风雨飘摇的晚年… 看完这两集内心非常的难受,一方面不舍追了这么多年的剧就要完结了,另一方面又不舍这一群无耻之徒的落幕与家庭解体。shameless于我们最大的意义是什么?用最近流行的话是「感受到世界的参差」:当你觉得生活一团糟的时候,看看这群无耻之徒,你就会觉得前方还有光亮,眼下的生活也更值得你我去珍惜,常怀感恩前行。

电影电视

介绍

书简介

image.png
《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常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人。抛下过去,随了跌跌撞撞的步伐,找寻心中的声音,追逐名利,经历友情,品尝爱情。不同的是,悉达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确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黑塞的语言是充满诗性的,正如本书副题“一首印度的诗”,因不得而知的原因,此副题在前人所出版本中都被回避了。为了尽可能表现黑塞的诗意,我们选择从德文直译(据悉市面销量最高版本译自英文版),尽管我们的译文不能完全实现这种诗意,但其诗的本性与精神显而易见。

本书地位在前人的版本中已被反复强调——亨利·米勒的最爱;影响了包括电台司令在内的许多名人雅士;在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大学生们人手一册等等。

但如书中成为摆渡人的悉达多所述,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所以倘若你碰巧遇到了这本小书,请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

愿你在读了悉达多的故事后,也能有所感悟,并开始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作者介绍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作家,诗人,画家。
1877年生于德国,1924年入籍瑞士。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
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第一部

婆罗门之子

悉达多在尘世

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悉达多令所有人喜悦。可是他却无法让自己喜悦。他充满渴望的精神容器仍未充满。悉达多知道:内在“我”之源泉,在于拥有自己的阿特曼(自我)。其他一切都只是寻觅与歧途。

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悉达多令所有人喜悦。所有人都对他兴致勃勃。可是他,悉达多,却无法让自己喜悦,无法让自己略有兴致。

悉达多心中的怅然一日胜过一日。他开始感到,父亲的爱,母亲的爱,他的朋友乔文达的爱,都不会一直带给他幸福、安宁和满足。他开始感到,他可敬的父亲和其他智慧的婆罗门已将他们大部分思想传授给他,而他依旧灵魂不安,心灵不宁。他充满渴望的精神容器仍未盛满。

内在“我”之源泉,必须拥有自己的阿特曼!其他一切都只是寻觅、走弯路和误入歧途。

决定步入林中成为苦行者

下定决心,放弃一切,加入沙门的队伍,成为一名苦行者。用决绝的信念说服父亲

第一缕晨光照进屋舍。婆罗门看见悉达多的双膝轻微颤栗。但他的脸没有颤栗。他的目光专注于远方。父亲意识到,悉达多已不在他身边。他已离开家乡,离开他。

父亲离家前的寄语

如果在林中,你寻得至高无上的幸福,就回来教我修习。如果你只收获幻灭,那也回来,我们再一道祭奉诸神。

沙门

唯一目标:堕入空无

尘世的一切都令悉达多不屑,认为世间的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生活即是折磨。而悉达多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

他见到商贩经商,君侯外出狩猎,服丧者哀嚎,娼妓出卖色相,医生救治病人,祭司定夺播种之日,情侣们相互爱抚,母亲们哺乳—— 这一切都让他不屑。一切都是欺骗,都散发着恶臭,谎言的恶臭。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是折磨。
悉达多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我”被去除,不复存在。> 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在无“我”的深思中听便奇迹。这是他的目标。

沙门修行,对生命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

悉达多从沙门中学到很多,学会了克已之法、学会了禅定、学会了诸多修炼之道。悉达多曾千百次摆脱“我”。他曾短暂停驻在无“我”中,可是这些修行均是从“我”出发,终点却是回归于“我”。

悉达多开始质疑,这一切修炼不过是短暂逃离“我”,是对生命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这种逃避从尘世中也可获得,距离开悟、解脱的阿特曼十分遥远。

悉达多从沙门处学到很多。他学会诸多克己之方法。他通过受苦,志愿受苦和战胜疼痛、饥饿、焦渴和疲惫,走向克己。他通过禅定,通过在一切表象前心神凝定走向克己。他学会诸多修炼之道。他曾千百次摆脱“我”。他曾整时整日停驻在无“我”中。这些修行均从“我”出发,终点却总是回归于“我”。尽管悉达多千百次弃绝“我”,逗留在虚无中,化为动物、石头,回归却不可避免。重归于“我”无法摆脱。在阳光中、月华下,在遮荫处和雨中,他重新成为“我”,成为悉达多,重新忍受轮回赋予的折磨。

