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

用户体验=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
来自刘飞《产品思维》(需补充从点子到产品-第六章-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思维

  1. 互联网思维的重要代言<br /> 超越视觉和交互,贯穿用户使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方方面面<br /> 尴尬境地:成为一个筐什么都能装

如何认知和解决用户体验问题

可用性-是用户价值的核心

让用户可以达到预期目的
体验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会导致产品完全不可用的情况
可用性是用户体验的基础,可用性差,体验则为零

易用性-是用户达成目标的成本

让用户达成目的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
易用性不影响用户达成目标,只影响用户达成目标的成本和对成本的感受
人天生是懒惰的,是追求划算的,希望付出更少、获得更多
建设易用性的方法(用户体验地图的核心要求)
真实触点:需要用户所有真实的触点,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
触点间关联:需要触点之间有明确关联,最好是状态机。
遭遇的问题和主观感受:需要了解每个触点用户遭遇的问题和主观感受

稳定性-在复杂场景中有更高要求

降低不可用不易用的概率
鲁棒性:系统是否健康和强壮,在异常和危险的情况下是否能够生存
场景越复杂的业务,对稳定性的要求越高
概率和成本

降低异常发生的概率 降低异常发生后的解决成本:支付宝无法确保绝对安全,用全额赔付让异常发生后的用户成本为零,把对用户体验的损伤降到最低。

概率思维和0/1思维:概率思维-用户会继续选择使用;0/1思维-一票否决,人身安全、金融安全;

超预期-并非用户体验的必要组成

让用户有超预期的感受
两种定义
(1)体验比用户原来使用的产品好
(2)使用产品的用户持续获得惊喜:永久性的超预期体验就是功能优化;间歇性的体验差异会降低用户满意度;

总结4个原则

始终优先满足可用性 基于体验差酌情提升易用性 降低严重异常的概率以及发生异常后的用户成本 只考虑永久性的超预期体验

简单与安全
安全感来自简单透明,用户知道它如何工作,所以相信它。复杂的东西让人搞不明白,不知道在需要它起作用时是否靠得住

用户体验部门相关问题

不能完全以用户反馈为导向

第一,会陷入用户反馈就等于用户需求的错误思路中; 第二,反馈是随机现象,反馈的信息不做主次区分,就会出现不符合产品价值公式的情况; 第三,有不少体验问题是用户不会反馈的,在“产品有解决办法却很蠢”的情况下,用户大都会抱怨几句,但很少会拨打客服电话或者留言,大多数收集到的反馈都是“产品没有解决办法”才不得已联系客服。

独立于业务部门和产品部门之外的体验部门

独立在业务部门和产品部门之外的用户体验部门没有太大意义。道理很简单,无法脱离用户体验的实现过程去提升用户体验。 假如老板授权较少,这个部门就是摆设,只是提提建议,看看指标,变成类似数据部门和质检的存在,无法深刻影响真正的用户体验。 假如老板授权较多,更麻烦,这个部门由于没有专业技能(产品、业务、运营),会缺乏对用户和产品的认知,频繁“干政”,变成业务障碍。 正确的做法是让会做核心决策的角色具备用户体验的意识,实现用户的长期价值。 独立的好处:不被业务牵制; 独立的团队自我管理,再把人输送到业务部门;

产品与交互视觉的配合

没有哪些协作工作是无比清晰、不容置疑的; 每个角色的专业能力是不同的,在有交集的地方需要共同输入。 虽然交互和视觉设计师跟产品经理同样都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但前者比较熟悉主流的交互体验概念和方法论,后者则在用户需求的认知和产品价值的认知上更专业一些,多个视角的看法都可以提供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