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培养计算机思维

【培养计算机思维】

《从1到无穷大》这本书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两个原始部落的酋长比赛,看谁说的数字大。第一个酋长说了三,第二个酋长想了半天,然后说你赢了。

你今天听起来觉得这两个人真可笑,第二个酋长说出四不就赢了?但是对这两个酋长来讲,所拥有的东西就很少超过三个,比三个更多的东西他们觉得没必要数清楚,就用很多来形容。也就是说,他们生活的环境限制了他们的认知。

人类对大数是无感的,对大小的理解,对量级这个概念的认识的相当有限,因为生物进化的速度限制了人类对数字的认知。计算机却不同,它能理解的大小,它能达到的量级,它能运行的速度都是超出人类想象的。

人类认识一个亿经历了大约一万年的时间,每十年进步还不到 1%,而现在的苹果手机计算速度却是十年前的一百倍。这就是因为乔布斯拥有计算机思维,能够想象几年后的世界。相比之下,诺基亚遇到天花板,最终淘汰出局。

员工和企业同样如此,如果不具备计算机思维,成长就容易遭遇天花板,像那个酋长一样只能说到自己遇到的最大数字,而无法想象出更大的数字。

200908:找到房产投资的本质逻辑

【找到房产投资的本质逻辑】

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买一座城市的房子,就相当于买这座城市的股票。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资源集聚,一座城市在产业、配套上的持续发力,带来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多,“城市股票”就会越来越值钱。

进一步,板块、小区、房子,也是如此,资源越集聚,价值越高。而好东西,大家都喜欢,都想买,所以供需关系紧张的房子会涨。

需求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板块内或周边就业人口的增加。

北京的海淀、西二旗,上海的张江,杭州的未来科技城都是很好的例子。

另一方面,则来自板块本身的宜居性增加。

非地铁房变成地铁房,商业、学校、医疗等配套增加,高品质楼盘增多,环境大幅改善,等等,都会使一个之前不被人注意的板块变成目标群体眼中的香饽饽。

而供应,则是一个更接地气的概念,就是一个板块中符合目标客群的房子有多少。

粗略地看,一个板块要是写字楼、产业园多,住宅少,就说明供应大概率是稀缺的。

再细的看,就要找到每个小区、每种户型的放盘量有多少,如果一个板块内虽然住宅小区不少,但都以自住为主,挂牌量极少,那也是一种供应稀缺。

更细致的,还要看具体某个产品,比如板块内大量供应两房,三房却很少,但板块客群对于三房的需求在逐渐攀升,那么三房的单价日后就会高于两房一大截。

当然,当前供需关系紧张的区域和产品只是硬币的一面,供求关系已经反映在当前的价格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寻找未来将会进入供需关系紧张阶段的标的。

——来自 生财有术 纪强

200909:房产投资中的各项流程问题

【房产投资中的各项流程问题】

我们要把房产投资当作一份正经的工作来做,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管理,一个复杂的企业来经营,因此,就要解决房产投资中的各项流程问题。

第一,购房资格。
当前,全国大多数大城市均执行严格的限购措施,除了重庆、沈阳,基本上本地户籍家庭只能购买两套房,而外地户籍家庭一般只能买 1 套。

在实战中,一方面我们需要评估自身的购房资格、投资价值来选择城市,另一方面,也有通过迂回的方式,比如司法拍卖、结离婚、税单等形式破解被封印的购房资格。

第二,资金。
杠杆,是获取房产投资超额收益的最大助推剂,如果投资房产的金纯粹来自有,可能不显著跑赢通胀,但由于通过低息长期负债获得了杠杆,从而实现显著跑赢胀,那么购买力平价折算后的净资产才是不断增加。

另外,资金的成本也要控制好,考虑到未来房产价格的增幅,按揭、抵押、信用等各种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最好控制在 7%以下。在跑赢通胀 10%的基础上,每优化一个点的资金成本,利润就能多 10%。

第三,选筹。
如果说投资回报=(涨幅+租金-资金成本)杠杆率周转率,那么选筹就基本决定了涨幅、租金这两个重大因素。

在城市、板块、产品中找出最优解,以适合自己风险偏好和收益目标的杠杆率,在合适的时间出手,就是我们认为优秀的选筹,这也是房产投资里最复杂的部分。

那接下来我们就着重讲一下今天的重点: 城市选筹的逻辑,因为选筹的第一步就是要决定在哪个城市买房。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城市,最后都是需要当地真实的自住需求来承接的,这就需要我们找出自住购买力旺盛的城市。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本地房产购买力公式:

本地购买力 = 房票 X 资金
一座购买力旺盛的城市,必定是有足够多的人(也就是房票),和足够多的钱,加上相比其他城市更高的性价比,一起支撑起来的。

足够多的人,就需要我们去寻找那些人口持续流入的城市。

这里我们可以关注下常住人口增量指标,代表了在一座城市工作、生活的人群变化。

过去 5 年,深圳、杭州、广州、宁波、长沙、西安、成都的常住人口都有非常大的提升,这些城市的购买力,是不缺的。

有人,就有房票,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购买力。

光有人是不够的,还要有钱,只要能让整个城市的钱变多,就是好事。

所以我们需要格外关注一座城市的本外币存款余额,也就是资金总量的概念。

北京和上海虽然在常住人口方面已不再增加,但是资金总量仍旧以超过 10%的增速跑赢全国大盘,子弹十分充沛。

而深圳和杭州,则是房票和资金的双料赢家,深圳去年下半年二手房开始狂飙,而杭州新房摇号火热、二手房成交破万,最近两城火热的楼市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光看这两点还远远不够,房票和资金带来的需求是一个城市房价的坚实支撑,但也同时受到政策调控和价格比较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也引入一个公式 :