禅定是什么?什么是脱离肉体?斋戒是什么?什么是屏息敛气?那不过是逃避‘我’,是暂时从‘我’的折磨中逃出来,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这种逃避、麻醉,即便是驱牛者也能在客栈中找到。

走一条新路,去聆听佛陀宣法

在悉达多看来,在沙门中修习、斋戒、冥想多年,他也无法证悟涅槃。只能寻得安慰、麻烦这些迷惑自己的把戏。乔达摩,佛陀的名字不断回响在青年耳畔。

在这种思想萌芽的驱动下,悉达多和乔文达决定离开沙门,走一条新路,去聆听佛陀乔达摩的宣法。

乔文达喃喃诵念奥义书中的诗行:以深思之精神,纯粹之精神,沉浸于阿特曼中之人,胸中之极乐难以言表。

让我们享用这果实,并继续期待。哦,乔文达!无论他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赐予我们,现在,我们就该因着这果实而感谢乔达摩,是他召唤我们离开沙门!

乔达摩

聆听佛陀宣法,乔文达皈依佛陀

一直以来,乔文达就像是悉达多的影子,视悉达多为信仰,在聆听了佛陀的宣法后,决定皈依佛陀。在乔达多看来,悉达多也会同他一样,皈依佛陀。而悉达多则表达了对乔文达的祝愿:你终于听凭自己的心声,选择了自己的路。愿你将这条路走到底,愿你寻得解脱。

悉达多听到乔文达的话如梦方醒。他久久地凝视着乔文达的脸。之后绝无戏言地轻声道:“乔文达,我的朋友,你已迈出步子,你选择了这条路。哦,乔文达,你一直是我的朋友,一直紧随我。我时常问:会有那么一天,乔文达听凭自己的心声,独自迈步前行吗?你看,你现在成了男子汉,选择了自己的路。愿你始终跟随他,哦,我的朋友!愿你寻得解脱!”

悉达多将手放在乔文达的肩头:“你并未理会我的祝愿。哦,乔文达。我再说一次:愿你将这条路走到底,愿你寻得解脱!”

悉达多对话佛陀

悉达多和乔文达分别,悉达多沉思步入林中,路上遇见佛陀乔达摩,询问心中的疑问。

悉达多在佛陀教义中发现明晰可敬的法义中不包含世尊的历程,所以他决定继续求道之路。悉达多的求道之路并非为了寻找更好的法义,而是为了摆脱所有圣贤与法义,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在无“我”的深思中听便奇迹。即堕入空无。

佛陀的建议是:随你的心意。愿你继续深入思考。同时你要警惕多谋善断及口舌之辩,无论辩词好坏。

悉达多:世尊佛陀的法义多教人诸善奉行,诸恶莫作。在明晰又可敬的法义中不包含世尊的历程,那个您独自超越众生的秘密。这就是我在聆听法义时思考和认识的。这就是我为何要继续我的求道之路—— 并非去寻找更好的法义,我知道它并不存在—— 而是为摆脱所有圣贤及法义,独自去实现我的目标,或者去幻灭。
佛陀乔达摩:你聆听了法义。哦,婆罗门之子,难得你深深地思索法义。你在法义中发现了一个漏洞,一个缺口。愿你能继续深入地思考。但是你这勤勉之人,要警惕多谋善断及口舌之辩。无论辩辞美或丑,聪慧或愚蠢,总有人赞许,有人鄙夷。你从我处所听之法义并非我之辩辞。它的宗旨并非为求知好学之人阐释世界。它另有他图;它的宗旨乃是济拔苦难。这就是乔达摩的法义,别无其他。

悉达多:我无权论断他人的生活!唯独对自己的生活必须做出判断。我必须选择,必须放弃。我们沙门寻求弃绝于‘我’,哦,世尊。假如我皈依于您,哦,世尊,我担忧我的‘我’只是表面地、虚假地获得安宁,得到解脱。而事实上,我的‘我’却仍在生存、壮大。

