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关键内容:B端客户与用户的区别、以用户为中心和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 作者:小步 全文约4975字 阅读大约10分钟 提示:以下内容仅为个人分享,有兴趣交流的伙伴可在下方讨论区留言。

知识库首页

产品API:进阶全栈PM手册

提示:上方链接属于全手册首页,伙伴们打开后可以关注或收藏,用于日常工作查看,其中关注后,可以实时收到文档更新通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前言

随着互联网发展,C端产品加速进行变现之旅的探索,而这中间很多公司也逐步走向了B端产业化形态。

典型的就是制造业、服务业的OA/CRM/ERP/WMS系统等的置入,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大部分公司的业务,为了具备竞争能力,主力推广一站式产品服务,这里面就包含对某个产业生态,进行从管理端到用户端整套解决方案的提供,如新晋巨头美团、抖音就是这样的生态现状,在可预期的未来,每一个行业都将陆续进行这样的变化,而这就是B端市场巨大的机会,也就是所谓的产业互联网。但与互联网前期对比,差异点就是创业门槛变高,只有找到垂直细分领域才有可能有所突破,那么是否能力面不足的小企业就无法突围?

关于这一点高瓴资本张磊在《价值》一书给了答案,“to B”端是正和游戏,不是零和游戏,不是“你死我活”,“to B”的公司更多的是大家一起拓展边界、培育市场,一起把蛋糕做大。

因此,在张磊重仓中国和坚持长期价值的投资思维下,中国的资本环境正在被一堆前行者鼎力支撑,所以只要能够创造长期价值,那么市场依旧存在着很多机会。

正文

本文通过个人在SaaS端/App端/智能硬件端的产品设计经验和思考,聚焦总结从C端产品岗位转化到B端产品岗位伙伴们所需要的差异化设计方法,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希望能有所帮助。

以下为个人产品经验演绎变化状态图,一部分是个人选择,另一部分是顺势而为。

开篇 产品B端/C端(必看) - 图2
——已经历 —— 经历中 —— 探索中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在互联网圈的时候,我们大部分说的产品都是软件类别的系统,如APP/后台系统等,但是随着产品认知的变化,请一定要明确一点,就是APP只是解决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对产品的认知,请一定要脱离表现形式,围绕需求本身去思考。

通过对上图的途径总结,你会发现产品初期,纯移动app、后台系统的设计时,思维只聚焦在这个功能怎么设计,每天可能在为功能是否好用和外观、交互而陷入各类讨论,并没有系统性思维概念,更别说关心功能对于用户意味着什么。

产品中期,软硬件产品的领域,更加综合的认知形态,你会触达生产制造更细节的社会状态,制造业与互联网的对比,互联网浮在云上,接地气的制造业充满更严峻的挑战,同时ToC 转化为 ToB的思想,以产品对需求方产生什么经济效益为导向,不再为好玩有趣出发。

产品后期,感受到互联网对行业的影响,有了多维度的认知考量,你会发现认知需要“从点——线——面——体”进行打造,从而通过综合性应用集成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服务。

因此,深度了解互联网本身的形态是什么,它的边界是什么,是后续更好的行业应用设计最基本也是最底层的认知系统

产品与生意的关系

首先,请站在你所服务的公司或自己所负责的产品出发,好好思考以下3个问题:

  • 你的用户到底是谁?(用户指产品的直接使用者)
  • 你的客户到底是谁?(客户指产品的直接或间接购买者)
  • 你的设计思考在用户和客户之间的占比是多少?占比指的是每次设计评估方案的侧重点差异

之所以有以上问题在于,在B端产品领域,产品设计者们,会陷入站在用户或客户角度进行产品博弈,而对两者认知的不清晰,或者对自身企业或产品服务定位不清晰,将会陷入设计误区。

B端逃不掉的博弈故事

从事B端产品设计的伙伴,一定在各类需求讨论会或者在设计沟通时,会出现类似的对话:

背景:H公司产品为商家后台管理系统+用户端,最新需求涉及两端联动,产品A与产品B就方案设计进行讨论。

产品A:这个功能,我站在用户的角度上,这样设计就会很灵活,很顺畅,用户使用起来方便(这里的用户其实是指商家服务的对象)
产品B:这个功能,我站在商家的角度上,这样设计会增加用户的操作成本,用户不懂用(这里的用户其实其实指的是商家管理者)

聚焦提问:请问此时的产品设计者口中的用户和商家之间的博弈,你该如何决策?

