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youku】

201221:做技术保障工程师的一天

【做技术保障工程师的一天】

很多公司的有些岗位是不可或缺的,比如交易类产品就少不了客服。但客服遇到的问题并不会完全 cover 到,有时候就需要技术同学看下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报错并且拿到解决方案。

但技术资源又是稀缺的,敲代码的时间还不够呢,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流向技术人员,那整天啥也不用干,排查问题呗。显然这无法发挥技术人员的价值,他们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创造代码工程上。

那客服找谁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在客服和技术人员之间有那么一层,它既能懂技术上的排查思路,又善于使用一些排查工具甚至自己生产一些排查工具,但他们不写代码或少写代码,他们的职责就是解决已有的问题。有些必须人为介入的技术处理工作,专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就可以 sop 化后交给他们。

他们的角色就是技术保障工程师,是客服和技术开发人员之间的桥梁,也是技术开发人员双手的解放者。

我意识到自己的有些工作可以交接给这么一波人,也进行了沟通,他们也认这在他们的职责范围,但他们不接,因为资源不足。

人员流失猛烈的现在,也只好我身兼技术保障工程师,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数职了。

201222:不解决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不解决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形成了人生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这样的人生观。

所以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抱着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态做事,当然有些时候也会想着逃避,不过逃避带来的安全感总是短暂的,介入的越晚,损失的就越惨痛。

但有些情况就会例外,特别是在超级多的事情向我涌来的时候。我不得不并发来做,即便并发也可能做不来,更不会做好。

分发给他人是一种手段,另外一种能够奏效的手段就是不解决。当然,这种不解决也是在我基于对该问题紧急程度的判断下的,不那么重要和紧急并认为不需要我介入,事情也能被解决。

比如有人来咨询一件事,如果我的并发比较大,我极有可能主动忽略掉它。当然,如果他觉得比较重要并且非我不可,一定会想办法联系到我,我再介入也不晚。

然后我就经常发现,有人问完我问题,几个小时后就主动撤回了,这意味着他已经找到了答案。我作为提问方也这么干过。

因此不解决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它适用于低优先级问题的场景。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专注于高优先级的事情上,降低不同事情注意力切换的精力损耗。

201223: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想起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其实不光美好的事物如此,世间万物都是如此。因为世界运行的规律之一就是熵增。

熵指事物的无序状态,熵增就意味着事物总是自发的朝无序的状态发展。

房间不打扫,不久便会混乱不堪。事情不梳理,脑子就会一团乱麻。人体不进食,最终也会冷掉死亡。

对抗熵增才能维持事物本来的面貌。

清洁房间,整理事情,摄取饮食。都是通过输出能量的方式,来对抗熵增,从而保持着人,事,物的常规状态。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就明白为什么消极悲观整天埋怨的人生活境况总不如积极乐观遇事不慌的人。