觉醒

沉思初心:学了很多知识,却无法学到“我”的意义和本质

悉达多离开佛陀,陷入深思,回顾过去的这段经历。悉达多发现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无法学到的是“我”,这也是他真正想要学的,即“我”的意义和本质。

这位漫步的思考者自问:“你原先打算从法义里,从师父处学到什么?你学了很多,却无法真正学到的又是什么?”他最终发现:“答案是‘我’。我要学的即是‘我’的意义及本质。‘我’,是我要摆脱、要制胜的东西。‘我’,却是我无法制胜,只能欺罔、逃遁,只能隐藏的东西。当真!世上再没什么别的,像我的‘我’这样让我费解。是‘我’,这个谜,让我活着,让我有别于他人,让我成为悉达多!在世上,我最一无所知的莫过于‘我’,莫过于悉达多!”

认识我自己:意义和本质在事物当中

悉达多逐渐意识到,想要认识悉达多自己,不应该是扼杀和逃避自己,也不是逃避欲望、幸福和优美。「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

他开始觉醒:如果一个人要在一本书中探寻意义,他需要逐字逐句去阅读、研习和爱它;他不会忽视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把它们看作表象。

“哦,”他深吸了口气,释然道,“我不会再让悉达多溜走!不会再让阿特曼和尘世疾苦成为我思想和生命的中心。我再也不会为寻找废墟后的秘密而扼杀自己,肢解自己。无论是《瑜伽吠陀》《阿达婆吠陀》,还是其他任何教义我都不再修习。我不再苦修。我要拜自己为师。我要认识自己,认识神秘的悉达多。”

这初次映入悉达多眼帘的一切,这灿黄和湛蓝,河流和森林,都不再是摩罗的法术,玛雅的面纱,不再是深思的、寻求圆一的婆罗门所蔑视的现象世界中愚蠢而偶然的纷繁。蓝就是蓝,河水就是河水。在悉达多看来,如果在湛蓝中,在河流中,潜居着独一的神性,那这恰是神性的形式和意义。它就在这儿的灿黄、湛蓝中,在那儿的天空、森林中,在悉达多中。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

“我曾多么麻木和迟钝!”这位疾步之人心想,“如果一个人要在一本书中探寻意义,他便会逐字逐句去阅读它,研习它,爱它;他不会忽视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把它们看作表象,看作偶然和毫无价值的皮毛。可我哪,我这个有意研读世界之书、自我存在之书的人,却预先爱上一个臆想的意义。我忽视了书中的语词。我把现象世界看作虚妄。我视眼目所见、唇齿所尝的仅为没有价值而表面的偶然之物。不,这些都已过去。我已苏生。我切实已苏生。今天即是我的生日。”

第二部

迦摩罗

置身尘世,感受美好

在路上,悉达多开始收获新知。以前的悉达多面对尘世的一切都熟视无睹,将美好的事物视作魅惑和稍纵即逝的雾霭。现在的悉达多开始置身其中,感受尘世的美好、开始质朴地看待世界。他不再执着于问询本质,他在世间寻找故乡。

但在从前的悉达多眼中,它们不过是魅惑的、稍纵即逝的雾霭。以怀疑熟视,这一切注定被思想洞悉,一无是处。因为它们并非本质。本质位于可见世界的彼岸。可现在,他获得自由的双眼流连于尘世,他看见且清晰地辨明可见世界。他不再问询本质,瞄准彼岸,他在世间寻找故乡。如若人能毫无希求,质朴而天真无邪地看待世界,世界何其隽美!月亮和星辰美,小溪与河岸美,森林、岩石、山羊和金龟子,花朵和蝴蝶都很美。当人单纯、觉醒,不疑专注地穿行于人间,世界何其隽美又妩媚!别样的烈日在头顶燃烧,浓荫下别样凉爽宜人。小溪和雨水,南瓜和香蕉别样甘甜味美。白日很短,黑夜很短,时辰飞逝如海面之帆;帆船满载珍宝和欢悦。

听凭内心招呼而非外在的命令

佛陀的法义或许并非最宝贵最神秘的,佛陀的彻悟纪事才是无法言说、不可传授的珍宝——而这恰是悉达多在寻找“我”的本质和意义过程中需要经验的,也是他才刚开始经验的。经过沙门修习、佛陀宣法,他也开始认识到此前以思想之网去捕捉自我、逃避自我,是不可能真正发现“我”的。

