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事与愿违


【事与愿违】

在过往的经历中,我发现很多事情可以由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事与愿违。

中学时代,最看重考试。有时候觉得自己发挥很好,但结果经常不尽人意,现实总会让我发现疏忽之处。有时候预料自己考砸了,但成绩出来发现排名依旧靠前,细看一下,原来我以为会超过自己的那些人考的更砸。

后来,为了让自己成绩维持前列,每次成绩揭晓前,我就预设自己考的不好,下次需要更加努力。结果也往往还不错。

大学时代,会关注女生。遇到喜欢的女生,会找机会靠近,当发现对方也有意时,会表明心意,得到的却是做朋友的答案,这时候才知道两情相悦是想象,一厢情愿才是现实。同样是喜欢的女生,觉得不太可能对我有意,然而在她的疯狂暗示下,才后知后觉的知道有人在等我。

后来,遇到女生都抱着做朋友的心态,即便喜欢也不再去表明心意。最近比较火的一张图里一句话讲的很有道理,表白不就是给别人拒绝自己的机会嘛。

工作以后,会在意绩效。自评我不会给自己打高分,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真正面谈的时候,老板却会给我一个高分,有时候真的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反过来,有时候我产出了一个方案,很自信的给到团队,感觉会得到表扬。实际得到的却是众多改进的建议,其实更多时候,人会高估自己的实力。

后来,工作办事就开始保持谦逊态度,预设自己有不周到的地方,可以从合作伙伴身上学到东西。这样的办事风格反而让事情进行的越来越顺。

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呢?为什么逆向思考更容易获得好的效果?今天没时间了,明天再思考下吧。

200303:工程师的工作经常充满意外

【工程师的工作经常充满意外】

今天是忙碌到现在才爬到床上的一天。

忙碌的原因是出现着计划外的各种事。

有些事还不是三下五除二能搞得定的。

能很快搞得定的事情又分散着注意力。

手机静音关闭钉钉提醒这是个好办法。

凡事为自己留点缓冲时间容错度更高。

晚上睡觉前发现一天天的啥事都没干。

有时候睡一觉起来发现一切恢复正常。

以上是我的每日思考实际是今日吐槽。

200304:他山之石7——金融的诞生

【他山之石7——金融的诞生】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世界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诞生。

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又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当大明朝的广大疆域上还只有零散的钱庄、典当行这样原始的类金融机构时,荷兰人已经将现代意义上的“信用”引入了他们的阿姆斯特丹银行,银行“信用”凌驾于一切政治甚至国家机器之上。

信用、可交易证券,以及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这几乎囊括了现代金融市场的全部基石。

从万历走到顺治,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在这一甲子的时间中渐行渐远。“士农工商”的稳态社会结构维系着庞大帝国的运转,缓慢,却倨傲。而荷兰人开创的现代金融体系,却成了真正开启“新世界”的钥匙。

——香帅无花《金钱永不眠》

200305:事与愿违与逆向思考

【事与愿违与逆向思考】

前几天讲了事与愿违的一些经历,让我慢慢产生了逆向的思考方式。

正向的思考方式是针对正常的场景,也就是事情进展顺利情况下该怎么办。逆向的思考方式是针对异常的场景,也就是事情出现意外时该怎么办。

很多时候我们受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会觉得一件事会按自己想象的进行,但事实上变数很大,因为我们都处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里。

只有在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拥有更多的控制权以及更准确的预判。

发现不确定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质疑自己认知世界里的确定性。要明确一点,自己理解的世界不一定是真实运行的世界。

所以当我一定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问下自己不这么做会有什么问题?不管是自己下意识的决定还是其他人的要求,反过来质问下自己,或许有的事情有更好的方式或者压根没必要做。

在程序的世界里,更需要考虑逆向的场景。记得有个带我的同事讲过,写代码其实就是写异常。这也促使我在处理代码逻辑的时候,总是先处理异常,再走正常分支,这样能大大提升程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推广至日常生活,我们做事如果能优先去识别它的风险,根据风险评估可能产生的意外,结合自己的接受程度,再去决策这件事是不是该做,这样其实能大幅度减少后悔的频次。

忘记芒格还是巴菲特说过,如果我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死掉,我就永远不去哪里。

我理解,除了类似唐僧四人西天取经火焰山绕不过去的事情,其他的事情能慎重就慎重,让生活不要留太多后悔,只留着遗憾就好。

200306:你未来肯定会讨你老婆的喜欢

【你未来肯定会讨你老婆的喜欢】

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

昨天开了一天的会,上午的会是我参与项目的负责人主讲,提前半个小时就结束了。

坐我不远的女同事感慨:今天这会议结束的好早啊,效率真高!

