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4:学习四部曲
【学习四部曲】
学习的过程应该有四个阶段:记忆,理解,表达和融会贯通。
记忆是体力活,诀窍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但事实上,很多人在脱离学堂后,这一块能力下降很多,包括我。
所谓理解,不依赖于固定的词句,无论时隔多久,唤起的记忆深度都是一致的,并且能够将知识内化成我们认知的一部分。
表达出来,表达是最好的记忆,保障沟通的一致性,让别人理解的和我想表达的内容一致,这既是理解的一个境界,也是表达的成功。
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出路。
201215:哪种信息接收方式最有效?
【哪种信息接收方式最有效?】
美国哈佛商学院研究人员的分析资料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分别为:味觉 1%;触觉 1.5%;嗅觉 3.5%;听觉 11%;视觉 83%。
视觉是吸收信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人在接收知识、保持记忆方面主要靠视觉和听觉。
不同的方式吸收的信息量会不同,例如:蒙住眼睛,接收的信息量会变少。
201216:记忆的载体
【记忆的载体】
如果大脑是一台计算机,那么记忆就可以是你的磁盘或内存。
磁盘是持久化的,你搜还是不搜它,它就在哪里。你需要的时候,总是由办法找到它。
内存却没有持久化,它是临时的有限的空间。一旦超载,旧的淘汰,新的进来。所以很容易忘记,并且忘记后再也无法找回来。
你现在依然记得「举头望明月」的下一句,那是因为它已经在你的磁盘中,你很快的检索到了;你可能早已忘记上周三中午吃了什么菜,那是因为它已经在你的内存中,被淘汰掉了。
磁盘里装的就是你的长期记忆,内存里装的就是你的短期记忆。
201217:今日怼人
【今日怼人】
今天参与了一个需求评审,对业务侧而言比较重要,时间比较紧急。
评审结束,业务侧产品同学群里就问「可以尽快给个排期,最好今天就能上」。
我心想,又不是线上 bug,也不是 CEO 提的需求,只是正常的业务需求,为什么今天就想上?
于是回复他「哪有刚评审完需求,马上就要发布的呢?不开发?不联调?不验收?」
业务 PD 自知理亏,表达了自己只是需求迫切,专业事当然专业人来评估。
我后来回复他「认可需求价值,理解紧急程度,我们会尽快介入支持,下午会同步下联调时间点,提测时间点和发布时间点」。
下午我也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节点,放在下周发布。
对于这个事,我有两点思考:
一是这位业务 PD 欠缺最基础的常识。一次迭代从需求到设计到实施到交付到验收到上线,要经过多个节点,再简单的功能也很难做到当天评完需求当天上线。PD 和技术是交流最多的,理应知道研发流程上的时间损耗,但他好像知之甚少。因此才提出这种不合理的要求。
另一个是面对不合理需求,作为程序员要据理力争,而不是一味接受。这就需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原则,这要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养成。当出现违背我们原则的事情时,要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拉齐别人想要的和自己能给的之间的鸿沟。
201218:朋友的交流频率
【朋友的交流频率】
在不同环境,不同城市生活过的人,会有这么一种感受,就是曾经亲密到无话不谈的朋友,如今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过一句话,交流频率近乎跌至 0。
就朋友间的交流频率,我们讨论下,什么时候就是 1(有交流),什么时候就 0(无交流)。
我认为这取决于两个要素,距离和所做之事的重叠。
首先是距离。距离能产生美,也能产生久别重逢的兴奋与激动,但更多的是彼此所处的物理空间不再重叠,也就是活动范围不再有交集,自然不会有物理世界里共同参与的活动,自然也就没有交流的必要。因此一般距离越远,交流越少,距离近一点还能以较短的时间较方便的交通聚在一起。
凡事不绝对,情感深切之人,是可以花费通勤时间和精力去突破距离的限制的。况且互联网的出现,以线上化的方式,比如微信,视频,帮我们突破了距离的限制。那么能让朋友间继续进行交流的因素,就只剩下彼此做的事情有没有重叠。比如大家都在做理财,那就会经常一起交流下心得。
大家道很同,自然会相为谋。
我们人生的轨迹,就是不停的向前走,可能遇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拍即合,也可能走到分叉口我选左,你选右,也可能和这些朋友走着走着就走散了。
双十二值班的时候,有个小学同学要和我视频,我拒接了,他发了三个问号。我回复说,我在上班。其实不上班我也不会接。
十几年没说过话,就发起视频。我感觉是借钱或者诈骗。
后来他发了一个小视频,视频里是另外一个小学同学,他们应该在一起吃饭喝酒。他问我认识这个人不,我说认识。
于是我理清了事情脉络:两个小学同学喝酒,喝到兴头上,回忆起往事,提到小学那段的时候,想起经常抄第三个人的作业。其中有个同学刚好有第三个人的微信,于是向第三个人发起了视频。然后被第三个人拒接了。
这两个小学同学选择了分叉口的左,我选择了右。
201219:埃隆马斯克的牛逼来自童年的兴趣爱好
今天搬家,耗费一天。主要时间花在收拾东西上,动手的同时不能做其他,就打开微信读书用蓝牙耳机听了一本书,是梅耶马斯克的《人生由我》。
这是梅耶马斯克的自传,书中分享的很多经验和思考对很多人都有借鉴和启发意义。梅耶的家族喜欢全球各地探索,开飞机环游世界。梅耶虽然婚姻不顺,遭受过家暴,但事业发展的很好,六十岁高龄在模特舞台走红。当我听到埃隆马斯克的字眼是,才发现作者是硅谷钢铁侠的母亲。
梅耶提到他的三个孩子都有很好的发展,分别在科技,食品和电影行业有着不菲的成绩。提到埃隆马斯克的时候,说他记忆力非常好,很早就记住了全部的百科全书,简直是行走的百科全书。并且喜欢探索和求知,所以梅耶认为这个儿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童年的兴趣爱好。
这让我想起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下的另一个案例,就是韩寒。韩寒中学出书,是因为他从小就喜欢阅读,擅长使用文字表达。韩寒赛车,是因为他从小就喜欢骑车,骑遍小镇犄角旮旯。韩寒拍电影,是因为他从小就喜欢电影,十几年前就为此准备。
长大后的很多行为,大多数能在小时候找到影子。
因此,现在的小朋友,他们的童年,不应该只是学习与考试,他们需要看到更多有趣的东西。
201220:代码和文字的区别
写代码英文名叫 coding,写文字英文名叫 writing。同样是文本呈现,那么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从作用的目标来看,写代码是为了让计算机理解,写文字是为了让读者理解。
从效果来看,写代码是复制现实世界的操作路径,提升真实世界的操作效率,写文字是记录或者构想生活百态或者领域知识,起到知识传播和启发思想的作用。
你觉得还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