自我是什么?肉体并非自我,感官游戏也并非自我。思想和才智也并非自我。总之,由旧思想编织新思想的可修习之智慧和技艺也并非自我。思想和感官,这两者背后均藏匿着终极意义,都值得倾听和参与;两者均不容蔑视亦不必高估。从思想和感官中都可以听到秘密之声。听凭内在声音的召唤,步履不停。

佛陀的法义或许并非其最宝贵最神秘的东西。佛陀的彻悟纪事才是无法言说、不可传授的珍宝—— 这恰恰是他现在要去经验的,他现在才刚刚开始去经验的。自然,他历来便知他的自我即阿特曼。自我如大梵般永恒存在。然而因他始终试图以思想之网去捕捉自我,而使得自我从未被真正发现。

自然,肉体并非自我,感官游戏并非自我。如此看来思想也并非自我。才智并非自我。归纳结论,由旧思想编织新思想的可修习之智慧和技艺并非自我。不,这一思想境界乃是尘世的。如果一个人扼杀了感官意义上的偶然之我,却喂养思想意义上博学多能的偶然之我,他是不会寻得自我的。两者,思想和感官,均为美的事物;两者背后均隐藏终极意义;两者都值得倾听,值得参与;两者均不容蔑视亦不必高估。自两者中均可听到内在的秘密之声。除非内在声音命令他行动,悉达多别无所求。除非听凭内在声音的倡导,他绝不停下步履。

如此听凭内心的召唤而非听凭外在的命令是善的。除了时刻等待这声音的召唤,再没什么行为是必要的。

摆渡人:友谊

河边遇到摆渡人,悉达多为摆渡人的友谊和友善感到欣慰,如同儿时的挚友乔文达一般。悉达多心里想,“我在路上遇到的人都像乔文达。他们都心怀感激,尽管他们都有资格获得他人的感激。他们都谦卑、善意、恭顺,思虑甚少。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

迦摩罗:欲望与爱

迦摩罗是城中一代名妓,悉达多第一次有了向这位美丽的女人学习爱的艺术的欲望。迦摩罗爱慕悉达多的才华与能力,但也希望悉达多是一位拥有财富的商人。为了得到迦摩罗的芳心,悉达多开始入世,追求迦摩罗所看重的一切。

如果你将一粒石子投入水中,石子会沿着最短的路径沉入水底。恰如悉达多有了目标并下定决心。悉达多什么都不做,他等待、思考、斋戒。他穿行于尘世万物间正如石子飞入水底—— 不必费力,无需挣扎;他自会被指引,他任凭自己沉落。目标会指引他,因为他禁止任何干扰目标的事情进入他的灵魂。这是悉达多做沙门时学到的。愚人们称其为魔法。愚人以为此乃魔鬼所为。其实,魔鬼无所作为,魔鬼并不存在。每个人都能施展法术。每个人都能实现目标,如果他会思考、等待、斋戒。

尘世间

我会思考。我会等待。我会斋戒

世事看似如此。各有索取,各有付出。这是生活。

从悉达多对于斋戒好处的解释中,可以看到会斋戒实际上也安静等待的艺术。不焦急、藐视饥饿,由此也从不会陷入窘迫。

斋戒极好,先生。对于没有食物的人,斋戒最为明智。假如悉达多没学过斋戒,他今天就必须寻找活计。不论在你这里,还是别处。饥饿迫使他行动。而事实上,悉达多能安静地等待。他从不焦急,从不陷于窘迫。即便长时间被饥饿围困,他仍能藐视饥饿。因此,先生,斋戒极好。

悉达多经商:无为而治

悉达多为了获得足够多的财富,开始跟随商人经商。而他视一切为游戏,悉达多努力学习游戏规则,而内容却从不挂念于心。生意上的事情从来不会牵制他,也从不担心失败或是为损失而烦忧。他接纳人们带来的一切。

在生意上,他从未投入热情。但是他掌握那些无为而治的成功者的秘密。或许他福星高照,或许他会施展法术,或许他从沙门处学到了什么。他似乎总在生意上游戏,从不全情投入,生意从来也无法牵制他。他从不担心失败,从不为损失烦忧。

而某些时刻,悉达多的内心也在轻声提醒自己正过着荒谬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是游戏。但与真实的生活却擦肩而过,他更像是一位旁观者。他希望自己也能满腔热情,全心全意地参与到孩子气的日常行为中。真正地生活、去劳作、去享乐,而不只是一位旁观者。