我顺口回了一句:说明大家准备的很充分啊~

后边忘记说啥了,这位同事就夸了我一句:永伦,你未来肯定会讨你老婆的喜欢!

身边人都笑了,包括我也笑了。我问她为啥这么说?

她说:特别会说话!

我就有点害羞,哦哦应了几声,就干自己的活了,但心里还美滋滋的。

突然觉得身体轻盈,原来我是有点飘了…

醒醒!你还没女朋友呢!!!

哈哈,想想自己的近况,马上拉回现实。

不过现在想想,为什么身边人会有这种感受呢?我感觉习以为常的事情,被他人这么评价,感觉也在引导我发现自己的一些特质。

我发现自己的性格还是属于温文尔雅的那种。

从小到大,在我记事起,没有打过架,没有过比较大的争执。比较识眼色,满足别人期待,也在减少自己伤害。友善相处,温柔待人。做很多事情都会先考虑别人,分析问题也比较能换位思考。有时候会看起来没脾气,会被外人觉得吃亏。但我也是吃得了小亏吃得了小苦,原则性的问题还是不会妥协。

人生的各个阶段也在吸引着不同的人和我交朋友,这些人或者和我共同成长,或者和我仅有数面之缘。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和经验的增长 ,与人相处也少了很多稚嫩害羞,多了几分成熟稳重。

越相处,越发现,真诚待人常常换来的是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向朋友分享一个想法,我就能从 TA 身上得到另外一个想法,然后基于此我就又能产生一个新的想法。所谓「碰撞出了火花」。

这种交换式的相处,是很舒服的,令人愉悦的。表达的同时,也有收获,所以感觉交流时间很短,因为「美好的时光都是短暂的」。

还有,同事觉得我讨人喜欢,可能还有一点就是:我把谦虚留给了自己,把夸奖送给了他人。

真诚的夸奖,没有人不会喜欢。因为这里边有着肯定,也有着欣赏。

——写于 20190221

200307:一周视频制作实录与总结

【一周视频制作实录与总结】

上周六开始投入精力做视频。明确了内容定位,创作工具,视频风格,投放平台,之后开始撰写文案,录制音频,收集素材,剪辑视频,配置字幕,最后在这周六发布视频。

上周六一天是在构思内容的定位,寻找创作的工具,思考视频的风格以及确定投放的平台。

内容定位方面,确定走互联网科普方向,做知识类分享,提升大众对互联网的认知。昵称也启用个性化标识和具有行业语义的混合词,叫做蜗牛互联网。logo 采用蜗牛的图。

创作工具方面,考虑到使用体验,经济成本和版权纠纷,我选择的标准是好使、免费可商用。

视频编辑 PC 版选择 shotcut,它是免费开源的一款视频剪辑工具,上手容易,基本功能都具备,可以覆盖大多数场景,缺点是过于高级的功能相对匮乏,使用起来经常会崩溃。

视频编辑移动版选择剪映,使用便捷,功能强大,只是未解决所有移动端的一个通病,就是手机相对较小,通过手指调节的方式带来的准确度问题。

字幕制作工具选择 arctime,它可以基于音频或视频文件制作字幕。操作简单快捷,可导出字幕文件或者带有字幕的音视频文件。PC 版视频是强需求,移动端必要性不大,一是时间短,文案少,以文本方式作为视频剪辑元素填充即可,二是短视频发布平台支持根据视频语音自动识别并且添加字幕,效果很好,这种自动化的操作,很能减少工作量。

图片编辑选择 fotor 搭配美图秀秀,均使用在线版。前者功能强大,适合对图片做二次加工,支持导出和云存储,免费功能已经比较够用。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我的使用场景是做透明图。

