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营运资本管理策略
一、营运资本投资策略
- 适中型投资策略
- 流动投资状况:按照预期的流动资产周转天数、销售额及其增长,成本水平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确定的最优投资规模,安排流动资产投资。
- 成本特点:流动资产最优的投资规模,取决于持有成本和短缺成本总计的最小化。
- 保守型投资策略
- 流动投资状况:表现为安排较高的流动资产/收入比率。
- 成本特点:承担较大的流动资产持有成本,但短缺成本较小。
- 激进型投资策略
- 流动投资状况:表现为较低的流动资产/收入比率。
- 成本特点:节约流动资产的持有成本,但公司要承担较大的短缺成本。
二、营运资本筹资策略
营运资本筹资策略,是指在总体上如何为流动资产筹资,采用短期资金来源还是长期资金来源,或者兼而有之。
(一)流动资产筹资结构
筹资结构的衡量指标:易变现率
- 易变现率的含义:经营性流动资产中长期筹资来源的比重。
- 易变现率的计算
易变现率=[(股东权益+长期负债+经营性流动负债)-长期资产]/经营性流动资产
- 经营性流动负债也称为自发性流动负债。
- “股东权益+长期债务+经营性流动负债”本章也将其称为长期资金来源,则:易变现率=[长期资金来源-长期资产]/经营性流动资产
- 指标的特点
- 易变现率高,资金来源的持续性强,偿债压力小,管理起来比较容易,称为保守型筹资策略。
- 易变现率低,资金来源的持续性弱,偿债压力大,称为激进型筹资策略。
- 注意易变现率和1的关系
- 易变现率>1:存在净金融流动资产。(净金融流动负债为负)
- 易变现率=1:净金融流动负债为0,净金融流动资产为0。
- 易变现率<1:企业存在净金融性流动负债(上图)。
(二)营运资本筹资策略的种类
- 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特殊分类
- 流动资产
- 波动性流动资产:受季节性、周期性影响的流动资产所需资金
- 稳定性流动资产:处于经营淡季也仍然需要保留、用于满足企业长期稳定运行的流动资产所需资金
- 流动负债
- 临时性流动负债:金融性流动负债
- 自发性流动负债:经营性流动负债
- 流动资产
- 营运资本的筹资策略
(1)适中型筹资策略
- 经营低谷时,易变现率=1;经营高峰时,易变现率<1。
(2)激进型筹资策略
- 经营低谷时,易变现率<1;经营高峰时,易变现率<1。
- 激进型筹资策略下临时性负债在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大于适中型筹资策略,即使在季节性低谷也可能存在临时性负债,它是一种收益性和风险性均较高的营运资本筹资策略。
(3)保守型筹资策略
- 经营低谷时,易变现率>1,经营高峰时,易变现率<1。
- 临时性负债属于短期负债,筹资风险大,但资金成本低;三种政策中激进型筹资策略临时性负债比重最大;保守型筹资策略临时性负债比重最小。
- 在经营淡季时,存在金融性流动资产,此时易变现率>1。
第二节 现金管理
一、企业置存现金的原因
- 交易性需要:置存现金以满足日常业务的现金支付需要。
- 预防性需要:置存现金以防发生意外的支付。
- 企业愿意承担风险的程度;
- 企业临时举债能力的强弱;
- 企业对现金流量预测的可靠程度。
投机性需要:置存现金用于不寻常的购买机会。
力争现金流量同步:如果企业能尽量使它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发生的时间趋于一致,就可以使其所持有的交易性现金余额降到最低水平。
- 使用现金浮游量:从企业开出支票,收票人收到支票并存入银行,至银行将款项划出企业账户,中间需要一段时间。现金在这段时间的占用称为现金浮游量。不过,在使用现金浮游量时,一定要控制好使用的时间,否则会发生银行存款的透支。
- 加速收款:这主要指缩短应收账款的时间。做到既利用应收账款吸引顾客,又缩短收款时间,从两者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推迟应付账款的支付: 指企业在不影响自己信誉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期,充分运用供货方所提供的信用优惠。
三、最佳现金持有量分析
1、成本分析模式
- 由于管理成本固定,所以当机会成本与短缺成本之和最小时,总成本最小;
- 当机会成本=短缺成本时,总成本最小。
2、存货模式
- 现金存货模式与存货经济订货的基本模型公式基本原理一致。
- 最佳现金持有量C*是机会成本线与交易成本线交叉点所对应的现金持有量。
3、随机模式
第三节 应收款项管理
一、信用政策的构成
- 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
- 信用期间:指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时间。
-
二、信用标准的确定
“5C”系统评估法
品质Character:指顾客的信誉,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
- 能力Capacity:指顾客的偿债能力,即其流动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与流动负债的比例。
- 资本Capital:指顾客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表明顾客可能偿还债务的背景。
- 抵押Collateral:指顾客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被用作抵押的资产。
条件Conditions:指可能影响顾客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
三、信用期间和现金折扣政策的决策
决策方法——差量分析法
- 决策原则:如果改变信用期增加的税前损益大于0,可以改变。