他开始在某些时刻意识到自己正过着荒谬的生活。所有这些他做的事情无非是游戏。这游戏令他快活,偶尔让他愉悦。但是真实的生活却擦身而过,无法触及。如同一个人在玩球,他同他的生意以及周围的人玩耍。他冷眼旁观,寻得开心。而他的心,他存在的源泉却不在。那眼泉十分遥远,渐渐消失在视线之外,与他的生活无关。几次,他为他意识到的这一切感到惊恐。他希望自己也能满腔热情,全心全意地参与到孩子气的日常行为中。真正地去生活、去劳作、去享乐,而不只是一位旁观者。

轮回

渐渐地,从开始把尘世的一切视作游戏的悉达多,逐渐迷失和沉溺在了尘世的游戏中,他开始失去了往日的思考和等待,变成了曾经他最讨厌的样子——他拜倒在钱财和贪欲上,赚钱于他不再是游戏和琐事,而是枷锁和负荷。

夜晚,他试图从享乐中、恶习中,他这失控的生活中,从自身中解脱出来。有一刻,他做了一个梦。梦醒后,他感到自己被深深的悲哀包围着,自己过着既无价值又无意义的生活。悉达多开始回顾自己的生活,他逐渐清楚,这种轮回的游戏应该结束,他应该离开这一切。

悉达多灵魂的苦修之轮、思想之轮、分辨之轮长久旋转着,依旧旋转着,但它已渐缓,松动乃至接近静止。如同濒死的树干因潮气侵袭、注满而腐朽,世俗和惰性侵入并充满悉达多的灵魂。它不再轻盈,反而疲惫、麻痹。同时,他的感官却活跃起来,它学到许多,体验许多。

一些富人常见的面貌渐次显现在他脸上:焦躁、涣散、无情、贪而不足、饱食无度。富人的灵魂病逐渐侵袭他。

世俗将他囚禁。情欲、贪欲和惰性,以及他最蔑视、时常嘲笑、视为最愚昧的唯利是图俘虏了他。他拜倒在钱财下。赚钱于他不再是游戏和琐事,而是枷锁和负荷。在充满诡诈的歧路上,他最终沉迷于卑劣的赌博。

在河边

悉达多远离城邦,抵达河畔。开始时他想要溺亡,终结可怜又可耻的生活,没有目标的自己。接着他跌落椰子树下,头枕树根酣睡过去。在畅快的酣睡之后,他重获青春,重新认识了自己。他将过去尘世的游戏轮回视作一场经历,亲口品尝尘世的一切很好。尽管孩提时代已知道,淫乐和财富不属于善。熟知已久,但刚刚经历,不仅仅用思想,还用眼睛、心灵和肉体经历这一切。他庆幸自己经历了这些。

他久久深思着这些转变。

他思索着、微笑着倾听饥肠辘辘,感激地倾听蜜蜂嗡嗡,愉快地望向水波。他从未对一条河如此着迷,从未发觉河流的奔涌如此悦耳有力。他似乎觉得,河水要告诉他一些特别的事情,一些他从未领悟、尚待领悟的事情。在这条河中,他曾想自溺。而今,那衰老疲惫而绝望的悉达多已经溺亡,新的悉达多却深爱着湍流!他决定留在河边。

船夫

悉达多由此决定留在这条河边。当初这条河是他步入尘世的起点,友善的船夫带他渡过河,悉达多决定去找他。有一日,悉达多又和当初的船夫重逢,并留在船夫处学习摇橹。

随着时间流逝,他跟河水学到的比跟船夫学到的更多。他永不停歇地向河水求教,首要的是学会抛弃激情和期盼,不论断、无成见地以寂静的心、侍奉和敞开的灵去倾听。

一年年过去,两位朝圣者来到悉达多的渡船前,而他们便是迦摩罗母子。而孩子便是悉达多的儿子,迦摩罗最终因为身中蛇毒而身亡,在生命的尽头有悉达多的陪伴。悉达多在经历了迦摩罗的离去后,也并非有心头的悲伤。因为他富足、幸福,如今有了儿子,更为富足、幸福。

我要留在河边,悉达多想。这条河是我当年步入俗世的起点,一位友善的船夫曾渡我过河,我要去找他。离开他的茅舍后,我走向如今业已衰亡的生活—— 但愿我当下的路和新生活也从他那里起步!