第一性原理:你做的B端产品到底是个什么生意

首先让我们进入市场优胜劣汰视角上,做B端产品一定是一门以结果为导向的生意,即你的困难我不管,只要我活得好,你才有可能长期活下去。(其中:“你”指B端服务商,“我”指B端购买者)

它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产品所服务的企业组织能够提高效益(效率或收益),让产品服务方能持续化活下来,以此来维护持续付费的场景,所以它必须是双赢的生意。

B端产品的购买者只为实际效果买单,不会为未来可期买单。道理很简单,前期无效果,购买者无法存活,何谈未来,且每一次成本投入,背后带动的人力、时间、市场等待期的投入,对每一个公司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生与死的博弈。

ToB产品,即面向企业服务的产品,这里主要指民营企业等非政府企业。

在当前商业服务领域,大部分B端服务商的产品架构形态,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企业客户,会直接包含B端和C端的全链路的产品设计,且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博弈。

互联网前期,大部分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但在B端市场如果单纯延续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必然会出现僵持不下的讨论,因为对B端产品来说,不管是“用户”还是“客户”,都是产品设计者的用户,决策意味着就是一定有一方“可预期收益”会受损。

其实,当一个决策标准无法判断时,我们就要回归本质,既然是生意,就要用商业思维。

B端需求间的权衡博弈,就是一门让利判断,即那家获得收益,那家承担成本,各自的承受范围和分布是什么情况?

以下为个人从产品维度进行抽象的产品成本结构,也许能够给提供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其中成本模块的宽度,表达成本间的相对占比。
开篇 产品B端/C端(必看) - 图3
产品成本结构模型

从上图可以得知,作为B端服务商的收益,需要经受来源于由商家累计的服务成本、学习成本、服务付费产生的整体投入成本的过滤,而这里的核心就是售后服务,售后服务质量的高低,从源头来看,就是产品质量,因此B端产品要想获得较大收益,必须通过从用户端、商家端开始,提高服务质量;即产品质量越高,服务成本越低。

学习成本、售后服务成本,取决于产品是否易用性、可用性。

  • 易用性指产品好用,且易于学习,不至于投入大量的培训服务成本;
  • 可用性指产品质量稳定不至于频繁出现不可使用情况,导致投入大量的售后服务成本。

由此可见,所有B端服务商,可能产生的成本,都源于每个环节的服务质量的累计(包含了商家对用户的服务),而这里便是考验B端服务商的产品核心价值。

我将B端生意定义为一个产业上下游的服务链生意,做的是产业中信息的整合和资源整合,包含政治、经济、市场、文化,从业者要从产业视角去定义当下的生意,结合第一性原理,从根本上进行全量拆解产业的结构分布,通过细化产业的真实概览,进而明确当下公司要承担的角色,以及未来要走的方向。

平衡认知:客观评估市场客户整体认知水准

市场客户群体认知水准,决定了产品功能的设计深度。

如同样做某个店铺软件的财务统计模块,在需求采集阶段,若接触的客户群体中存在少数专业的财务人员,则内容中关于财务模块专业性的需求总会来自于此少部分客户,同时专业度大概率将远远超过大部分普通客户水准,此时对产品需求的设计,将会受到挑战。

点到为止满足客户基本需求 VS 让客户有所提高,有可能变得更好

即功能做太专业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少数专业客户基本需求;做太浅显虽然可满足大部分普通客户基本需求,但并没有提高普通客户的认知水准,也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财务模块,缺乏核心专业内容及竞争力,整体认知水准无法上升,产业发展缓慢。

此时需要拉长时间线看,首先对产业来说,功能模块的专业深度,决策核心可以尝试询问以下问题的答案:
1、产业长期处于非专业模式是否会产生致命影响?
2、产业长期处于非专业模式是否会制约成长?
3、产业是否能长期接受低认知的状态?
4、产业需要升级吗?为什么?

结合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明显的感知B端产品市场,更接近于产业级的竞争,因此如何去进行业务模型设计的决策取决于公司赋予产品的定位,即它是想改变市场,还是被市场改变(正视市场)?