- 信用期变动的分析,一方面要考虑对利润表的影响(包括收入、成本和费用);另一方面要考虑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包括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并且要将对资金占用的影响用“资本成本”转化为“应计利息”,以便进行统一的得失比较。
- 决策原则:如果改变信用期增加的税前损益大于0,可以改变。
- 决策的关键指标确定
计算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
- 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 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资本成本
其中: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
- 存货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存货占用资金×资本成本
其中:存货占用资金=存货平均余额
- 应付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减少= -(应付账款占用资金×资本成本**)**
其中:应付账款占用资金=应付账款平均余额
第四节 存货管理
一、储备存货的原因
- 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不仅因为不时会出现某种材料的市场断档,还因为企业距供货点较远而需要必要的途中运输及可能出现运输故障。为了避免或减少出现停工待料、停业待货等事故,企业需要储存存货。
出自价格的考虑。零购物资的价格往往较高,而整批购买在价格上常有优惠。
二、储备存货的有关成本
三、存货决策
(一)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
经济订货量的概念
- 按照存货管理的目的,需要通过合理的进货批量和进货时间,使存货总成本最低的进货批量,也叫做经济订货量或经济批量。
- 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的假设条件
- 能及时补充存货,即需要订货时便可立即取得存货;
- 能集中到货,而不是陆续入库;
- 不允许缺货,即无缺货成本;
- 需求量稳定,并且能预测;
- 存货单价不变;
- 企业现金充足,不会因现金短缺而影响进货;
- 所需存货市场供应充足,可以随时买到。
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及其变形
基本原理:设每批订货数为Q,每日送货量为p,每日耗用量d
- 相关成本
- 变动订货成本=年订货次数×每次订货成本=
- 变动储存成本=年平均库存量×单位存货的年储存成本=
- 变动订货成本=年订货次数×每次订货成本=
- 基本公式
- 保险储备的含义:按照某一订货量和再订货点发出订单后,如果需求增大或送货延迟,就会发生缺货或供货中断。为防止由此造成的损失,就需要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称为保险储备(安全存量)。
- 考虑保险储备的再订货点:R=交货时间×平均日需求量+保险储备=L×d+B
- 保险储备确定的原则:使保险储备的储存成本及缺货成本之和最小。
第五节 短期债务管理
一、商业信用筹资
- 概念: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所形成的企业间的借贷关系。
- 具体形式: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
- 决策指标:放弃折扣的信用成本率 = 折扣%/(1-折扣%)*360天/(付款期或信用期-折扣期)
- 影响因素:折扣率越高,折扣期越长,放弃折扣的信用成本率越高;信用期(付款期)越长,放弃折扣的信用成本率越低。
- 如果按复利计算,公式=[1+折扣%/(1-折扣%)]^[360天/(付款期或信用期-折扣期))]-1
- 决策原则
- 若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率>短期贷款率或短期投资收益率:折扣期内付款
- 若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率>短期贷款率或短期投资收益率:信用期付款
- 展延付款所降低的折扣成本>展延付款的信用损失:展期付款
- 信贷限额与周转信贷协定的区别
- 信贷限额:银行规定无担保的贷款最高限额
- 无法律效应,银行并不承担必须提供全部信贷限额的义务。
- 周转信贷协定:银行具有法律义务地承诺提供不超过某一最高限额的贷款协定。
- 有法律效应,银行必须满足企业不超过最高限额的借款;贷款限额未使用部分,企业需支付承诺费。
- 信贷限额:银行规定无担保的贷款最高限额
- 补偿性余额条件下有效年利率的确定
- 补偿性余额:银行要求借款企业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款额一定百分比的最低存款额。
- 会提高借款的有效年利率。
- 抵押借款与非抵押借款资金成本的比较
- 抵押借款:银行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有抵押品担保。
- 银行向信誉好的客户提供非抵押借款,而抵押借款对银行来说是一种风险投资,贷款利率较非抵押高。
偿还条件的选择(有效年利率的比较)
短期借款不同利息支付方式
- 收款法: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 贴现法:预扣利息。发放贷款是预先扣除利息,到期时贷款企业偿还全部贷款本金。
- 加息法付息:分期等额偿还本息。即根据报价利率计算的利息加到本金上,要求企业分期等额偿还本息。
- 有效年利率= 实际支付的年用资费用/实际可用的借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