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设计
**
- 资料收集
设计前应收集地形图、交通图、地质构造图等资料。
- 图上设计
在图上拟选站址,标注地形、交通、地质等信息,确定基准站位置、名称、编号。
- 实地踏勘选点
**
- 其他设计
勘选完成后进行建筑、结构、电气、防雷、室外工程施工设计,以及设备集成、供电系统、数据传输等内容设计。
- 设计书提交
设计完成后应提交技术设计方案以及点位设计图、站点位置信息表、施工设计图等资料。
2.选址要求
基准站选址提交成果应有勘选报告、站点照片、土地使用意向书或其他用地文件、地质勘察证明、选址点之记、实地测试数据和结果分析、收集的其他资料。
**
- 具有10°以上地平高度角卫星通视条件,困难地区可放宽至25°,遮挡物水平投影范围应低于60°。
- 远离容易产生多路径影响的地物和电磁干扰区200米以上。
- 避开易振动地带,应顾及未来规划和建设选择环境变化小地区。
- 应进行24小时以上实地环境测试。
- 对于国家和区域基准站,数据可用度应大于85%(可用历元数据与总历元数据的比值),多路径影响应小于0.5米(MP1、MP2对应L1、L2载波)。
- 站址应建立在地质结构稳定处。
- 避开易被水淹或地下水位变化较大处。
- 区域基准站也可以建立在结构稳定的屋顶上。
- 便于接入通信网络,有稳定电源。
- 交通便利。
- 有良好的土建施工条件,有建设用地及基础设施保障。
- 有良好的安全保障环境便于维护和长期保存。
- 满足站址周围重力点、大地控制点、水准点的联测要求。
提交成果
- 勘选报告
- 站点照片
- 土地使用意向书或其他用地文件
- 地质勘察证明或建筑物结构证明
- 选址点之记
- 实地测试数据和结果分析
收集的其他资料(所属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地震地质概况、交通、通信、物质、水电、治安等情况)
3.基建工程要求
**
观测墩建设要求
观测墩一般为钢混结构,分为基岩观测墩、土层观测墩和屋顶观测墩。
国家基准站应选用基岩或土层观测墩形式建造,区域基准站和专业基准站也可以采用屋顶观测墩形式建造。
国家基准站的观测墩应建设在观测室内,观测墩高出地面不少于3米,一般不超过5米,并且观测墩顶端宜高出观测室屋顶面不少于0.8米,区域基准站和专业基准站可根据实际情况执行。
屋顶观测墩高度应高于屋顶面不少于0.8米。
- 观测室建设要求
观测室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建于地基牢固处。
设计时应考虑防水、防雷、防风、防野生动物等因素,电力线和信号线应分开埋设。
温度和湿度应满足维持设备正常运转要求。
观测墩应具有四个水准测量标志。
国家基准站应在观测室内埋设重力标石。
- 工作室建设要求
工作室面积应在20平方米左右,供基准站人员管理使用,应与观测室尽量靠近。
- 防雷设施
防雷设施包括防雷地网、防雷带、避雷针等。
工作室按防雷第二类标准设计,电子设备按防雷B级设计。
- 其他
道路、电力线、通信线等管线敷设等辅助工程。
提交成果应包括:
- 用地证明及相关建设许可证
- 土建过程照片
- 防雷检测报告
- 竣工图
- 施工报告
- 点之记
- 测量标志保管书
- 技术总结
4.设备安装要求
**
基准站设备主要由GNSS接收机、GNSS天线、气象设备、不间断电源、通信设备、雷电防护设备、计算机和机柜等组成。
接收机安装要求
- 具有跟踪不少于24颗GNSS卫星的能力。
- 至少有1Hz采集数据能力。
- 观测数据至少包括:双频测距码、双频载波相位值、卫星广播星历。
- 具有温度在-30~55摄氏度之间,湿度95%环境下正常工作的能力。
- 具有外接频标输入口,可配5MHz或10MHz的外接频标。
- 可外接自动气象仪并存储数据。
- 具有3个以上数据通信接口,包括RS232、USB、LAN等。
- 具有输出原始数据、导航定位数据、差分修正数据、1PPS脉冲的能力。
天线安装要求
接收机天线所辐射出的电磁波在离开天线一定的距离后,其等相位面会近似为一个球面,该球面的球心即为该天线的等效相位中心。相位中心应该与天线几何中心尽量接近。
- 天线几何中心应尽量和天线的相位中心统一。
- 相位中心稳定性优于3毫米(用于建设全球基准站的接收机,应优于1毫米)。
- 具有抗多路径效应影响的扼流圈或抑径板。
- 具有抗电磁能力。
- 具有定向指北标志。
- -40~65摄氏度环境下能正常工作。
- 气候恶劣地区应配防护罩。
气象设备安装要求
- 安装前应进行设备测试,取得合格的检测证书。
- 安装应按照设备使用手册进行。
- 传感器架设高度宜与接收机天线上平面高度相同;d)根据需要可加装数据传输线防雷设备。
- 安装、更新后需要详细填写《基准站气象设备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