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天气晴的很好,蓝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丝风。

    山西家里肃静得很。不需要去别人家拜年,别人也不来家里拜年;上供也简单的很,院子里简单摆一摆就收拾进屋了。

    倘若在山东老家,初一是过年最忙的一天吧。早上起来天没亮就要起来,煮饺子、放鞭炮、吃饺子,然后一个院里的人一起去拜年,多则三五十人,少则十几人。大街上走动着一群一群的人们,大家见面嘘寒问暖。近中午,家家开始准备供品,准备上供,家里有去世的老人的就把遗像也一并摆出来,那场面极具“仪式感”。虽然有些过程不免虚伪和封建,但这样才能感觉到有些年味,只有到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过年了。

    对比起来,山西家里少了些亲情味儿,而山东老家多了些情义,多了些礼节。这跟“孔孟之乡”有很大关系。

    一方水土一方情,风土人情的不同体现在方方面面。吃,穿,住,行,样样不同。

    拿吃来说,山西面食花样巨多,这跟土地不行,妇女不需下地干活,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把饭菜做出花样;

    再说穿,注重外在的穿戴,妇女们穿金戴银,过年必须新衣服,一件衣服动辄上千,比年轻人都舍得;

    住上呢,取暖设施比山东要好很多,早期烧锅炉,后来烧小一点儿的取暖炉,再到现在的天然气取暖,设计合理,屋里暖和堪比城里,这一点上要比山东先进上五年甚至十年;

    再说“行”,相比山东老家家家都有电动三轮车,这里更多是摩托车。地势不平坦,坡道较多,上上下下,日常代步除小汽车外只有摩托车够马力吧,而电动三轮车,完全见不到踪影,不需干农活,没有用处。

    再说回过年的习俗,以往小的时候,大人做上供这些事情,只知道过年本就是这样;大了后,不免有些讨厌这些封建礼节;而再大些,到现在就有些重新重视这些礼节,年龄越大越怀旧吧。

    但回头一想,这些封建礼节,不免也带来很多麻烦,人性的虚伪毕露无遗。酒桌文化、农村的上供文化、拜年文化,改天好好说说。