外地购买力 = 比价效应 X 调控政策
城市之间有个价值链,我们认为,能级在同一梯队的城市,房价不会差距太大,比如强二线城市的房价约是一线城市的 6-7 成,普通二线城市是强二线的 6-7 成。

上海房价打 6-7 折就是杭州,杭州房价打 6-7 折就是苏州,苏州房价 6-7 折就是无锡,等等。

如果相差太远,就会引发投资人的关注,就会产生比价效应。

比价效应就是相对范围内城市价格及价值的错配。比如 2015-2016 年,上海房价翻倍后,杭州的价格从原来上海的 7 折变成了 4.5 折,那么杭州的比价效应就出来了,正好上海 2016 年 11 月 28 日限购后,资金南下进入杭州,引爆了杭州楼市。

于是我们便可以发现,资金和房票带来的本地购买力量是楼市基本盘,而比价效应和调控政策可能带来强大的外地购买力,一个城市的楼市行情从而会被引爆。

楼市的基本面相对稳定,3-5 年一般不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但比价效应和调控政策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每年适合投资的城市可能都不一样。

——来自 生财有术 纪强

200910:高中已过去十年

【高中已过去十年】

现在在一路向北的列车上,明天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这个朋友是我高中时期,时间最长的同桌。

为什么时间最长?因为高中那会儿成绩好的有座位选择权。他基本第一,我经常第二。第一次坐在一起是偶然,后边还坐在一起就是交情加上成绩的优势。

我 2010 年进入高中,那是一所封闭学校,严控人员出入,我作为住校生,只有两个星期回一次家的机会。中午吃饭的时候,学校广播会放周杰伦的歌。下课间隙,同学们会在倚靠着教室外栏杆排成一排。高考的前一天,学校放起了每年一次的音乐喷泉。我高考的结果不尽人意,勉强去了千里之外的一所 211 学校。我同桌高考的结果更不尽人意,勉强过了一本线,留在省城的一所非 211 大学。

十年过去了,各自的人生轨迹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两条路径的夹角越来越大,联系很少。只能在彼此的朋友圈感知到对方的某一方面的状况。对比下来,他感情生活很顺利,与交往多年的女朋友终于修成正果。我事业方面相对顺利,三年完成了两次晋升。

明天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高中同学,有些人的名字我可能忘记了,或许需要重新认识一下。

200911:华为如何考核员工

【华为如何考核员工】

8月31日,任正非对新员工讲话,透露了一个消息。华为将把所有职位分成三类:职员类,专家类和管理类,每一类都有不同的考核方法。

(1)职员类 主要指后勤人员(比如物业和保安)。这一类人员不用对利润负责,不采用淘汰制,只要适任,可以一直做下去。但是,职级不会太高,收入只略高于社会同类岗位,也拿不到股票和分红。

(2)专家类 主要指所有第一线的业务人员,只要从事具体的业务,就属于这一类。他们的考核标准非常严格,如果解决不了公司的问题,达不到期望,就要走人。

(3)管理类 主要指团队负责人,也就是中层干部。他们采用末位淘汰制进行考核,不管做得好不好,只要处于倒数10%,就被淘汰。但不一定是辞退,可能是换岗,也可能是回到第一线,担任业务人员。

这其实不是新制度,华为一直是这么搞的,只是第一次把它清晰得说出来,明文定为制度。看了上面的介绍,你就知道,华为员工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公司不允许你有懈怠,一旦冲不动,就是离开的时候。华为的工资虽然高,但前提是你必须为公司创造足够的价值来交换,如果创造的价值不够多,对不起请走人。

这样的制度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它有用。如果华为不这样搞,很可能成不了今天的“巨无霸”。电信设备行业的竞争特别激烈,曾经的全球手机老大诺基亚,据说内部管理很人性化,但是几年之后就破产了。

其他公司看到这套制度有用,会不会照搬过来,都这样考核员工,把利润压力分散到每个人?那样的话,我希望那些公司能明白,华为之所以敢采用这种制度,而不担心吓走人才,原因是它的利润分配向员工倾斜。华为没有外部股东,所有利润都是分配给在职员工的。如果你也要这样考核员工,就请把所有利润也这样分配。

——科技爱好者周刊(124期)

200912:习惯与二八定律

在开始一个新的活动的时候,无论这个新的活动是习惯、工作、恋爱,都有一段开发 / 探索的时间,比如当你想开始建立一段恋爱关系的时候,刚开始的几次约会就是这个开发 / 探索的时间,你的目标是尝试多种方法,研究策略,建立系统,一旦方法有效就重复重复再重复,如果方法无效就改变策略,优化系统。接下来根据「二八定律」,将 80% 的精力投注于带来最佳效果的策略,但是一定不能忘了,一切都是在变化的,要用剩下的 20% 的精力投注于测试新的策略并优化系统。

200913:用仪式来维持心流状态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这种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正能量并且自我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

仪式的作用是让你进入「心流」的状态时的热身,越是把一件事的开头做的有仪式感,你就越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

比如每天早上在办公室吃完早餐做一杯咖啡,然后就投入全神贯注工作,或者在写报告写的想撞墙的时候听油管的 positive jazz,或者调好台灯的灯光让自己有沉浸感 , 其实你也是在暗示自己,喝完咖啡我就该准备好面对困难了
不要一开始就企图打造完美的习惯,从小的仪式开始做起 , 别忘记掉你的策略:1、 建立有效的系统比目标更重要;2.改变你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