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通过联盟形式得以生存。联盟的建立和维系需要掌握盟友的底细和举动。语言替代梳毛成为确定盟友,维系盟友关系的社交方式。
150代表了个体建立亲密关系的上限。
人们对彼此的生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 英国《太阳报》有78%的内容都是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其唯一目的就是让读者能够窥探他人的私生活。
- 显而易见,大多数人宁愿去听那些名人,甚至是名气稍差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也不愿意去了解艰深复杂的经济运行原理或科学所取得的进步发展。
- 人类社会生活的典型特点在于,人们对彼此的生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花大量的时间相互陪伴、轻抚低语,刨根问底想要弄清谁在和谁做些什么。
社会性动物的联盟生存
- 社会动物永远都在维持分散与凝聚两股力量的平衡。捕食风险让我们产生了社交需求,寻找同伴;而过度拥挤的群居生活迫使我们彼此分离,寻求宁静的个人空间。捕食者增多,我们便渴望亲密的朋友,甘愿忍受拥挤;捕食者减少,群居生活弊端就会占上风,让我们各奔东西。群体规模是维持这一平衡的产物。
- 为了保持群体不断壮大,首先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确保成员之间既有足够的隐私空间,又不会过于松散而脱离群体。实现这一微妙平衡的诀窍就在于联盟。灵长类动物之间会组成一个个小群体,共同抵御外敌。尽管雄狮为了统治雌狮也会联盟,但这种同盟关系是临时性的,是为了应对眼下特定的情境而形成的。猴子和猩猩的联盟则不同,他们会在问题发生之前几个月就结盟,并且联盟长期存在。他们的联盟是为了应对未来发生的突发状况而建立的。
社交行为与联盟研究
- 似乎只有当动物知道其他成员如何生活,如何评估盟友,联盟才能成立。这些信息并不总是能直接获得。
- 通过梳理毛发,联盟得以建立并维持,这是猴子和猩猩参与的最具有社会性的活动。一些种群会拿出一天当中五分之一的时间相互梳毛。梳毛会占据猴子大量的时间。大部分社会性较强的物种每天会拿出10%的时间为同伴梳毛,有些物种甚至会拿出20%的时间。
- 相比于生活在松散群体中的蝙蝠,拥有稳定社会群体的蝙蝠新皮层面积更大。吸血蝙蝠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盟,互惠互助,而这一关系的凝聚剂就是梳毛社交。这与猴子和猩猩的做法如出一辙。更有意思的是在所有蝙蝠中,吸血蝙蝠拥有的新皮层面积最大。
- 结果表明群体规模越大,动物难免会遭欺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们便形成越来越大的梳毛圈子。似乎这就是大脑计算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以确保灵长类动物形成长期、紧密的联盟。
- 长期受骚扰会危害动物身心健康。心理压力同身体疼痛一样会刺激分泌内源性鸦片物质。长期遭受骚扰会降低免疫力,临床实验显示会导致抑郁,增加患病风险。除此之外,还会对生殖系统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导致暂时性不孕。针对圈养猴子的研究表明,梳毛可以让猴子更放松,降低心率等其他压力的外部表征,有时候还会放松到让自己睡着。现在我们知道了梳毛会刺激身体产生一种天然鸦片物质内啡肽,从而产生轻微的麻醉效果。
- 梳毛的频率与群体规模成正比,即群体越大,成员用于维系彼此情感的时间就越多。
群体规模研究
- 社会群组规模一旦大于150~200这个区间,其结构等级就会越来越分明。小型社会群组一般没有这样的结构等级,全凭个人关系推动社会交往,但是要管理的人越多,就越需要层级结构,比如说要有负责指挥的领导,要有确保遵守社会规则的警察。人数少于150~200人的公司组织相对松散,员工只需要私下交流,确保信息有效沟通即可。但是大型公司就需要正式的管理结构组织人员,确保每位员工都能清楚自己负责什么,向谁汇报工作。
- 不超过200人,士兵之间可以相互信任,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这样军队就可以传达命令,违反军纪的行为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如果超过200人,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忠诚不再基于人与人之间,只能依靠效忠「军团」或效忠「女王」这种大而虚却不能鼓舞士气的概念来维系。命令也不再是基于信任,由认识的人传达。命令只能是由上级长官亲自签署才能生效。
- 150代表了个体建立亲密关系的上限,你了解他们并十分清楚你们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他们就是那些你碰巧在酒吧遇到,能够在一起喝酒却不会感到尴尬的朋友。
从社交视角看语言功能
- 语言有可能进化为一种声音形式的梳毛,替代灵长类动物的梳毛机制,从而维系更庞大的群体。
- 我们可以同时与几个人交谈,这样就增加了我们联系的频率。语言可以允许我们在更大范围内彼此交流信息。如果猴子和猩猩梳毛主要是为了建立信任,了解盟友信息,那么语言更有优势。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谈论自己的喜好、为人等个人信息。通过语言,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向他人表露出自己是个多么可靠的、值得信赖的朋友。语言还有一个好处,让我们可以彼此交换他人的信息,节省了我们亲自去了解他们为人处世的精力。我认为语言进化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闲聊八卦。
- 人类的思维本身似乎就是建立在假设他人试图和自己沟通交流的基础之上。我们认为每个人说话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我们花大量时间揣摩他人心思,就是为了猜测他们的意图。
- 解读对话中的含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倾听者重构说话者想法的能力。事实上,几乎我们所有的对话都是隐喻性质的,或需要听话者来解读。通常我们所说的话都是电报式的,只提供了说话要点,假设听话者能够自动补充完整,以此来理解我们所说的话。
- 事实上,参与会话的人数有一个决定性的上限,那就是四个人。你会发现会话开始于两三个人互相谈话。然而,当组员达到5人,情况开始不妙。会话组变得不稳定:尽管努力维持,也不可能保持所有人的注意力。然后,人们会两两对话,在组内各自聊起来。最终,人们会分成几组,形成新的会话组。
- 儿童三岁前不会说谎。也就是,他们并未意识到你的心理状态和想法是可以被操纵的。四岁到四岁半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关键的分水岭。他们好像突然意识到其让人的想法可以与自己的不同。直到这个时候,儿童才开始去解读世界。
科学与宗教
- 心智理论使我们能够客观冷静地看待自己和世界,这是一种关键的能力。这一切都源于我们能够反思自己的内心。认识我们自身的情绪是理解他人情绪的关键。如果不认识不到别人的感受,我们就不可能深入其内心,来了解他们对于所经历的事物心理反应。
- 能够从自身当前的经历中抽离是宗教和科学产生的前提提交,两者都是人类特有的行为。
- 科学和宗教两周都试图去解释我们生活的世界,为我们自身经历的这个现象世界赋予充分的连贯性,好让我们能正确理智地处理变幻莫测的日常生活。这两者虽有着截然不同的运作方式,却不应掩盖它们拥有同一个目的的事实。
-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提供给我们安全感与抚慰,帮助我们度过生活的难关与险境。宗教给人一种「我们并非对于一切无能为力」的感觉,借助祈祷与仪式我们能够寻求到帮助,确保生活将会继续下去,而不至于让人无法承受。
- 科学与宗教共同的起源都在于我们踌躇不定,提出质疑:为什么世界是这个样子?也许两者的回答会截然不同,但功能一样:他们的存在都依赖于对世界持有质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