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命令
1、可用 export 命令查看PATH值
export
2、单独查看PATH环境变量,可用:
echo $PATH
3、添加PATH环境变量(临时),可用:
export PATH=/opt/STM/STLinux-2.3/devkit/sh4/bin:$PATH
上述方法的PATH 在终端关闭 后就会消失。
4、永久添加环境变量(影响当前用户)
vim ~/.bashrc
在文档最后,添加:
export PATH="/opt/STM/STLinux-2.3/devkit/sh4/bin:$PATH"
保存,退出,然后运行:
source /etc/profile
5、永久添加环境变量(影响所有用户)
vim /etc/profile
在文档最后,添加:
export PATH="/opt/STM/STLinux-2.3/devkit/sh4/bin:$PATH"
保存,退出,然后运行:
source /etc/profile
linux查看环境变量
1.使用echo命令查看单个环境变量。例如:
echo $PATH
2.使用env查看所有环境变量。例如:
env
linux变量的种类
按变量的生存周期来划分,Linux变量可分为两类:
1 永久的:需要修改配置文件,变量永久生效。
2 临时的:使用export命令声明即可,变量在关闭shell时失效。
设置变量的三种方法
1.在/etc/profile文件中添加变量【对所有用户生效(永久的)】
用VI在文件/etc/profile文件中增加变量,该变量将会对Linux下所有用户有效,并且是“永久的”。
例如:编辑/etc/profile文件,添加CLASSPATH变量
vi /etc/profile
在末尾添加
export CLASSPATH=./JAVA_HOME/lib;$JAVA_HOME/jre/lib
或
export PATH="/opt/STM/STLinux-2.3/devkit/sh4/bin:$PATH"
注:修改文件后要想马上生效还要运行# source /etc/profile不然只能在下次重进此用户时生效。
注:一般只有root用户才有编辑权限;
2.在用户目录下的.bash_profile文件中增加变量【对单一用户生效(永久的)】
用VI在用户目录下的.bash_profile文件中增加变量,改变量仅会对当前用户有效,并且是“永久的”。
例如:编辑guok用户目录(/home/guok)下的.bash_profile
vi /home/guok/.bash.profile
或
v ~/.bash.profile
添加如下内容:
export CLASSPATH=./JAVAHOME/lib;JAVA_HOME/jre/lib
注:修改文件后要想马上生效还要运行$ source /home/guok/.bash_profile不然只能在下次重进此用户时生效。
3 直接运行export命令定义变量【只对当前shell(BASH)有效(临时的)】
在shell的命令行下直接使用[export 变量名=变量值] 定义变量,
该变量只在当前的shell(BASH)或其子shell(BASH)下是有效的,
shell关闭了,变量也就失效了,再打开新shell时就没有这个变量,需要使用的话还需要重新定义。
使用unset删除指定的环境变量
set可以设置某个环境变量的值。清除环境变量的值用unset命令。如果未指定值,则该变量值将被设为NULL。示例如下:
export TEST="Test..." #增加一个环境变量TEST
env|grep TEST #此命令有输入,证明环境变量TEST已经存在了
TEST=Test...
unset TEST #删除环境变量TES
env|grep TEST #此命令没有输出,证明环境变量TEST已经删除
删除PATH环境变量指定值
https://www.jianshu.com/p/f200867c67f5
常用的环境变量
PATH 决定了shell将到哪些目录中寻找命令或程序
HOME 当前用户主目录
HISTSIZE 历史记录数
LOGNAME 当前用户的登录名
HOSTNAME 指主机的名称
SHELL 当前用户Shell类型
LANGUGE 语言相关的环境变量,多语言可以修改此环境变量
MAIL 当前用户的邮件存放目录
PS1 基本提示符,对于root用户是#,对于普通用户是$
其他
1、执行多次source /etc/profile
之后,打印PATH的值会出现重复
https://blog.csdn.net/qq_20064763/article/details/89464133
解决方法:重新登录查看即可。
参考资料 https://www.cnblogs.com/aaronLinux/p/5837702.html https://www.cnblogs.com/qiuhong10/p/7815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