因为前者输出负能量,面对杂乱,没有作为,后者输出正能量,主动清理,使之整洁。

201224:对事物的判断需要多点维度

【对事物的判断需要多点维度】

昨天第一次半路被滴滴司机赶下车,天还适时的下起了雨。

我和同事两个人,两个目的地。本来先送我,司机路线走错,先抵达同事的目的地。订单结束,下一单刚好在同事的小区,有人上车,我和同事被迫下车。

下车后,在叫下一辆滴滴准备回家的同时,打算投诉赶我下车的司机。

刚打开投诉界面,新的滴滴车到了。就和这个滴滴司机聊起刚才半路被抛弃的境遇。

然后就 get 一个滴滴的规则:上一单距离目的地 500 米,滴滴平台会自动派新单,司机无法拒绝。

这样看来,司机也无奈,被抛弃的主责应该归平台,它缺少一些确认性的操作。于是我关闭了投诉司机的页面。

201225:内心拒绝的事情形成习惯也会适应它

【内心拒绝的事情形成习惯也会适应它】

如果你畏惧一件事,但又不得不做或者很有价值,内心很拒绝。但只要形成习惯,就能慢慢适应,会发现也没什么。

比如写作,写多了就不再是挤牙膏,可能文思如泉涌。

再比如加班,加多了也就习惯了。我毕业就来到互联网公司,加了三年的班,误以为这才是正常的工作方式。

其实也不太正常,之前同事有提过,虽然和老婆同床共枕,但工作日说不上话,见不上面。

因为晚上回去,她睡了,早上醒来,她上班去了。

我现在接受长期加班,但等我有老婆有孩子后,我不希望是这种节奏。

形成习惯不易,丢掉习惯不难。有用的习惯可以尝试去养成,不同的阶段可以适当的调整。

201226:坏情绪让人变傻

【坏情绪让人变傻】

加上实习,昨天告别了四年之久的工作地,来到了新的工作地。

因为公司的搬迁。

四年前,我偷偷溜出学校实习,从哈尔滨飞到上海。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到上海,第一次独自租房,第一次水土不服,第一次进入职场。怀揣着新奇、不安与期待,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一直认为人生是分阶段的,就我的阶段而言,相对稳定,基本三年或四年一个周期,比如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如果不算实习,工作也有三年。

每个阶段都会进入新的环境,接触到新的人。培养着自己的能力,也锻炼着自己的心性。

平时自己的心性偏温和,基本不会发脾气。

但公司的搬迁,实在是令人糟糕的体验。

按照公司搬迁惯例,员工打包好东西,行政人员会安排送到新的工作地,员工只要第二天去新工作地上班即可。

同一层楼其他团队在上半年就是这么搬过去的,轮到我们团队这边就通知说人相对少,不统一搬,要自己搬。

我向 HR 反馈我们的东西多,尤其是女同事的,搬起来不方便,另外这么安排会造成大家心理上的不平衡,得到的回复也只是「辛苦一下」,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就连上下楼用小推车,都是我们自己想到的。有位女同事东西实在太多了,去找纸箱子,然后发现了小推车。

大家收拾好东西,就用小推车放到了写字楼底下。也许东西太多太扎眼,被物业盯上了,他不知道我们公司要搬,就要物品出门单,还让我填写。我心想,我们的行政都没有通知到物业么?

我让同事上楼找保安,自己心不甘情不愿的填,中途对物业员态度也不好。慢慢冷静下来后,意识到这个表不应该由我来填,然后放下了笔,让物业主动联系了我们的行政负责人,后来得到了放行。

我们十来个人,不算少,打了几组滴滴,结伴而行。大件主要是升降桌,行军床和行李箱。

去之前我主动联系了新工作地的行政,让她帮忙安排下小推车。后续就比较顺利,这个行政小姐姐安排的比较到位,包括后边新柜子新椅子的安排。

号称关注大家工作和生活的 HR,在搬迁过程中毫无作为,连基本的安排和提醒都没有。不过依靠大家的群策群力,虽有一些小插曲,但还是整体顺利的搬到了新的工作地。

有些时候我们虽然受益于环境,但不能依赖于环境,更不能因为一些坏情绪,让事情变得更糟。

201227:钝感力,有韧性才能走的更长远

【钝感力,有韧性才能走的更长远】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有本书叫《钝感力》,书中讲述了现代人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非常有必要具备“钝感力”。

钝感力直译的话就是迟钝的力量,能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压力都比较大,做一份自己选择的工作会被人说三道四,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又要被人冷言冷语,家人都不急却经常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

这些杂音触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就容易对自己的能力怀疑,对自己的选择质疑,产生摇摆不定的心态,从而影响着自己的发展路径。

如何避免被杂音干扰到,只去听从自己的内心呢?最好的做法就是,降低敏感度,提升钝感力。

钝感力有五项铁律,可以作为参考:

  1. 快速忘掉不开心的事。
  2. 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
  3. 坦言面对流言蜚语。
  4. 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
  5. 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