瓦稣迪瓦专注地倾听。悉达多的出身和童年,苦学与探求,欢乐与困顿。船夫最大的美德是倾听:他乃少数擅长倾听之人。即便默不作声,讲述者也能感知他在安静、坦诚、满怀期待地倾听。他既不褒扬亦不挑剔,只是倾听。悉达多清楚,能向这样一位倾听者倾诉自己的生活、渴望与烦忧是何等幸运。

“你自会学到。”瓦稣迪瓦道,“却不是跟我。我跟河水学会倾听,你也该跟它学。河水无所不知,求教河水你可学会一切。你瞧,你已学会足履实地,学会沉寂并向深处探寻。富有而高贵的悉达多要成为摆渡人。博学的婆罗门悉达多要成为船夫。这也是河水所示。你还会跟河水学会别的东西。”

我无法告诉你‘别的’指什么。哦!朋友,你自会学到。或许你已学会。你看,我不是导师,不擅言辞和思考。我只懂倾听,保持驯良,其他我均未学到。若我能言善道,或许我会成为智者,但我只是个船夫。我的任务是渡人过河。我渡过千万人过河,他们将我的河视作旅途中的障碍。他们出门赚钱、做生意、出席婚礼或去进香,而这条河挡了他们的路。船夫要帮他们迅速渡过障碍。对于这些人中为数不多的四五人来说,河水却并非障碍,他们凝神听水。同我一样,河水在他们心中圣化。我们该休息了,悉达多。”

时日如飞,他跟河水比跟瓦稣迪瓦学到的更多,他永不停歇地向河水求教,首要的是学会抛弃激情和期盼,不论断、无成见地以寂静的心、侍奉和敞开的灵去倾听。

你也跟河水悟出‘时间并不存在’这一秘密吗?我领悟到这个道理后,认出我的生活也是一条河。这条河用幻象,而非现实,隔开少年悉达多、成年悉达多和老年悉达多。悉达多的前世并非过去,死亡和重归梵天亦并非未来。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儿子

儿子不甘于在河边受苦,自负而心硬,想要逃离河边。而悉达多却无法放下,他第一次感受到亲情之爱,不愿接受失去儿子的幸福和快乐。所以一再的忍让和慈爱,试图用这种方法感化儿子。

而儿子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悉达多决定去城邦里找儿子,而在城中悉达多逐渐意识到进城的渴望是愚蠢的,他不能帮助儿子,更不该牵绊他。他深爱逃走的孩子,他的爱像是一道伤口。他感到伤口的存在不该只为在心中溃烂,它应该风化、发光。而眼下伤口尚未风化发光,只是让他感到忧伤和虚无。

最终在船夫的带领下,回到河边。试图遗忘痛失爱子的忧伤。

孩子来时,他曾说自己富足而幸福。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却仍旧自负而心硬,对他冷漠疏远,不愿劳作,冒犯长辈,偷摘瓦稣迪瓦的果子。悉达多开始意识到,孩子带来的不是幸福安宁,而是痛苦忧虑。可是他爱他,宁愿忍受爱的痛苦和忧虑,也不愿接受没有他的幸福和快乐。

船夫:水归于水。年轻人归于年轻人。你儿子待在一个让他不快的地方。你也问河水,听取河水的意见吧

悉达多:亲爱的,给我些时间!你看,我正努力以爱和善意的忍耐争取他,赢得他的心。河水也将跟他交谈。他也是奉召而来。

悉达多:我常有此想法。可是你看,我怎能把这个心硬的孩子送到那个世界去?难道他不会放肆地沉迷于享乐和权力,不会重复他父亲的过失,不会完全迷失于轮回之中?

