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是少华和亚晖的原型设计稿提交的最后期限,少华的部分顺利提交了,亚晖的部分迟迟不见动静,几番敦促,一拖再拖。本来应该周日提交,最后改到今天中午一定提交。

    今天中午,我开始有不详的预感。难道又会出现跳票事件?于是我开始密集敦促。直到下午近三点,亚晖终于把原型稿上传到了 Google Drive。但当我打开原型稿,眼前一阵黑……不仅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而且和最初他出的一版 Demo 稿没有多大区别。很快,我收到了 Kering 同样的反馈,Kering 对亚晖已经很失望。

    晚上的产品会进行的还算顺利,大家针对少华的部分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但对亚晖部分的讨论仅仅浮于表面,我的判断是,这和亚晖产出的质量有直接关系。

    亚晖的激情很高,但为什么产出却完全相反呢?根因究竟是什么?能力不够?沉迷于游戏?能力我认为不至于导致如此偏差。很多人都是这样,看上去激情满满,满腹理论,但到了实战却大相径庭。这样的人在团队里面是很危险的。但从 Kering 的实际行动来看,Kering 并没有像普通老板一样责问甚至劝退,而是选择了帮助他走出困境。

    一个优秀的领导人,他身边一定会有一个优秀的团队,然而通常,他们不是领导人筛选而来,而是领导人培养的结果。


    今天两两件事情值得记录一下:1,和亚平的线下讨论;2,产品线上会议。

    下午,亚平、Kering、我,在大悦城 Wagas 会面,讨论了 Comunion 下一阶段推进的方向。主要围绕三点:
    1,募资
    2,我们的组织形态
    3,Comunion 的价值范围

    关于募资
    亚平提出了一个基石投资人的方案,通过将各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物吸纳为 Comunion 的基石投资人,为 Comunion 的全面私募做背书,同时从一定程度上,这些基石投资人也将成为今后 Comunion 用户的“意见领袖”。基石投资人的大致投资额度为1-5万人民币。期间,也对基石投资人的来源做了分配:
    Kering: 传统基金(包括个人、VC)
    亚平:传统 IT、区块链行业
    Elisa:区块链基金
    ZiShuo:文化行业(音乐、影视)

    关于我们的组织形态
    亚平提出了实体组织是否必要的疑问,没有实体能否满足所有的业务需求?Kering 介绍了初步思路,以基金的模式运行。组织本身没有实体,可以将它理解成为一个协会。以这个协会为中心,根据实际场景来注册实体公司,或者与第三方实体公司合作,比如审计、海外业务等。宗旨是:组织本事的核心是业务,将周边的事宜分解,交给第三方或者自成立专门的公司去做。
    这是一个理想的方案,但实际落地会不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推演。

    Comunion 的价值范围
    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是 Comunion 之所以足以让我们对他抱有十足信心的原因。根据这两点,亚平延展了很多 Comunion 所能覆盖的领域,很多场景令我意外。

    另外,亚平也对 Comunion 可能会要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如果投资人投资了某一个项目,他在 Comunion 中对创业公司拥有对等的权利,那么如果这个创业公司的业务系统是在线下场景,投资人如何获得权利?值得思考一下。

    2,组织机制,比如初期,在没有获得募资之前的费用支出。目前这些费用全部都是 Kering 私人在支出。对于一个组织而言,需要有一个机制指导类似的行为,例如报销机制等。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一个更广域的问题,也就是 Kering 所说的:规范。在 Comunion 创立初始,仅仅是几个人凑在一起要干点事儿,那时候的状态是无组织无纪律,随着 Comunion 的不断生长,组织也在一点点规范。但这还不够,Kering 最近一直在要求我,希望我一定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更加规范,Comunion 将是一个屹立于全球视野的组织,我们不能拖它的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