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程序员如何把控自己的职业
【程序员如何把控自己的职业】
耗子叔在最近的博客中提到程序员在职业中成长的建议。
他说既要认识世界的变化,也要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擅长点。
他说打牢基础,弄懂原理,以不变应万变。
他说提升成长效率,不求快,但求更有效。
200811:集市和商城
【集市和商城】
集市是靠品类延伸的丰富性,靠同一商品的无数重叠,在一个几乎不加限制的环境里通过自然淘汰聚沙成塔。
而商城,就像线下的购物中心,首先要解决品牌导入,而不是品类导入这个方向性问题。换一句话讲,商城需要的是诺基亚店,三星手机店,歌瑞尔文胸店,而不是泛泛经营的手机商铺,内衣专卖……因为只有从品牌入手导引,才能避免同一品类下过多的重复陈列,造成用户搜索购买的困惑。
——《我看电商》
以上可以对照淘宝和天猫。
200812:两种工作模式
【两种工作模式】
在我的工作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参加会议、回复咨询以及做些琐碎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些工作操作简单,不需要高强度的智力投入,当然价值也有限,却很耗费时间,让人觉得忙碌,而且成就感还不高。
另外一类是专心设计方案,编写代码,在无干扰的专注下进行的工作。这些工作复杂度高,需要高强度的智力投入,当然也有高价值,更具备创造性,有所产出后会有成就感。
前一类是肤浅工作模式,后一类是深度工作模式。
肤浅工作模式做多了,就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也无法产生有价值的成果。只有进入深度工作模式,才能提升认知能力,创造高价值的成果。
而往往倾向做太多肤浅工作,很少或者很难的投入深度工作。
200813:为什么难以深度工作
【为什么难以深度工作】
我们的工作模式一般两种,浮浅工作和深度工作。大多数人大量时间是陷入在前者上。
那为什么我们难以做到深度工作呢?
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倾向于遵循最小阻力原则。也就是先做简单的事情,这样不知不觉被很多简单的事情耗尽了时间。
第二个是我们存在认知偏见。具体来说就是,认为忙碌代表生产力,因此就容易陷入低价值的忙碌中。
200814:只有开放才能打败封锁
【只有开放才能打败封锁】
美国搞技术封锁,不允许中国企业使用美国技术。今天就来谈谈,应该怎么应对这种局面。
华为最近宣布,9月15日以后,手机的麒麟芯片无法生产了,可能将成为绝响,因为台积电迫于美国的禁令,不再接受华为的订单了。
此前,华为手机已经不能预装谷歌服务框架了。但是,安卓系统是开源的,就算不能用上层的谷歌服务,系统本身还是可以用的。
这就是开源软件的好处,它不受美国政府的控制,禁令影响不到它。如果安卓系统是闭源的,华为手机就麻烦了,将没有操作系统可用。有人说,可以自己搞操作系统啊。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华为的鸿蒙系统就算能搞出来,到哪里去找应用软件呢?怎么说服腾讯和阿里,为你开发鸿蒙版的微信和支付宝呢?最后只能搞一个虚拟机,让安卓应用跑在里面,但那也是建立在安卓是开源系统的基础上啊。
正是因为有了开源软件,才有办法对抗美国的技术封锁。要是有一天,美国不允许中国使用 Windows,那么至少还有 Linux。为了国家的技术安全,就应该考虑多使用开源软件。
开源软件还有一个好处,它有助于推广技术,扩大影响力。中国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或软件,变成世界主流的案例越多,美国的封锁就越不容易奏效。一项技术怎么才能变成业界的主流,开源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 政府应该把开源软件定为国家战略。 鼓励国人多使用开源软件(比如 Linux),摆脱对专有技术的依赖;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将自己的智力成果与全世界共享,打破美国的技术霸权。最终来说,只有开放才能打败封锁。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120 期
200815:用仪式来维持心流状态
【用仪式来维持心流状态】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这种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正能量并且自我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
仪式的作用是让你进入「心流」的状态时的热身,越是把一件事的开头做的有仪式感,你就越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
比如每天早上在办公室吃完早餐做一杯咖啡,然后就投入全神贯注工作,或者调好台灯的灯光让自己有沉浸感 , 其实你也是在暗示自己,喝完咖啡我就该准备好面对困难了
不要一开始就企图打造完美的习惯,从小的仪式开始做起。
200816:片面的看问题
【片面的看问题】
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四位盲人摸象,第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身子,说大象就像一堵墙;第二个人摸到了大象的牙,说大象又圆又滑,长得和棍子一样;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觉得前两个人都不对,他认为大象长得像柱子;第四个人不小心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说前边三个人都不对,大象是和粗绳子一模一样……
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做出判断,这种做法是非常可怕的。如果用于做商业判断,就很容易将企业推向“深渊”。
要想更好地认识世界,获得最详实、最可靠、最接地气的一手信息,还需要与大量的市场参与者交流,从他们口中获得真实的信息,这是最基本的认知态度。
因为每个市场观察者都会有自己的视觉偏差,只有广泛吸纳各方观点,才能逐渐得到整只大象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