改变市场的B端产品

选择改变市场,意味着需要投入成本教育市场,如淘宝、阿里云早期一样,需要不断的投入资金,直到市场客户接受新的经营模式,此时公司便有机会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而能否支撑到标准制定,则取决于经营者的商业模式是否经受市场考验。

改变市场的产品至少需具备以下条件的成长趋势:

1 足够了解市场,具备专业的落地执行力,具备一定的市场核心影响力

了解市场不是指组织或团队在这个行业的从业年限,而是指实际知晓的市场信息内容是否真实可靠,以及市场变化是什么,趋势是什么。

专业的落地执行力,指你所执行的内容在行业内必须是具备风向标作用,它是经过市场锤炼而赋予团队或公司所具备的能力,即正确的方法必须要由公司内最专业的团队执行落地。

2 公司有一定资本和资源支撑,具备试错成本投入能力

立意为改变市场的产品,大概率会经历反反复复的试错折腾,因为市场核心是受需求本身制约,并且不会以某个人或组织强行的意志而转移。因此资本和资源的支撑是最大的前提,除非改变市场的决策方向,来源于公司无奈的转型

3 具备精益MVP设计模式经验(必备)

精益创业里面的MVP设计模式,即最小可执行性方案,通过小型的闭环系统设计去验证猜想和假设,是在成本可控下,不可或缺的思想,它最大程度进行试错尝试。改变市场意味着会遇到很多固有认知的阻碍,单点突破,接受快速反馈,进而响应和调整策略是一个相对有效的方法论

综上所述,想成就改变市场的B端产品,需要正视即将面临的挑战,毕竟教育和改变市场,需要足够的韧性和耐心,幸存侥幸的尝试,也许可以成就短期利益,但应对马拉松的市场来说,长期奔跑才能赢得胜利。

被市场改变(正视市场)的B端产品

“被市场改变”,其实不是贬义词,我理解为正视市场,即B端产品从业者客观的认知市场现状,可以针对市场做不断的产品创新,但不要做脱离市场本身需求水准进行尝试,因为产业的变化速度存在周期,并不如人的喜好,可以跟随意识快速转移或改变。

正视市场,意味着要接受当下市场氛围在全国经济市场中的现状,它可能是落后的(如老年人市场,没人喜欢每天盯着手机玩)、它可能是非主流的(如火星移民,那是假设在人类维度的需求市场)、它可能是无意义的(如专做奢华品市场的,你无法想象一张画能值1千万)等等。

因此,正视市场,需要从业人员过滤掉主观价值偏见,即在遵循真实的市场现状下,进行创意和突破,通过适当的产品改造或者技术置入,完成市场升级,推动市场发展。

如在中高端餐饮领域的B端的工具软件:点菜软件,常见的工具定义,即客户报菜名,服务员选择对应菜,完成点菜流程。但我觉得这样还不够,还可以更深度升级。

咱们随机脑暴一款具备培训型的点菜工具:慧点餐

它的作用让不会点菜客户能够轻松点菜,让服务员更会跟客户沟通推荐

我们发挥一下脑暴,若对此工具进阶一步改造,可以有这样一个新的场景,即服务员,主动询问客户喜欢什么味道的、有什么忌口的等一些个性化的问题,通过工具上进行填写录入,进而系统以此推荐出菜系内容,用于客户选择。此时推出来的内容,便是客户可以选择的内容。大家可能容易联系到以下情况,推荐算法、千人千面、数据采集等多维度的技术引入。

基于此业务我们再深度脑暴,菜点好了,那怎么吃,是不是也可以做通过媒介支撑,让客户更懂吃。等等

从脑暴维度,你会发现内容上都是可行的,甚至说有给人一种可预期的美好,毕竟千人千面听着就是高大上的技术内容,但是从B端设计者维度深度思考,你会发现它能够作用的商户其实并不多,也就是核心的用户群体其实有限的,那么技术可实现,但落地的价值是否巨大,并不会因为技术门槛高,而显得价值连城。这里就是我们常说的PMF,产品&市场的契合度,对比这里,就是技术&市场契合度。

因此,做B端产品的天花板一定程度也就决定你的产品设计模式的局限性,但并不是否定新技术的置入的无效,而是你需要同时代的市场也跟上你的步伐,仅此而已。

小结

以上维度便是平衡认知的核心内容,它底层的核心原理就是,产品设计不可忽视客观现状的力量,但要以改善产业的初衷,进行向前探索。

延伸阅读

🌲转型B端产品的一些内容

相关说明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