他切实感到,对儿子盲目的爱,是一种极为人性的激情。它或许就是轮回,是浑沌之泉,黑暗之水。同时他也感到,爱并非毫无价值。它源自天性,是一种必需。爱的欲望该得到哺育,痛苦该去品尝,蠢行该去实践。

船夫:他要回城里,他做得对。别忘了这点,他做的,正是你耽搁的事。他设法走自己的路。

悉达多在儿子逃离这场劫难中理解了世人的欲望和痛苦。他耽于爱和柔情,任凭痛苦吞噬自己。在河水中他看到了他父亲的脸:年少时他迫使父亲答应他出门苦修、离家再未回去,他的父亲难道不是为他受苦吗?现在他作为父亲也遭遇这场苦痛的轮回。

他又去找船夫诉说从未说起之事,在诉说中将痛苦、惶恐和隐秘的希望传递给了船夫,又被船夫传递回来。在诉说中,他感到他看待船夫,如同世人看待诸神。这不会长久,他一边述说,一边在心中与船夫瓦稣迪瓦告别。

再次倾听河水的声音,今天却耳目一新。他学会了倾听一切,倾听整体和统一。他学会了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一直作对。他认知了完满,赞同事件之河,赞同生活的奔流,满是同情,满是喜悦,顺流而行,融入统一。

如今,他待人比从前少了聪明、傲慢,多了亲切、好奇、关心。如今,他见到那些常客—— 孩童般的世人,商人、兵士、妇人,不再感到陌生:他理解他们。理解并同情他们不是由思想和理智,而是由冲动和欲望掌管的生活。

世人和学者、思想者相比应有尽有,除了唯一微不足道的东西:自觉。对生命整体的自觉思考。时常,悉达多甚至怀疑自觉的价值被高估,或许它只是思想者的天真。思想者只是思想的孩童般的世人而已。其他方面,世人和智者不仅不相上下,反而时常考虑得更深远。就如同动物在必要时强劲决绝的作为,往往胜于人类。

一种认知逐渐在悉达多头脑中壮大,成熟。究竟什么是智慧?什么是他的目标?不过是在生命中的每个瞬间,能圆融统一地思考,能感受并融入这种统一的灵魂的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秘密的艺术。这种认知在悉达多头脑中繁盛,又反映在瓦稣迪瓦苍老的童颜上:和谐、喜悦、统一,对永恒圆融世界的学识。

过去,他常听到河水的万千之音,今天却耳目一新。他不再分辨欢笑与哭泣之声、天真与雄浑之声。这些声音是为一体。智者的笑,怒者的喊,渴慕者的哀诉,垂死者的呻吟,纠缠交织着合为一体。所有声音、目标、渴望、痛苦、欲念,所有善与恶合为一体,构成世界,构成事件之河,生命之音乐。当他专注于河水咆哮的交响,当他不再听到哀,听到笑,当他的灵魂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自我不再被占据,而是倾听一切,倾听整体和统一时,这伟大的交响,凝成了一个字,这个字是“唵”,意为圆满

此刻,悉达多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他的痛苦已然止息,他的脸上盛放喜悦。他认知了完满,赞同事件之河,赞同生活的奔流,满是同情,满是喜悦,顺流而行,融入统一。

乔文达

乔文达:我确实已年迈,但我尚未停止探求,永远不会停止探求。这看来是我的使命。你也曾探求,可否说与我听?

悉达多:“一个探求之人,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因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则意味自由、敞开、全无目的。可敬的人,你或许确实是位探索者。但你却因努力追求目标,而错过了些眼前事物。”

乔文达:你可有自己的学说?可有指引、帮助你生活的信仰或学问?
悉达多:终其一生,我怀疑、背离了种种学说和老师。现在我依然如此,但从那以后,我却又很多老师。

乔文达:即便没有学说,也该有某些你特有的、扶持你生活的思想和认知
悉达多:我有过思考,也有过认知。有时,一个时辰或一日,我被认知充满,如同人们在心中感知生命。有些认知很难与你分享。你看,这就是我的认知:智慧无法言传。智者试图传授智慧,总像痴人说梦。

只有片面的真才得以以言辞彰显。可以思想和言说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是局部,都缺乏整体、完满、统一。

我必须承认我并不区分思想和言辞。坦率地说,较于思想,我更看重‘物’。

我并不为“物”是否虚幻而忧虑。对于我来说,爱乃头等要务。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在我看来,在这位伟大的导师心中,爱事物胜于爱言辞。他的作为和生命重于他的法义。他的仪态重于言论。我认为他的伟大不在他的法义中、思想中,而在他的生命中。

乔文达亲吻悉达多的额头:他不再看见悉达多的脸。他看见许多旁人的脸,长长一队。他看见一条奔腾的面孔之河。成百上千张脸生成、寂灭,又同时存在、展现。这些脸持续地改变着、更新着。却又都是悉达多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