素材工具选择众多免费可商用的网站,覆盖图片,音频和视频。比如 Pexels,爱给网,videezy,bensound 等等。

视频风格构思公共的视频元素以及常用的视频效果。

视频元素分为公共元素和个性化元素。个性化元素因视频而异,重点讲讲公共元素,公共元素可分为静态元素和动态元素。

静态元素指每个视频都会有,并且内容不会变化。比如固定位置的品牌标识(体现昵称或 logo),固定的结束语(比如:万物互联,永远向前。下期见),固定的片尾(用来引流的联系信息)。

动态元素指每个视频都会有,但内容会随主题发生变化。比如封面展示视频标题(凸显内容主题,视觉冲击力大),背景音乐(契合主题氛围),字幕(切换和音频同步)。

视频效果最重要的技能是转场,这涉及到众多素材能否很好的衔接起来,给人以流畅的观感,而不觉得突兀。其次是滤镜等特效的加持,这也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投放平台选择流量大的,毕竟创作是为了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但同一个视频并不适合每个平台都投,也不是每个平台都能投。竖屏风格的短视频适合抖音,快手和视频号,横屏风格的长视频适合 B 站,微博,公众号和知乎。

上周日开始撰写文案,录制音频,收集素材以及视频粗剪。

视频文案区别于文本文字,可以少一些严肃,多一点互动,营造出面对面交流的环境。

录制音频注重音调和音质,一个完整的音频可作为填充视频元素的基线。

收集素材从相关性出发做汇总,安排在视频时间线相应的节点上。

视频粗剪是为了构建大的框架,后续的调整都是基于这个框架去添加细节。

周一到周五剪辑音频和视频。音频和视频工具不熟,慢慢摸索,也会借助搜索工具,边学边用。

工作日每天晚上正常十一二点下班,半夜会花两个小时,对音视频进行细剪,经历六个版本后,周五配上字幕,周六发布到各个平台。

整个视频制作过程给我的感受是并不容易,开始难,中间难,最后也难。开始难是因为难以形成开始做视频的决心,把想法变成行动,好在最终还是迈出了第一步。中间难是因为执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工具需要学习,素材不太好找,音频质量不佳,好在摸索中得到了解决。最后难是因为视频发布后不容易推广到更多的人,这当然和自己的流量少有莫大的关系,只能依靠自然增长。

就视频内容而言,整体完成度还是不错的。缺陷是音频质量低以及视频素材和主题内容匹配度差。前者受限于自身条件,虽然已经是录制多次,剪辑相对较好的片段进行拼接,但后续还是需要提升音质,提供完整的衔接性好的音频片段。后者需要提升文字可视化能力以及去寻找和接触更多的素材。

视频制作是一个工程性的活动。首先要有想法,有设计,有可落地的步骤。其次是把依赖的资源准备到位。然后进入生产阶段。交付之后还要反复测试,发现未曾注意的问题。符合预期才能发布到市场上。这是一个把虚拟想法做成现实产品的过程。

以上就是我用一周时间做视频的经历和感受。大家可以 B 站关注【蜗牛互联网】,看下视频成果。

200308:他山之石8

【他山之石8】

扎克伯格对沙弗利驱逐,帕克被迫离开,难道是巧合吗?请问吴老师如何处理公司创始人与总裁或CEO的利益关系呢?

吴军:

公司创始人和后来职业CEO的关系常常有四种:

  1. 创始人自己能成为很好的CEO,比如盖茨、马云。
  2. 创始人有一技之长,但是无法管理长大了的公司,这时就需要职业经理人取代创始人了。比如思科公司的创始人莱纳和波塞克,就是被红杉资本的掌门人给换掉了,换成了非常优秀的钱伯斯,后者创造了思科的奇迹。但是这件事做得有点“血腥”,帕克和蒂尔说的“莫里茨的办法”,应该是指这件事。早期的乔布斯实际上也不是一个称职的CEO。
  3. 创始人能够成长,在职业经理人的帮助下成为了合格的CEO。比如佩奇、扎克伯格和后来的乔布斯。
  4. 创始人担任作为公司形象的CEO,管一些战略的事情,下面有一位非常能干的首席运营官管理日常事务,比如腾讯马化腾和刘炽平的关系,扎克伯格和桑德伯格的关系,这种情况处理得好没有问题,处理不好就有大问题,比如百度。

博主简介

个人介绍海报_不乱吗.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